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县志  
 
 
《方正县志》
 
 
第十一编 社会
 
 
第三章 风俗习惯
 
 
第二节 丧葬
 
       
    解放前,本县民家发生丧事之后,要举行家祭。有钱人家要停柩三到七天。在这期间要进行:举丧、入殓、摆柩、家奠、开吊、诵经、诣庙等活动。贫寒人家比较简单,以家族亲友按辈大小烧香磕头,牵引灵柩安葬了事。当时均为土葬。棺材规格质量相差悬殊,有钱人家用红松制做棺材,并涂漆或画图案,谓之"花头棺材"。穷人家买不起棺材,有的用破柜装,或用炕席头捲。
    停柩,即将尸体放在木板上(谓之搭拍子),停放在外屋地(一般为灶房),头前摆着香炉、油灯、供品和烧纸用的丧盆。有钱人家要给死者穿寿衣,晚辈戴重孝,腰扎青麻绳,门前吊挂“倒头纸"。
    诣庙,也称送浆水,系在停柩之际,由家族或亲友中的长者,手提水壶在前,死者的家属随后,边走边哭,到附近的小庙去"报庙"。到了庙宇要围着小庙转三圈后返回。每天早、午、晚各一次。
    出殡前要举行"辞灵"仪式。"孝子"(一般为长子)、家族、亲友等跪在灵前,烧纸叩头向死者告别。此时香烟缭绕,哀乐齐鸣,人心肃穆。
    出殡时,"孝子"扛着"灵头幡"(用纸剪成的穗状物),走在灵前,亲友随后,边走边撒过路钱(黄纸剪成铜钱样式)。有钱人家还扎许多种"扎彩",如纸牛、纸马、房屋衣物等,同棺材一起送到坟地,待棺材入土后,将"扎彩"和纸钱同时焚烧。安葬后,为祭祀亲人,三天去圆坟,7天上坟烧纸,之后还要"烧百日"和"烧周年",直到烧"三周年"。
    解放后,丧葬习惯大有改变,烧香上供的逐渐减少。旧时留下的家祭仪式已经从简。多是开追悼会,死者亲友或工作单位,敬献花圈以示悼念,并且实行火葬。但一些封建迷信的方法近年又有滋长。
    本县境内朝鲜族的丧葬习惯与汉族有所不同。人死之后,不穿寿衣,而用白布将尸体缠裹好,停放在炕上。入殓时,不走门,由窗户抬出放入棺内。出殡时用人架着棺材,步入坟地。在途中,前进三步后退二步,逢河过桥,主人须向抬棺人赏酒,赏钱。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