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交通》
 
 
第三篇 铁  路
 
 
第三章 运输设备
 
 
第一节 机  车
 
 
  一、机车型号和运行交路的变化
  (一)机车型号变化及配属状况
    哈尔滨机务段 哈尔滨机务段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当时所用机车都是宽轨小
型蒸汽机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配属机车50台;1925年增至80台。1935年3月日伪收
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将宽轨改为准轨机车。1940年,配属机车80台。1966年,配属国产
大功率前进型货运机车。1987年,向内燃机车过渡,1990年,该段有蒸汽机车87台,内燃机
车41台,计128台。
  三棵树机务段 三棵树机务段建于1932年,并将呼海铁路的松浦机务段并入该段。1940
年配属机车95台。1959年配属中国自产新型机车-人民型客运机车。1980年,该段配属东方
红和东风型内燃机车12台;1985年,该段建成内燃机务段,实现旅客列车全部由内燃机车牵
引。1990年,三棵树机务段配属内燃机车127台,轻油车2台,计129台。
  (二)机车运行交路的变化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和节省人员,一趟客货列车从始发到终点
常常要更换几次机车,长途客货列车尤其如此。机车按规定区段由始发站出发到机车折返站,
再返回始发站,为一个机车交路。随着路权、局界、机务段布局、机型变更,机车交路也不
断调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东铁路哈尔滨机务段机车交路为哈尔滨—一面坡;哈
尔滨—窑门(德惠);哈尔滨—安达。1926年,调整货运机车交路为安达—一面坡,哈尔滨
—宽城子(长春);客运机车交路为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此外还开行安达、
阿城短途旅客列车。
  哈尔滨机务段机车主要承担货运列车牵引任务。东北沦陷时期,机车交路是由哈尔滨出
发,南至陶赖昭,西到安达,北到绥化,东到一面坡,东南到五常。哈尔滨解放后至1990年,
哈尔滨机务段的机车交路基本未变,只是又增加了1个陶赖昭至榆树的机车交路,哈尔滨至
绥化机车交路由绥化机务段承担。三棵树机务段担当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东北沦陷时期,
其机车交路是由三棵树出发,南至新京(长春),西至昂昂溪,北至北安,东至一面坡,东
南到新站,哈尔滨解放后,线路有所延长。1990年,三棵树机务段的机车交路是:南至长春、
榆树,西至齐齐哈尔,北至北安、佳木斯,东至牡丹江,东南至吉林。
  二、机车乘务管理及模范机车组
  中东铁路的机车乘务员实行包乘制,即机车乘务员(司机、副司机、司炉)与机车固定
搭配,乘务员不仅驾驶机车,且负责机车保养。东北沦陷时期实行轮乘制,固定乘务组但不
固定机车,一台机车由各乘务组轮流驾驶。乘务员上车后只管操纵、焚火,不管机车保养与
检修。解放战争时期,因机车短缺,且交路不固定,因而在机车后部挂一辆宿营车,两班乘
务员同时上车,轮流驾驶,吃住都在车上。1947年,学习苏联经验,又推行包乘制。
  各个时期的铁路管理部门对乘务员都很重视。1925年,哈尔滨机务段有乘务员1000余人。
俄籍、中国籍各占一半,但司机全部是俄国人。1935年,哈尔滨机务段有乘务员1136人,其
中有俄、日、中三国人员,但司机多为日本人。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铁路分局在乘务员及
检修人员实行计件工资,“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以后又陆续恢复。1990年,哈尔滨机务
段有机车乘务人员1244人;三棵树机务段有865人。对机车乘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技术业务
水平和身体条件的要求都比其它工种高。司炉提副司机的考试及任用由机务段负责;副司机
提司机经机务段考试后,还要经局和分局的机务科、处审核,录取后要经过3个月培训、3个
月实习,合格者报铁路局签发驾驶证后才能正式上岗。
  哈尔滨铁路机务部门的职工在各个时期的革命和建设中起着“火车头”作用。在中东铁
路和伪满铁路时期,即带头反抗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25年,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
机务段建立了东北铁路第一个党支部。
  1950—1953年“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机务段有2台机车154人、三棵树机务段有10台
机车137人驾驶机车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三棵树机务段司炉韩在国、钳工梁胜
瀛及哈尔滨机务段8名同志在战场上光荣牺牲。
  哈尔滨解放后,哈尔滨、三棵树两个机务段都出现了许多先进机车组。
  毛泽东号机车组 1946年7月,哈尔滨机务段职工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把日本投
降时扔在肇东车站的ミガイ型(解放型)304号“死机”拉回段。老工人于振江等从三棵树
机车车辆工厂搜集300多种零部件,经过1个月的日夜奋战修复了这台机车。于同年10月30日
经中共东北局批准将该机车命名为“毛泽东号”。哈尔滨铁路军事代表刘居英、哈尔滨机务
段军事代表宋力刚参加命名仪式。首任包车组司机长是陈捷三。1947年,他们克服各种物资
奇缺的困难,以木代煤、以肥皂代干油、割野草擦车。机车走行每月都超过5000公里,1948
