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初期人们轻视曲艺,从事曲艺的艺人,颠沛流离,没有社会地位。
20年代初,道外北市场有妓院、饭馆、膏药铺、茶馆、小吃摊、书场、卖艺、说书、说相声、
唱二人转、都在此“撂地”,成为书曲艺人卖艺求生的场所。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后,对道外北市场进行改造,曲艺艺人得以翻身,广大
曲艺艺人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创作出大量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劳苦
大众的新曲目。1947年哈尔滨市艺曲艺人协会建立,推动了哈尔滨市曲艺事业的发展。以张
青林、吕俊惠、方兆瑞为首的书曲艺人团结集聚了大批曲艺艺人来到哈尔滨曲坛。从而扩大
了演出阵容,丰富了演出曲目,为进一步发展哈尔滨市曲艺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6年哈尔滨市曲艺团、黑龙江省广播说唱团相继成立,特别是黄枫、赵春田、于世德、
王月华、曲宝柱等人的到来,提高了哈尔滨市曲坛的演出质量。同年对全市25家私人曲艺茶
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哈尔滨市公私合营曲艺总社。
1963年全市25家茶社、哈尔滨市民间艺术团评鼓队为贯彻“说新、唱新、演新、占领社
会主义文化阵地”的指示精神,全部上演新的书曲目。“文化大革命”中,哈尔滨市民间艺
术团被迫解体。
1972年黑龙江省曲艺团成立,随之,哈尔滨市曲艺团重新组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
后,哈尔滨市曲艺事业得以发展。省、市曲艺团首先在培养曲艺人才上下功夫,先后从社会、
基层单位和下乡知识青年中招收学员百余人,采取以团带班的办法培养接班人。为繁荣省城
曲艺事业,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曲艺团相继到省内外40余个城市、乡村巡回演出,创作演出
了相声《百花颂》、《我爱黄梅戏》、《人鸟之间》、《郝市长》、《肝胆相照》、《金钱
梦》等一大批新曲目,在全国及省、市举办的各类调演、比赛中获得多项奖励。在“百团下
基层服务演出”表彰大会上,黑龙江省曲艺团和哈尔滨市曲艺团均被评选为“百团下基层服
务”的先进集体。
在哈尔滨市曲坛上还有一支活跃的“轻骑兵”,他们是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哈尔滨市
工人文化宫、青年宫、少年宫,各区文化馆及轴承厂、亚麻厂、伟建机器制造厂、自来水公
司等一些工厂、企业文化宫、俱乐部等组织的业余曲艺积极分子。他们配合各时期的中心任
务,结合生产活动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创作和演出了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曲艺作品
和节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