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冶金工业》
 
 
第八篇 管  理
 
 
第四章 科学技术管理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
 
    
    金代采矿冶铁业已有一定规模,尽管采用的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也造就了一批具有专业
知识的人才。沙俄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在修筑中东铁路时,在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
建设的炼钢和轧钢生产线,已应用近代冶金科学技术,建立起一支专业生产队伍。
    现代冶金科学技术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1954年,国家投资建设的东
北轻合金加工厂引进苏联的设备和全套先进技术,培养了哈尔滨历史上第一支有色金属工业
的职工队伍。对哈尔滨市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958年哈尔滨市冶金工业局成立时,就设置技术科和有色金属处,从事钢铁和有色金属
工业的科学技术管理,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地方冶金工业的管理人才。“大跃进”和“大办钢
铁”运动开始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以及许多违背科学
规律的做法,不仅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打乱了刚刚建立起来的管理秩序。1964年,
哈尔滨市冶金机械工业局根据国家科委发布的《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
制订《哈尔滨市冶金科学技术发展要点》,开展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制。正当冶金科技工作
开始走上正轨时,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管理制度被废除,大批科技人员被下放劳
动,科技队伍受到冲击,冶金科技事业受到摧残。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哈尔滨市冶金科技战线的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市
冶金工业局设置科技处,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管理。1979年成立哈尔滨市冶金研究所,专门从
事冶金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而后又相继改组和成立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科研所,
哈尔滨轧钢厂轧钢技术研究所和哈尔滨钢管厂新产品研究所。至1990年,哈尔滨市已建立起
一支素质较高的冶金科学技术队伍,共有1995人,其中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005人,地方冶金
系统外的冶金企业305人,地方冶金系统内685人。地方冶金系统内,高级工程师38人,工程
师120人,助理工程师150人。形成1个较完整的科技管理系统,包括科技情报与信息、新产
品研制与开发、新工艺研究与攻关、新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革新、学术交流与标准化管理,
推动了冶金工业科学技术进步,使冶金生产由解放初笨重的体力劳动走向机械化、自动化、
专业化、现代化大生产。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