年达到6000公里以上,技术速度达41.8公里/小时,获“保养良好,走行安全”模范机车
组称号。1949年日车达389公里,铁路局给机车组记大功。同年3月21日,毛泽东号机车组奉
命到丰台机务段传播经验,随后就留在丰台机务段。
  朱德号机车组 1946年10月,哈尔滨机务段工人继修复毛泽东号机车之后,又将一台破
损的ミガイ型1083号机车修复。为了表达对朱德总司令的崇敬和爱戴,经请示上级批准,将
这台机车命名为“朱德号”。在解放战争年代,随军转战各地,屡立战功。1947年1月,东
北铁路总局授予“朱德号”机车组“开路先锋”称号。1956年,第七任司机长王振起参加全
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63年12月25日,朱
德号获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命名的殊荣。1965年,在哈尔滨—陶赖昭站间首创牵引2900吨
新纪录。1967年1月,造反派强行摘掉朱德号机车标牌,解散包车组。在司机长史宪业带领
下,把标牌珍藏在段内四号仓库里。1977年11月5日,铁道部党组批准恢复朱德号机车名称,
并改换前进型2470号为朱德号,派模范司机孙广发为司机长。中共中央华国锋主席为“朱德
号”机车题字。哈尔滨市于1978年1月24日在省展览馆举行庆祝大会,黑龙江省省委书记杨
易辰、铁道部副部长郭维城等出席了庆祝大会。机车换型后,将原朱德号机车送牡丹江机车
厂按原貌修复,存放在哈尔滨机务段为永久纪念,1985年奉铁道部令将原朱德号机车调往北
京。至1989年10月,朱德号机车组安全走行达到434万公里,为国家创造价值1268万元、节
省机煤2942吨、节约油脂材料费23340元。
  三、检修和整备
  (一)检修
  机车走行一定公里或时间必须进行检修。中东铁路时期机车修程分为大、中修和洗修;
伪满铁路时期分为厂修和甲、乙、丙检;人民铁路时期分为大(厂)修、架修、洗(小)修。
大(厂)修在铁路工厂进行;架、洗(小)修由机务段承担。
  哈尔滨解放前,检修设备简陋,基本上是依靠人工作业,经常发生砸、烫、挤、压、摔
等人身伤亡事故。解放初期没有大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发展,机型变
更,检修设备种类和数量也迅速增多。
  (二)整备
  机车整备,即机车每次出库投入运行前的上煤、上水、上油、上砂、清灰、检查和擦车
等,各个历史时期也有很大变化。中东和伪满铁路上煤、清灰都由非铁路员工(伪满由国际
运输株式会社的“劳工”)进行。1946—1950年,将煤工改为正式铁路职工。1941年,哈尔
滨机务段在入库线建有一座混凝土高架上煤塔,1945年日本投降时被破坏。1958年哈铁分局
投资又修建了一座机械化煤斗和煤塔,但科学性与实用性较差。1960年11月,哈尔滨市天降
大雪、气温骤降、煤斗冻结、上煤时间过长、影响机车及时出库,是当时造成机车“趴窝”、
运输被动的原因之一。1961年后,总结经验教训,逐年改进,整备作业逐步实现了机械化,
作业效率不断提高。1978年,三棵树机务段改建为内燃机车段。哈尔滨机务段也于1987年开
始向内燃机车段过渡。上煤、给水等作业减少,给油作业增加,两段都设置了卸油及给油设
备。
  四、给水与供电
  (一)给水
  铁路给水工作一直归机务部门管理。1945—1949年,哈尔滨机务段成立给水车间,当时
称给水工厂。1950年,给水工作划归哈尔滨铁路分局机务科(给水股)管理。1958年1月成
立哈尔滨给水电力段。1959年3月将水、电分开成立给水段和电力段。1970年又合并成为哈
尔滨水电段。哈尔滨市管辖内有:三棵树、香坊、滨江、哈尔滨南、阿城、玉泉、小岭、对
青山、顾乡9个机车给水站;哈尔滨及三棵树2个客车上水站;41个给水所;1个净水所和3个
中继所。哈尔滨站客车上水站常年坚持接车提前出场,开展列车趟趟满水,创“三满意”(
领导满意、车长满意、旅客满意)为旅客服务活动,自1984年连续7年被铁道部评为全路信
得过客车上水模范工区。随着铁路运输生产事业的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加,自20世纪60年代
开始从地方购入用水。每年扬水量和购水量均呈上升趋势。
  哈尔滨解放后,给水设备有很大改进。将原木制或砖砌水塔普遍改为钢筋混凝土水塔;
由用蒸汽机扬水全部变成电动扬水,给水所实现了给水设备集中控制和自动控制。1972年,
哈尔滨市管辖内给水管路为60.173公里,1990年发展到131.763公里;管井由1972年10眼
发展到1990年的40眼。
  (二)供电
  中东铁路时期,铁路用电是哈尔滨铁路总工厂(哈尔滨车辆厂)用锅托机发电供应的。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安装汽轮发电机4部,发电能力为1600马力,1200千瓦小时(193
5年停止发电)。1933年伪满铁路在哈尔滨、三棵树两地建有配电所从地方受电。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由3千伏电压升至6千伏;1978年又二次将电压由6千伏升为10千伏。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电力工业的迅速发展,地方电网的延伸,为铁路用电提供了有利条
件。1968年建成阿城配电所;1983年建成香坊配电所;1986年建成哈西变电所;1990年建成
哈南配电所及东门变电所。从而形成了哈尔滨—香坊—三棵树—滨江环状供电方式。并修建
贯通了哈尔滨—肇东、哈尔滨—双城、三棵树—呼兰、香坊—阿城、香坊—五常间10千伏电
力线路及10千伏自动闭塞电力线路。使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各部铁路线的电源,南北贯通、东
西相接、纵横联网、枝型和环型结合的可靠供电系统网络。
 
     
  附件:显示原文件
显示原文件
显示原文件
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