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南岗区志》
 
 
第三篇 城乡建设
 
 
第二章 市政建设
 
 
第二节 街路
 
 
    南岗区的街路建设是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规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车站街(现红军街)、大直街、哈尔滨大街(现中山路)、新商务街(现奋斗路)、松花江街等主要道路形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后,相继建成的有砖街、瓦街、铁工街、木工街、北教堂街(现教化街)、利群街、货栈街、工程师街等一大批道路。
    南岗区街路分布的特点是,大直街以北的街路呈放射状,以南的街路为方块形。马家沟河以南、哈尔滨大街(现中山路)以东的街路呈方块形分布,以西分布较零散。
    1946年,南岗区有道路172条,集中分布在通达街以东,马家沟河南北,路面结构多为土沙路、方石路和少数碎石路。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街路建设,除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外,还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单位集资等措施,逐步扩建街路,提高路面结构,改善交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至1957年,区自行完成了康宁路、自兴街、电兴街、三姓九道街等48条街路的建设,并配合市里将红军街、中山路、大直街等24条主要街路改建为柏油路。
    1963年,全区街路220条,长189.6公里,面积208.95万平方米。其中柏油路24条,长40.4公里,面积50.97万平方米;方石路8条,长15.5公里,面积16.19万平方米;水泥路1条,长3公里,面积2.5万平方米;乱石路42条,长37.2公里,面积36.42万平方米;碎石路27条,长10.5公里,面积9.32万平方米;土沙路114条,长59.8公里,面积79.83万平方米;级配路4条,长10.5公里。
    1966年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市政建设处于低潮,主要完成一些道路维修任务。至1979年,区内新建道路104条,其中柏油路42条、混合铺装路14条、土路48条,主要分布在哈西、新发屯、鼎新屯一带。至此,南岗区街路总数为324条。
    1981年后,市政建设进入历史高潮时期,当年集资120万元,加市政补贴,改造了铁路街、海城街、上方街、公司街、货栈街,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5.73万平方米。
    1987年8月,拓宽改造花园街,10月完工。期间拆除门斗棚厦195处987平方米、商服网点9处472平方米,拆除围墙48处2 800米,将原9米宽的花园街拓宽成23.6米宽,铺装彩色人行步道板,建成快、慢车分流,彩化、绿化标准较高的三块板式道路。
    1988年5月,以花园街为轴心,东起大直街,西到奋斗路,南到河渠街,北至一曼街,在方圆1.5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11条街路的拓宽改造。先后拆除围墙93处3 800米、门斗棚厦388处2 103平方米,拆除占道企业单位16处745平方米,清除垃圾残土1.46万立方米,还路面积27 926平方米,维修车行道3.4万平方米,铺装人行步道板4.7万平方米。至1990年底,全区街路达514条,其中市属一类干道11条,区属二类干道19条,三、四类街路484条,为解放前的3倍。街路总长达280公里,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其中柏油路36条,长186.88公里,面积174万平方米;水泥路5条,长4.5公里,面积3.28万平方米;方石路3条,长2.4公里,面积3.28万平方米;沙石路270条,长86.22公里,面积41万平方米。
    大直街 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横贯南岗区,东起文化公园,西至和兴路。1927年改铺小方石路。1963年改建为柏油路,1981年打通至学府路,全长7 633米,是全区最长的街道之一,共穿过27条街道3个广场。车行道宽12-22米,面积为167 826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8米,面积为61 064平方米,柏油、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红军街 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原名车站街、霍尔瓦特大街。北起哈尔滨火车站,南止中山桥与中山路相接,全长1 266米,原为方石路。1949年,为纪念苏联红军解J文东北,改称红军街。1951年,改铺柏油路,车行道宽23米,面积为29 118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6米,面积14 220平方米,柏油、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中山路 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原名通道大街、哈尔滨大街、陆军街。1946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位于城区中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中山桥与红军街相通,东南经省政府广场通向香坊区,为跨区道路。南岗区段2 580米,原为方石路,1951年改为柏油路,1960年加宽路面,车行道宽25米,面积为64 500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7米,面积为36 12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奋斗路 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义州街。位于南岗区中部,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南北偏斜走向,以奋斗桥为界,南段偏东,北段偏西,全长2 642米,原为方石路。1927年10月10日开通有轨电车,是哈尔滨市最早开通有轨电车街路之一。1958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而改称奋斗路。1987年拆除有轨电车道,全部铺设柏油路面,车行道宽12-21米,面积为65 482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4米,面积为9 392平方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一曼街 建于1951年,原名山街、市政街,1946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而改称一曼街。位于城区北部,东北起宣化街,西南至霁虹桥,是沟通道里、道外、太平区的主要干道,全长2 375米。原为土沙路,1965年改建为柏油路面,车行道宽17米,面积为40 375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4米,面积为6 972平方米,柏油、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宣化街 建于1915年,原名马克西莫夫街,位于城区东部,西南起省政府广场,东北至一曼街,全长3 592米。是通往香坊、动力区的一条主干道。原为土沙路,路面狭窄。1965年改造为9米宽柏油路。1987年,路面拓宽为30米,其中,车行道宽22米,面积为79 024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面积为20 000平方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文昌街 建于1925年,东南起宣化街,西北至文景街,其中宣化街至中山路段为市一类街路,长884米,车行道宽10米,面积为8 800平方米,柏油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面积4 676平方米,步道板铺装。
    和兴路 建于1940年,原名为复兴路。1950年,因与和平路相通改称和兴路。位于城区西部,北与道里区康安路相连,南与和平路相接,全长1 840米,是连接道里、动力区的主干道。车行路宽15米,面积为27 600平方米,柏油、水泥路面各半。两侧人行道各宽2.5米,面积为4 600平方米,为市一类街路。
    学府路 建于1942年,原名清滨路,1958年改称学府路。位于城区西南部,东北起大直街,西南至保健路,全长2 950米,是通往平房区和沟通城乡的一条主干道。1982年改建拓宽,车行道由原来的14米拓宽为28米,面积为82 600平方米,两侧人行道各宽6米,面积为35 400平方米,柏油、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南通街 建于1946年,位于城区东部,西起一曼街,东至太平桥,横跨南岗、太平两区,以冰上基地为分界线,冰上基地以西为南岗区段,全长803米。1960年,经改造后车行道宽35米,面积为28 105平方米,柏油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面积4 818平方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
    先锋路 西起宣化街,东至太平区化工路,全长3 600米,南岗区段长1 000米,是沟通南岗与太平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原为6米宽的乱石路,1986年经改造拓宽后,车行道宽22米,面积22 000平方米,柏油路面,两侧人行道各宽4米,面积8 000平方米,柏油铺装,为市一类街路。南岗区二类街路一览表(附表)
 
     
  附件:显示原文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