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饮食服务业出现最早的行业是旅店业。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绘制的《黑龙
江舆图》登载今哈尔滨市区域内,就有以穿心店、宋家店、孙家店、路家店等小旅店店名作
为村名的记载。1890年前后山东人傅宝山、傅宝善兄弟在道外桃花巷一带开设的傅家店,也
是以旅店为主要经营业务。1900年前后,裕成庆客栈、永和栈等相继开业,大都是规模较小、
设备简陋的小客栈、大车店。中东铁路通车后,随着中外人口增加,开始出现规模较大、设
备讲究的大型高级旅馆。1905年俄国人开设的格兰德旅馆在松花江街8号(现铁路招待所)
开业,有客房44间,并设有浴室、餐厅、客厅、舞厅等服务设施。1911年11月,日本人在石
头道街64号(哈一百食堂)开设名古屋旅馆,设有浴室、餐厅和理发室。1912年,豪华型高
级旅馆马迭尔旅馆、新世界旅馆及北满旅馆等相继开业。这些旅馆是当时中外官僚、资本家
挥霍享乐的场所,一夜宿费与穷苦中国人所住的小店宿费相比,超过百倍以上。
1931年3月,哈尔滨旅店业公会成立,王捷三任会长。日伪政权为便于统治,又将公会
组织改为组合。日本旅馆组合成立于1932年,小野嘉代二为组合长,成员37人(户)。1934
年成立朝鲜族旅馆下宿(公寓)组合,组合长金田清水,成员38户。1936年9月12日哈尔滨
旅店业公会改选,旅馆系选出林绍先(昌华旅馆)等7名为董事,朱安东(新世界)为候补
董事;简易旅馆系吕宗周(新丰栈)等7名为董事;公寓系王方田(大同公寓)为董事。各
董事推选林绍先、吕宗周为正副会长。1940年3月成立中国人旅店业组合,组合长林绍先,
成员347户。1943年成立日本下宿业组合,组合长馆林猪藏,成员8户。1945年哈尔滨市旅店
业有430户。
哈尔滨市解放后,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中小型旅馆和大车店兴旺,大型和外侨旅馆减少。
1947年,全市共有旅店273户(其中外侨旅馆13户),从业人员822人,大车店39户,从业人
员380人。
1956年2月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较大的旅店实行合营定息,一部分小旅店组成合作旅
店。全市公私合营旅店97户,从业人员474人,私股股金总计210642元。
哈尔滨市旅店业合营之后,在企业性质、职工地位和服务对象上发生根本变化。经过网
点调整,住宿条件得到改善,加强卫生管理,增添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很多旅店
被誉为“旅客之家”。旅店业职工发扬“一切从旅客需要出发,处处为旅客着想”的精神,
开设妇婴旅馆、健康旅馆等,协同医务人员抢救急病重患,为患病旅客煎汤熬药。在店内开
展多项服务,部分企业达到吃饭、洗澡、理发、购买火车票等不出店,有的旅店开展雨具、
防寒用品、自行车等租用业务。此间以服务业绩作为评判企业优劣的主要依据。恒发旅社连
续十多年被评为市先进单位。
60年代初期,出现旅客住宿难问题。全市十几户浴池近2000张浴床,夜间都用于接待旅
客住宿,并增设2层床和临时床铺,平均每床占用面积下降到6平方米。全市旅店业床位超过
12000张,但旅客住宿仍很紧张,。为解决住店难问题,1970年开设站前旅社,1973年建成
松花江旅社,但旅店业床位仍显不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旅店业迅速发展,1983年新建北国饭店,1985年新建北苑饭
店,新增旅店面积近3万平方米,床位近4000个。新建大型旅社多属高中档,以接待会议和
公出人员为主,设有会议室、浴室、大小餐厅,并配备有大客车,同时开展办理代售或代购
车船票等业务。
1985年以来,省、市有关单位在哈尔滨新建一批大型宾馆,楼层较高,面积较大,设备
较好。新建宾馆主要集中在南岗区中山路两侧,一般为中等档次。床位利用率在80—90%,
哈铁分局办的天竹宾馆,床位利用率达100%。
1990年6月,在哈尔滨市召开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北苑饭店、松花江旅
社、丁香大厦、北国饭店等,承担部分接待任务。洽谈会期间接待宾客1000余名,其中,外
宾35名,普遍受到宾客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