|
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始于1963年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哈尔滨冬季长近半年,为活跃冬季
文化生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市长吕其恩、副书记郑依平、宣传部长牛乃文、文
化局长章子岗等倡议,由城建园林部门举办了冰灯游园会,受到各界欢迎和支持。
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举办仓促,只是由园林工人用铁皮作模具,冻塑外形各异的冰灯为主,
规模很大,有大小冰景1600余件,灯光璀璨,形色纷呈,观众达20余万人,其壮举震动全国,
影响极大,就此拉开哈尔滨地域性文化冰雪雕塑艺术创作的序幕。
1964年第二届冰灯游园会,成立了以艺术学院雕塑教师和毕业生为主体的雕塑工作室,
雕塑界和建筑界结合,冰建筑规模加大,造型更加复杂,开创了在树枝上喷雾制成树挂(雾
淅)、假山喷水制成冰瀑等许多新的冰雪景观,出现了大量大型主题性的冰雕、雪雕、冰建
筑。游园会大门内前导,耸立着高5米的冰雕“工农兵群象”和大型雪雕“吉庆有余”、
“万象更新”,后面衬托高耸入云的冰建筑和其他冰景,使游园会宏伟壮观,引人入胜,以
其艺术的内涵和形式所具有的感染力,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轰动全国,游人络绎不绝,为冰
雪雕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初步基础。
1965、1966年,又接连举办第三届和第四届冰灯游园会。冰雕上出现了浮雕、透雕多种
形式。造型上探索了冰面股理造型新的刀法和艺术处理,进行了工具改革。冰建筑探仿建筑
线条最复杂造型最幽雅的处理方法,对冰的物理性能作了进一步科学研究试验工作,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冰雕花灯、冰盆景、冰花(把鲜花速冻在透明的冰内)等陆续出现,
丰富了群众的观赏情趣。雪雕探索吸收了木雕、石雕的造型技法,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为
以后国际雪雕比赛取得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冰雪雕塑艺术被污蔑为“封资修的大杂烩”,打入冷宫,
冰灯游园会和冰雪雕塑艺术活动中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元旦,恢复举行第五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在省、市
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以高度的热情,使游园会在艺术水平上有
进一步提高。
从此后,冰雪雕塑艺术逐步走向成熟,并有所发展与创新。至1990年,哈尔滨市已举办
16届冰灯游园会,6届国际冰雕比赛。来自日本、加拿大、美、法、丹麦、俄罗斯、瑞典、
澳大利亚等10余个国家上百名冰雕艺术家和哈尔滨市冰雕艺术家相互切磋技艺。市美协宋翔
申、李向平、王松引、吴乃光、栾修平等多次出国,参与冰雪雕国际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