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秧歌 解放前,本县就有秧歌活动。每逢春节,城乡组织秧歌队,农村到邻屯表演,县城由"灯官"指挥,到县政府及各大商号拜年。
解放后,东北大秧歌很快在全县普及。这种新秧歌,充分反映了农比翻身解放、欢庆胜利的喜悦心情,成为群众在节日集会时经常表演的文艺节日。秧歌以鼓、钹和唢呐伴奏,音乐优美、欢快。50年代,县文化馆曾举办唢呐学习班,采集了秧歌曲牌26种。
秧歌活动时间主要是在春节,农村大部分是正月初一到初五,县城则在元宵节前后3天。本县秧歌丰富多彩,有龙灯舞、狮子舞、腰鼓舞、跑早船,老汉推车、采高跷、挑花篮、大头人等,近年来,各秧歌队把机动车扎成彩车为前导,使秧歌队非常壮观。各式彩车装饰的新颖别致,如丰收车、支农车、孔雀开屏车、建筑模型车等等,每年秧歌队活动,由县委宣传部、文化局等部门组织,县领导和各部门的领导带头参加秧歌活动。正月十六日,为县城秧歌比赛时间,城内各秧歌队云集到指定地点尽情表演。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对优秀表演队予以奖励。
1985年,春节期间,全县组织了30个秧歌队,其中农村21个,县城9个,有3 000多人参加。通过比赛,亚麻厂、纺织厂秧歌队获一等奖,延寿镇、粮食系统、县社系统秧歌队获二等奖,商业系统秧歌队获三等奖。
元宵灯会 也叫灯节,正月十五前后3天晚上在县城举行。各秧歌队彩车上扎有大型前导灯。秧歌队员每人一盏花灯,形态各异,有荷花灯、菊花灯、五星灯、六角灯、双鱼灯、白兔灯及花兰灯等,在各种彩灯中,最惹人注意的还是龙灯。上下翻飞的"巨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奋起。各临街单位,也在门前挂上大红纱灯。一些住户在院内高高挑起灯笼杆,挂起表示吉祥的红灯。每当元霄之夜,全城男女老少,喜笑颜开倾家出游,观灯赏月,美不胜收。文化馆在万家灯火中,选出精巧作品,举办花灯晚会,供广大观众欣赏。展出的作品有走马灯、宫灯等,琳琅满目,大放异彩。1981年2月18日,全城举行花灯比赛,获奖者6人。灯节期间,县总工会、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单位,还举办灯谜晚会。许多干部、职工、学生前往,即观灯,又猜谜,寓智力竞赛于文艺活动之中。1981年,县文化馆同县广播站联合举办有线广播有奖灯谜活动,春节时播出灯谜,正月十五播出谜底,全猜中者受奖,中奖者16人。1984年和1985年春节,老干部局举办离退休干部活动时,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项就是猜灯谜。
放风筝 放风筝是本县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游艺活动。每当立春之后,蔚蓝的天空上便会出现花样繁多的风筝。多数为学生们自由活动,近年文化部门经常组织风筝比赛,促进了这项活动的开展。
1979年,县文化馆举办风筝比赛。参赛者近百人,有学生,有职工,还有年过花甲的老人。风筝种类达15种,其中有蝴蝶、紫燕、老鹰、八挂、对鱼、花篮、寿桃、天女散花,还有100节的蜈蚣和120节的飞龙等。各式风筝在高空展翅翱翔,争相媲美。1981年,县文化馆再次举行风筝比赛,参赛者近50人,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的76岁,参赛风筝13种,可谓"童叟相并牵银线,长空之上比高低"。
1982年,农历正月十八日,在三中操场举行第三届风筝比赛。以后,因没有活动经费,停止了比赛活动,但群众自由放风筝始终未断。
曲艺清朝,就有撂地摊、说大鼓、唱蹦蹦、演皮影的。民国时有拉洋片的,伪满时出现了相声。解放后,有大鼓书、二人转、皮影戏、快板、相声、山东快书、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等。
大鼓书 民国5年(1916年),县城老爷庙有说书场1处。说书人李英,说《济公传》、季麻子说《响马传》等书,间或应聘到婚丧嫁娶家说书,名日“挂帘子”。伪康德元年(1934年),陈德祯在县城永乐街设德意茶社,租平房3间,役员4人,茶资1角,年收入1 200元,每天听众约60多人。
解放后,流散艺人组成7个大鼓书小组,经过集训,互相观摩,有了好的戏德和作风,并且提高了演技。1958年,县曲艺协会成立后,每年春节前集训,选拔节目,下乡演出。近年演唱的东北大鼓书书目有:《说岳全传》、《儿女英雄传》、《大西唐》、《大八义》等;袍带书:有《三国》、《水浒》、《隋唐》等,短打书:有《武松》、《包公案》等;现代书:有《铁道游击队》、《红岩》、《高粱红了》等。其中东北大鼓《游西湖》参加1957年省汇演,获大会表演奖。
1958年,在公安街设曲艺茶社1处,邀请县内外艺人来社演出,1966年关闭。1979年,延寿镇团结街办事处成立曲艺茶社,因上座率低,不久停办。
二人转 延寿县民国初就盛行二人转,开始在大车店两人演唱两人伴奏,后来走村串屯、巡回演出。演出节目有《乌龙院》、《桃花庵》,《猪八戒招亲》等。解放后,经过训练的艺人下乡演出,表演认真活泼,内容健康,作风正派。演唱《燕青卖线》、《包公赔情》、《小五打鸟》、《杨八姐游春》等节目。
皮影戏 解放初期,延寿县玉河区迎春屯张春亭曾组建影戏班,为"滦州影"腔调;柳河区顺兴村董宝玉和兴隆镇张代,都组织过影戏班,为东北腔调,另外还有李影匠、郭影匠两个影戏班,全县有6个皮影戏班组,演员62人。这些影戏班,农忙务农,农闲走村串屯到各地演出。民国和伪满时期,凡祭祀神明、庆祝丰收、祈风求雨都唱皮影戏,1957年1O月,由团长温长怀率领的黑龙江省皮影剧团来延寿演出皮影戏,文化部门组织全县皮影艺人观摩学习,改革后的皮影,进一步提高了本县的皮影戏。1964年,县文化馆深入农村,在加信公社裕民大队演出皮影戏,受到朝鲜族社员的热烈欢迎,500人的俱乐部座无虚席。近年因电影、电视等先进文艺宣传工具出现,皮影戏已不复存在。
其它民间艺术 剪纸,在延寿县农村流传百余年,最早的剪纸是花猫和喜雀等动物,剪纸后用灯烟熏黑,贴于墙上。后发展到剪各种窗花,形似雪花。春节时,剪纸艺人则剪各种挂钱,有的内含"福字",有的标有"五谷丰登"等字样。1985年,延寿镇北关街居民孙福生,自染宣纸,制做各式纸葫芦,美观精巧,堪称一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