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在治理整顿中,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1989年10月,全市有49家乡镇的140种产品,参加了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览会。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已有1 783户实行了承包和租赁制,占乡镇企业的78%,还有一部分企业试行了股份制经营。在治理整顿中,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合同内容。把企业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提取标准、设备完好率、固定资产增值率等项新的合同内容充实进去。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实行风险抵押的企业已有371户,比上年增长27.9%;缴纳风险抵押金总额为653.6万元,比上年增长21.1%;有15%的企业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选定了承包人;相当一部分企业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进行了公证。三是认真兑现合同。各区、县(市)、乡(镇)及公证部门,在加强审计的基础上,既注意到坚决按合同兑现,又考虑到市场骤变、诸多制约因素等客观原因,做到了合情、合理、合法地兑现承包合同,体现了"奖优罚劣"。
一年来,全市有397户乡镇企业同大厂、大学和大科研所协作或合作,共引进设备186台(件),接收扩散产品421种,引进技术75项,吸引资金2 500万元。
到1989年底,全市乡镇企业户数已发展到31 546户,比上年增长2.4%。其中,乡(镇)村两级集体企业2 285户,比上年增长4.9%;联户办企业133户,比上年下降57.4%;农民家庭办企业29 128户,比上年增长2.9%。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76 347人,约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5,比上年增长3.3%。其中乡(镇)村两级集体企业为102 287人,比上年增长4.8%。全年累计完成总产值169 011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增长16.6%。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为104 820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完成总收入166 045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实现纯利润11 514万元,比上年增长O.02%。其中,用于以工补农和农村各项事业、乡村两级行政开支等项资金达810万元,比上年增长23.6%。上缴国家税金7 939万元,比上年增长16.9%;乡(镇)村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 6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3%。人均工资为1 529.3元,比上年增加102.3元,增长7.2%。
1989年,全市农民人均来自乡镇企业的收入达到122.45元,比上年增长12%,已占农民净收入的19.4%。新建、扩建、技改等开工项目225项,比上年下降35.2%,实际投资4 822万元,比上年下降32.3%。通过对在建项目的清理,停建、缓建了六个项目。关停并转了44户高耗能、亏损、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在发展资源型、配套型、支农型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63种新产品,创市以上优质产品12种,发展出口创汇产品12种。
到1989年底,乡(镇)办集体企业已全部执行农业部、财政部联合颁发的《乡镇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村办集体企业执行面占50%;企业产品标准化覆盖率达60%;计量定级企业有43户;全面质量管理验收合格企业有13户;取得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l 096人,职工技术培训达1 085人。太平区团结锅炉厂跨入省级先进企业行列,有12户企业被省乡镇企业局命名为先进单位,新春乡饴糖厂厂长郭秀荣等19名厂长(经理)被授予省级乡镇企业家称号。
1989年,全市乡镇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降。同1988年相比,每百元产值实现利润由9.20元下降到7.60元,下降幅度为17.4%。乡镇企业自我调节、自我改造能力差,少数企业分配和积累的关系处理不当,个别企业甚至分光吃净,失去了生存发展能力。
(谷万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