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解放前的饮食服务业网点多,资金少,人员少,设备简陋,全市只有新世界、宴
宾楼两家大饭店属于“四等一级”店,七等以上的店也只有30—50家,大多数店都属于八等
以下。由于资金薄弱,开设和关闭容易,网点变动性大,数量难以统计。1942年普遍实行组
合后,网点比较固定,共有网点2596个,人员8948名。城市人口629445人,平均每千名城市
居民有饮食服务网点3.6个,从业人员占城市人口1.4%。
哈尔滨解放初期,中小型网点增多,大型和外侨网点减少。1947年,全市饮食服务业网
点3084个,从业人员10404名,平均每1000名市民占有饮食服务业网点4.8个,从业人员占
城市人口1.6%。
1955年,全市饮食服务业网点2536个,从业人员6509名,平均每1000名城市居民占有饮
食服务业网点1.9个,从业人员占城市人口0.5%。1956年,全市共有国营、公私合营、合
作店饮食服务业网点2303个,职工7210名,平均每1000名居民占有饮食服务网点1.6个,从
业人员占城市人口0.5%。
1958年城市人民公社化后,大量撤并饮食服务业网点,由1957年的2114个减少到757个,
职工5756人,平均每1000名居民占有饮食服务网点0.5个,饮食服务业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
例为0.4%。
1960年,全市饮食服务业网点降到594个,是历年网点数最低的一年。1962年对饮食服
务业进行整顿,饮食服务业网点开始回升,至1965年,全市网点已增加到3297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饮食服务业网点减少,1973年仅有660个,职工13534人。平均每1000名
居民仅有饮食服务业网点0.3个,饮食服务业职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是0.6%。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饮食服务业。1989年全市饮食服务业网点达到
12838个,从业人员130620人,平均每1000名居民占有饮食服务网点4.8个,从业人员占城
市人口4.7%。
1990年全市饮食服务业网点达到12991个。从业人员达133705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