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粮食》
 
 
第一篇 粮  源
 
 
第二章 粮油调入
 
 
第一节 省内调入
 
 
  哈尔滨市解放后,为保证城市人民生活安定,支援解放战争,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属的东
北贸易总局在1946年7月19日,成立了哈尔滨市东兴公司,归市商业局领导。市东兴公司成
立后,立即着手解决粮源,平抑粮价,打击不法粮商,稳定市场。1946-1948年从市郊和省
内产粮区组织调入粮食38万吨,保证了全市人民生活的需要。
  194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市东兴公司派干部赴呼兰、阿城、五常、双城、
巴彦、尚志、绥化、海伦等县组织粮源,调入小麦2895吨,水稻850吨,大米395吨,大豆
7632-3768吨,保证了节日细粮和豆油的供应。1951年,从呼兰、宾县、双城、肇东等产粮
区调入粮食117807吨。1952年调入295590吨。
  1953年,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
粮食需要量随之增长。由于松江省农业受灾减产,农村需要返销粮,造成粮源不足,哈市粮
食调入产生困难。经过努力协商催调,在各兄弟市、县大力支持下,调入粮食320750吨,解
决了哈市粮源不足的困难。
  1954年,粮食部颁发《粮食调运规则》,完善粮食调运工作体制和制度。根据省粮食厅
指示,调往省外及出口大豆5万多吨需由哈市转运,加上城市需要量增至393000吨,哈市粮
食调入量加大,全年调入粮食353900吨。1955年4月开始执行粮食部《国家粮食机构内部粮
食调运交接及按质作价的试行规定》,为粮食系统内部粮食调拨作价提供了依据。
  1956-1957年,全省农业生产连续受灾,粮源减少。1957年哈市又遭特大洪水,防汛大
军上堤,粮食销量增加,使哈市粮食调运工作增加了难度。市粮食局抽调10名干部组成催粮
队,分赴松花江、绥化、嫩江地区催粮,在省粮食厅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粮食部门本着"
顾全大局,分担困难,支援省城"的精神,经过努力,2年共调入粮食899760吨,解决了哈市
灾年缺粮困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哈尔滨市共调进粮食1867125吨,年均调入373425吨,
5年调入油脂7850吨。
  1958年,国民经济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当年虽然粮食丰产,但受"大跃进"、"瞎
指挥"、"浮夸风"影响,造成粮食丰产未丰收,给粮食调拨工作增加了困难。1960年,农业
生产遭受灾害,粮食购销逆差很大,调拨失灵,计划落空。1961年9月末,哈市库存仅剩
38090吨(当时月平均销量为37165吨),已达极限。粮食形势十分紧张,各粮食加工厂等粮
上仓,随到随加工,加工后立即运往粮店。市委、市人委成立粮食调运办公室,市委常委、
副市长艾楚南亲自抓粮食工作。市粮食局抽调10余名干部到粮食产地催调,市内各粮库职工
对运粮火车随到随卸,经过努力,全年从省内调入粮食369735吨,月均调入30811吨,为月销
量的82.9%。粮食主要调自松花江、齐齐哈尔、牡丹江、黑河等地区。调入大豆117600吨、
玉米7000吨、高粱5000吨,其余是小麦、稻谷、谷子和杂粮。1962年是全省农业连续受灾的
第三年,粮食形势更加严峻,6月末哈市粮食库存实有31880吨,到9月末仅剩25505吨,不足
一个月的销量,已面临脱销危险。市委根据当时情况,狠抓粮食调入,粮食调运办公室组织
人员深入松花江、嫩江、牡丹江、合江、齐齐哈尔等地,组织粮源,落实调拨计划。经过各
方努力,全年共调入粮食312810吨。
  1963年,国民经济进入三年调整时期,粮食形势好转,调入玉米、大豆、高粱、稻谷、
小麦、谷子6大品种粮307820吨。粮食调入工作转入正常。1965年省粮食厅为加强全省粮油
调拨工作,实行省、地(市)、县三级管理、三级负责的办法,充分发挥地(市)粮食局的
作用。省粮食厅和市粮食局共同安排落实调拨计划,按时完成调运任务。1963-1965年3年调
整时期共调入粮食1120095吨,年均调入373365吨。调入油脂9145吨。补充了哈市粮食库存。
  "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市粮食仓库、工厂实行"军管"。粮食工作虽受到一定干扰,但广
大职工坚守岗位,粮食调拨工作照常运行,基本保证了市场供应。1971年调入玉米较多,全
部为大水分粮,不适合加工与保管,动员各单位进行烘干晾晒。1972年,全省农业受灾粮食
减产,粮食收支出现逆差,为哈市调拨粮食增加了困难。1973年1月开始粮食冬运大会战,
市粮食局抽调局、处级干部组成运粮小组,调汽车百余台,到"三江平原"国营农场及非铁路
沿线抢运"死角"粮充实库存。1966-1975年10年间共调入粮食5625715吨,调入油脂33125吨。
哈尔滨市粮食市场得以稳定,渡过了难关。
  1976-1977年,全省农业连续受灾减产,征购粮减少,省内粮食调拨发生困难。为充实
大中城市库存,省粮食局启动45个县的粮库集运粮食。市粮食局除求得各地粮食部门支援外,
主动组织催调,并根据省革命委员会的决定,抽调专职干部配合工商管理部门检查制止粮食
私自外运。对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大专院校和农场生产的余粮,加强管理,不经粮食部
门批准不得私自外运,对违反粮食政策,被扣留没收的粮食,全部交给国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生产体制由集体生产逐步转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
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为哈市粮食调入提供了充足粮源。1978-1980年,共
调入粮食1928910吨,油脂25140吨。
  1982年1月13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粮食征购、销售、调拨包干一定三年的通知》,
要求各地必须完成调拨计划,当年完不成,下年补上。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500万吨。1984年,省政府为搞活粮食流通,发展农村商
品经济,决定从4月1日起,对大麦、荞麦、燕麦、稗子、稷子、绿豆、小豆、芸豆、豌豆等
小杂粮退出统购统销,允许多渠道经营,实行议购议销。此后,除按统一调拨原则安排计划
内平价粮外,地区之间自行兑换的平价粮和议价粮的交易不断增加。1981-1985年,共调入
哈市各种粮食2955646吨,油脂45700吨。
  1987年,调入各种原粮573393吨。其中,调入玉米179078吨,大豆162258吨,稻谷
154176吨,小麦66690吨。
  1988年,调入的品种主要是玉米、大豆和稻谷3大品种,其次是小麦,其它杂粮很少。
  1989-1990年,调入粮食1322788吨,油脂4819吨。1990年从水稻产区调入大米、江米
47900吨,占调入总量的6.26%。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