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电概况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中东铁路总工厂电灯厂开始向火车站及铁路员工住宅区供电,供电容量为400-500千瓦的直流电。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俄国秋林洋行在商店后院自办小电站,装直流发电机3台,每台130千瓦,除自用外还向附近居民供电照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俄国耶内鲁华亚商会经营的巴尔斯基发电所在邮政街68号建成,装机容量为直流发电机3台,每台203千瓦,供南岗部分地区照明用电。
1918年,日本人高桥贯一等人收买了米其阔夫和巴尔斯基发电所,成立北满电器株式会社,对外供电4 400千瓦,供南岗地区用电。1927年10月,哈尔滨发电厂(原哈尔滨发电总厂,含发电厂、电车公司和交流厂各1处)建成投产,装机总容量4 000千瓦,年发电量2 000万度,同时,电车厂14台电车开始营运。1929年,哈尔滨发电厂进行二期工程扩建,增设一台德国汽轮发电机,装机总容量达1万千瓦,是哈尔滨市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电力用户620余户,电动机460台,电灯用户1万余户,路灯2 330盏,合计3 300马力。
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发电厂增设日本三菱汽轮发电机2台,装机容量达38 000千瓦。1934年,哈尔滨发电厂改称马家沟发电所。1936年又安装日本三菱汽轮发电机1台,装机总容量达52 000千瓦,同时建成22千伏变电所1座。1942年,设有22千伏送电线路和66千伏主配线路2条,向南岗一带供电。
1946年,马家沟发电所改称哈尔滨发电厂,由于日本侵略军溃逃前强行运行,发电设备受到极大破坏,相继停运,电厂基本失去发电能力。同年"四.二八"哈尔滨解放,电厂职工为支援东北解放战争,保证全市工业生产和民用照明,很快便恢复生产,向市区供电。
1949年,哈尔滨发电厂发电量为2 324万度/年。1952年为8 218万度/年。1954-1955年,1号、2号、3号汽轮发电机组分别调往外地电厂,只剩5号、6号两台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容量28 000千瓦,发电量为7 958万度/年。1958年安装4号汽轮发电机组,容量增至3 800千瓦,发电量猛增至2l 303万度/年,1959年达到30 310万度/年,为哈尔滨发电厂历史上发电最高的一年。1965年发电量1 572万度/年,1971年以后,锅炉逐步由燃煤改为燃油,1972年完成发电量23 733万度/年,1976年发电量27 351万度/年。1981年,因担负网内调峰任务,发电量大为降低,完成11 500万度/年,1982、1983年仅完成8 000万度/年。1984年,电厂拆除改建供热。
到1990年,南岗区66千伏架空输电线路9条,总长35公里,10千伏架空输电线路20条,总长145.8公里,10千伏地下输电线路总长25公里,0.4千伏地下输电线路总长4.6公里。有低压变电亭25座,变压器304台,容量67 130千伏。用户变电所137个,变压器228台,容量51 450千伏。全民用电量为4.2万千瓦/小时,综合最大负荷约12万千瓦/小时,用电总户数77 604户,其中,工业1 265户,用电量22 055万千瓦/小时。农业58户,用电量958万千瓦/小时。交通运输355户,用电量764万千瓦/小时。市政生活75 926户(包括居民和商服网点),用电量18 900万千瓦/小时,居民用电普及率100%。
二、路灯建设
1919年2月,哈尔滨市公议会成立路灯委员会,同年6月,与俄商米其阔夫签定安装路灯合同。1923年,南岗区主要街道安装了路灯。1939年,义州街(现奋斗路)有路灯13盏,大直街有13盏,哈尔滨火车站有15盏,龙江街17盏,吉林街10盏,奉天街(现鞍山街)有8盏,辽阳街1O盏。主要街路为100瓦,一般街路75瓦,电压110伏,路灯为单一化白炽灯,灯亮率甚微。
建国后,南岗区路灯发展较快,到1958年,有路灯街路已发展到133条,路灯2 954盏。1975年,东大直街由原大歪脖灯改高压钠灯49盏,由汞灯改建钠灯126盏,新装歪脖高压钠灯129盏。同年,西大直街由和兴路至学府路一段新装双臂大海鸥式高压钠灯3 928盏。
1979年以后,路灯建设向新颖、美观、高雅方向发展,路灯花色60余种,主干道改装五头组合灯和高压钠灯。到1990年,南岗区有路灯街路达835条,路灯5 145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