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七篇 商业
 
 
第二章 商业所有制
 
 
第一节 私营商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俄国在哈尔滨修筑中东铁路,俄籍铁路员工家属及中国劳工群集于此,随着人口的集中,为居民提供生活日用品和各项生活服务的商业网点就此产生。秦家岗(俄称"新市街")是俄国及其他外侨密集之地区,并占据繁华地段,创办各种商业企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俄国人法兰恩赤创办法兰恩赤化妆品商店,这是南岗地区见之于记载的最早私营商业。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巨商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的哈尔滨秋林公司,由香坊迁到大直街开业,这是当时哈尔滨市最大的商店。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市街已有外侨私营商业27家,华商在此无立足之地。
    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当时还是村落的马家沟地区出现了由王汝德创办的第一家国人私营商店"万和昌”。稍后,"双盛东"、"福盛隆"、"俊裕和”、"福裕丰"、"天兴福"、"聚盛德"、"三和公"、"日升东"等中国商号相继开业。
    1920年以后,中国地方政府开始收回哈尔滨主权,民族商业发展很快。至1932年日本侵占哈尔滨之前,南岗地区已有商业网点257家,其中,华人商店158家、外侨商店99家。
    早期商业分布在车站街(现红军街)、义州街(现奋斗路)、大直街一带。并形成3个"集中"区,即东市场、西市场和马家沟市场。
    东市场,亦称巴扎市。位于秋林公司对面小义州街(现集市街),南侧有"裕德顺”、"同顺号”、"恒祥泰"、"洪源久"、"华盛东”、"协昌隆”等6家中国商号,均为家眷铺和夫妻店,以经营鸡、鱼、肉、奶等副食品为主,兼营小百货。市场北面为日本人所建造的"御卖市场",其形状似一个大筒子,旧称"大筒子屋"。有商贩24家,每侧12户,对称开门,排列整齐。主要经营鱼、肉、蔬菜、牛奶、面包、点心等主副食品。每户从业人员少者2人,多者7-8人,为日本人提供生活必需品。市场内主要中国商号还有"德兴魁"、"双兴号"、"春海鱼行"、"双盛东"、"三合永"、"福盛东"等。
    西市场,亦称西巴扎市。位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复华街一带,小贩云集,多以地摊、露天摊床为主,主要经营食品、杂货、农副产品等。
    马家市场,位于教堂街(现革新街一带),属地区居民市场。教堂街(现革新街)有39家,国课街(现奋斗路)有59家、芦家街有25家,多为流动摊床。
    1940年,南岗地区私营商业发展到405家(不含外商),从业人员743人,资本199万元,年营业额近千万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行经济控制,加之日伪苛捐杂税,敲诈勒索,一部分华人商号关闭停业。
    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私营商业仅有330家,从业人员不足400人,多系小商小贩,以小本经营为主,时开时关,时卖时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保护私营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国营商业,全区商业日渐繁荣。1951年,全区私营商业发展到5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1953年以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开始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逐步引导走组织起来的道路,私营商业逐渐减少。1954年,国家对棉布、粮油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后,首先对私营棉布、粮油的商业进行改造和安排,尔后又进行了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底,除个别理发、修鞋和个体商业户外,其余均过渡为集体和国营商业。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指导下,私营商业如雨后春笋,遍及城乡各地。1980年以来,区政府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制定了发、展私营商业的优惠政策,促进了私营商业的迅速发展。至1990年已发展到5 164户,从业人员达6 653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至1917年主要商号表(附表)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