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拆装工具
拆装工具由哈拖配厂设计制造。1962年,根据八机部农机局的安排,为解决国内拖拉机
生产厂和维修站的急需,开始试制东方红-54、铁牛-40、东方红-28等型拖拉机拆装工具。
工厂组成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新产品设计组,负责拆装工具的设计。设计组先后
到吉林农具厂,蛟河农机厂进行调研,参照收集到的技术资料,设计成功37组东方红-54拖
拉机拆装工具图纸。1963年初完成样品试制,同年5月14日经省农机厅、海伦县农机局、海
伦县城区拖拉机站联合鉴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拆装工具的材质要求为QT45—5球墨铸铁。
铸造车间技术人员与工人相结合,参照有关技术资料,采用钟罩压入法,试验成功,为拆装
工具顺利投产创造了条件。
1963年11月,为设计C—80拖拉机拆装工具,设计组到友谊、850等农场进行一个多月的
考察,参照苏联进口样品,改进设计,1964年3月试制出样机,并进行拆装拖拉机验证。5月,
经省农机厅、东北农学院等8个单位专家鉴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初,为设计铁牛—40拖拉机拆装工具,设计组考察了萨尔图红色草原农恳局,吸
取制造东方红—54、C—80拖拉机拆装工具的经验,设计试制出样机,同年9月18日经省农机
厅、省农机研究所、东北农学院等9个单位专家鉴定合格,投入批量生产。
1964年5月,在沈阳拖拉机厂支持下,设计了29组东方红—28拖拉机拆装工具图纸,经
过多次修改,11月试制出样品,12月23日经省农机厅,农机研究所等10个单位联合鉴定合格,
投入批量生产。
截止1967年,共生产拆装工具5500套,解决了国内急需。以后,不再生产。
二、水利测功器
1963年1月,哈拖配厂根据八机部农机局的安排,承接了试制OT—6水利测功器(马力试
验台)的任务。在此之前,测功器主要靠从德国、苏联、日本进口,因数量有限,不足需要。
哈拖配厂接受试制任务后,组成设计组,到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13个单位收集资料,参
照苏联进口的水利测功器实样,改进设计。当年12月,制成第一台测功器。1964年1—2月,
进行1000小时磨合试验,3月,经省农机厅主持鉴定,可准确测定拖拉机、汽车、康拜因发
动机功率及其燃油耗量,还可用来完成发动机的冷磨合、热磨合,满足红旗80、东方红54、
东方红28、铁牛40等拖拉机发动机和解放CA10、跃进CN120、长江46等汽车发动机制造、维
修的试验需要。当年投入批量生产,至1966年,共生产214台。此后,按着八机部农机局东
北分公司的安排,将全部技术资料、工装转给县办企业。
三、机用丝锥
1965年5月初,八机部农机局东北分公司为解决农机系统企业和维修站点的急需,调拨
给哈拖配厂1台单线螺纹磨床,指令生产M10—12机用丝锥。工厂立即组织工具车间进行试制,
很快拿出了样品。经分公司委托沈阳拖拉机厂进行检测和切削性能试验,性能良好,进行批
量生产。
为尽快形成丝锥批量生产能力,该厂工具车间以市劳动模范姚有国,袁长训为主的技术
革新小组,研制了螺纹磨床、开槽机、铣方机、抛光机、冲方机等设备,形成以6台多线螺
纹磨床,2台单线螺纹磨床为主要设备的生产线。当年生产M10—12丝锥6000支。1973年3月,
形成年产50万支丝锥能力,规格扩大到从M8—M52。1980年以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相
继开发了螺母和管锥等非标准丝锥。1982年以后,与哈一工具厂联牌生产,丝锥产量大增、
市场扩大。截止1990年,共生产丝锥788万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