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市志  
 
 
《哈尔滨市志 科学技术》
 
 
第三篇 农业科学技术
 
 
 
 
第三篇 农业科学技术
 
 
  清乾隆九年(1745年)哈尔滨开始开荒种植,随着满、汉、朝鲜族人的增多,逐渐形成
以松花江南岸为中心的农业种植区域,使用牲畜、犁、锄、镰刀等农具,种植和收割农作物。
  宣统元年(1909年)哈尔滨自治市董事会根据当时牛疫、猪瘟、猪霍乱、鸡瘟、鼻瘟等
家畜家禽疾病的危害公布了《预防家畜传染病条例》。1911年中东铁路畜疫检验所,开始制
造家畜血清。1923年,哈尔滨市董事会公布预防马鼻流血血疫病章程。俄国人在香坊区设立
农业试验场,开展农业试验研究和技术交流。1924年由俄国人建立的东北三省文物研究会博
物部,在南岗设立了生物研究所,从事动植物研究。1926年市郊成高子有几户朝鲜族农民开
发水田,开始种植水稻。1929年东北三省文物研究会设立了农事实验场。1930年美国农商部
派莫斯博士来哈尔滨选购大豆优良品种,引入美国种植。
  东北沦陷时期,1931年呼兰县成立了农林试验场,开始对杨、榆、槐树的种植试验,改
良林木工艺等。1935年,伪满政府接管中东铁路农业试验场,改名为哈尔滨农事试验场。
1937年接管文物研究所,改名为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进行动植物的研究。1940年建立了
哈尔滨农业大学,设农学研究室、成立了开拓研究所哈尔滨分所,进行农作物改良及栽培、
土壤肥料等研究。
  哈尔滨解放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业、畜牧、水产、水利等事业的领导及科研机构的
建设。194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哈成立了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进行
畜禽良种选育、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使用疫苗控制和消灭牛瘟、牛肺疫、猪瘟、鸡
新城疫、马传染性贫血病等和研究机械化饲养等管理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50—70
年代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水产科研所、林业部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等6个中央部门所
属的研究机构。同时,省、市还建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和
黑龙江省水利科研所、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哈尔滨市蔬菜研究所等16个研究机构。70—80年
代末,相继又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自然资源研究所、哈尔滨市水产
研究所、哈尔滨市饲料研究所等16个科研机构,此间东北农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师范大学
等单位还创办了25个研究机构。
  1956年国家在王岗建立第一个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引进国外(苏联、德国、匈牙利等国)
拖拉机。1958年开始农机具改革,创制出200余种农具,至1960年全市改革农具2300余件。
  对农作物育种采用常规系统选育、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育种技术。培育出大豆、玉米、
小麦、水稻等水旱田作物新品种140余个,黄瓜、茄子、白菜、马铃薯、蕃茄等蔬菜新品种
40余个。在耕作栽培上,大田作物采用深松耕法、间作、混种、套复种,施用化肥、农药等
技术。对蔬菜发展“一室三棚”和地膜覆盖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提高粮食和蔬菜作物的产量。
50年代开始研究人工饲养商品鱼,70年代开展人工授精孵化繁殖鱼苗的研究,80年代研究鱼
类越冬、高密度繁殖精养商品鱼,推动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至1990年,在哈农业科研机构有41所,技术人员9120人;取得科研成果2944项,其中获
国家级成果奖、发明奖的95项,获部、省级奖的541项,市级特别奖1项,1等奖62项。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