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评戏
清末民初,外地评剧艺人来本县流动演出,评戏开始传入。演出的评剧剧目有:《唐伯虎点秋香》、《花为媒》、《茶瓶计》,颇受群众欢迎。1950年双城县组建起第一个评剧班,后改为双城评剧团。剧团对评剧不断改革创新,吸收京剧、歌剧、话剧、地方戏的长处,不断提高评戏质量与演出水平。30年来,创作新剧目40余台,整理传统剧目15台,新编历史戏5台。先后参加省、地汇演7次,受奖的编导、作曲、演员21名。
剧团演出的传统戏有《秦香连》,《砸銮驾》、《百花台》、《劈山救母》,《唐伯虎点秋香》、《唐知县审诰命》,《打金枝》和《梅香》。1963年排练演出新编历史剧《红楼梦》。1982年经3次修改,正式演出的《血溅乌纱》均收到良好的戏剧效果。
1984年创作演出的《百万富翁》,参加松花江地区文艺汇演,荣获创作一等奖,剧团全体成员受奖。
二、皮影戏
皮影戏,俗称"驴皮影",道光三十年(1850年),河北皮影艺人张振江、冯兆祥迁来双城正白五屯(现农丰乡)落户。后迁到西官所,开始皮影生涯。活动在双城西部一带,称为西派影。艺人郭武声,王大嗓也开始唱皮影,活动在东官所一带,称为双城东派影。他们为双城最早的一代皮影艺人。
民国8年(1919年)至1948年,全县有30多个影箱(皮影班子),艺人160余人。农闲季节,各村屯组织唱影娱乐,深受农民的喜爱和欢迎。这一时期全县名声较高的艺人有“三清";即王贵清,王品清、王尚清,"三广":即郑广福、郑广成、郑广和,"二温";即温德发、温玉成,温长淮以及双枪王广茂。这些人为双城第二代皮影艺人。
1949至1965年皮影戏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因而发展更为迅速。全县有影箱40个,皮影艺人200余人。当时著名艺人有"三阁",即高凤阁、王凤阁、吴凤阁和那维迁,金德、金明、韩玉浮等,为双城第三代皮影艺人。50年代,王风阁组成双城镇皮影队,高凤阁组建了皮影演出组,常年活动于县城和农村,不仅在县内演出,还到邻县献艺。
1950年县举办两次皮影艺人训练班,创作出《识字模范》、《买卖婚姻》、《保卫世界和平》等12个剧目,在县城、农村演出,受到群众欢迎。高风阁皮影组创作演出《美军暴行》,在啥尔滨市演出成功,受到省领导的表扬奖励。60年代培养出以金万福,郑广斌、张福山、高金华为代表的第四代皮影艺人。他们经常演出的剧目有《五锋会》、《双失婚》、《铁树开花》、《万宝阵》、《水泊梁山》、《小二黑结婚》、《黄继光》。
"文革"中,皮影戏演出中断。粉碎"四人帮"后,恢复了皮影戏的演出活动。全县有金万福、高金华等30多名皮影艺人组成5个演出班。在农闲季节坚持演出活动,每年四、五个月的时间,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三、歌舞剧
1946年,驻双城的279旅建立文工团,在街头、巷口演出老解放区的《二流子转变》、《兄妹开荒》、《解放桥》、《两个胡子》、《姑嫂劳军》等小型歌舞剧,兆麟中学相继组建文艺宣传队,先后演出歌剧《英雄小八路》、《二小参军》、《光荣灯》等,颇受群众欢迎。
1958年成立双城歌舞团,演职人员41人,先后演出舞蹈《嫦娥迎贵宾》、歌剧《自毛女》、《刘三姐》、《红霞》、《江姐》、《红珊瑚》、《红湖赤卫队》、《山乡风云》,《小二黑结婚》和《抢伞》等。
四、二人转
二人转,俗称"蹦蹦"。清嘉庆中叶,已在双城各地流行,随之出现半职业艺人,活动于农村唱"屯场"(露天演出)。民国时期,半职业艺人已发展到40多人。分别组班,在双城境内和附近县演出。演出时间,多在节日或农闲季节。在农村流动演出二人转、单出头、东北大鼓和拉场戏。演出的剧目《古城会》、《华容道》、《白门楼》、《刘备招亲》、《马寡妇开店》、《兰桥会》、《大西厢》、《大清津》、《铁冠图》《报恩》、《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冯奎卖妻》、《马前泼水》、《盘道》、《阴魂阵》。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二人转艺术已形成一个有文学剧本,有音乐,有舞蹈、有美术的一种民间综合艺术,成为社会主义百花园中一朵争芳夺艳的鲜花。1953年举办全县民间“二人转"艺术会演;1954年民间二人转演员胡启斌、吴希成参加全省文艺汇演,他们所表演的二人转《寒江》,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二人转民间艺人已发展到100余名。现在双城民艺团不仅活动于双城的城乡,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还在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巡回演出。1984年冬,双城二人转登上了上海舞台。1985年11月,应邀赴甘肃省金昌市演出。演出中还特为正在金昌市访问的法国,芬兰、瑞士等外国朋友演出《猪八戒拱地》,受到外宾的欢迎。
五、民间传统艺术
1、元宵灯节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灯节,是当地居民传统的艺术活动之一:逢此佳节,各家室内,门前都挂上纸制彩灯。一些大户人家还在院内竖一高高的灯笼杆,顶端高挑红灯。灯状不一,各有特色,通宵长明,以示吉利。此时群众早已自行组织起来的秧歌队员们,每人各举不同的彩灯到街头表演,更精彩者为舞龙灯。几十人耍一条长龙,龙腹内点燃起蜡烛,动作协调,舞姿优美。男女老少沿街围观,甚是壮美。正月十五闹花灯经历了几百年流传至今。
1980年后,元宵节的灯赛有了更新的发展。县文化馆历年元宵节都举办为时五天的灯赛活动,参加者达几百人。每人都精制各种彩灯参加比赛。其中有走马灯、纱灯、宫灯、卫星灯;也有动物昆虫灯(牛、猪、象、鱼、蝴蝶等),还有故事灯:孙悟空过火焰山、孔雀开屏、彩蝶竞飞、二龙吸珠,鲤鱼卧莲、喜庆丰收、百花盛开、红楼二尤等。届时百灯共展,各观其姿,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参观者上万人次。
2、放焰火
焰火晚会,俗称放花。建治初期,双城就开始流行。每逢元宵节,一些士绅集资购置烟花。在夜间于街头燃放,供众人观赏。此活动经百余年,时断时续,流传至今。
1980年后,此项活动有了新的发展。历年元宵节,县政府都委托双城镇政府和各系统集资举办焰火晚会。燃放烟花,花样繁多,品种新颖,有"恭贺新喜"、"铁树开花"、"万紫千红"、"百鸟争鸣"、"花儿朵朵"、"放盒子"等数十余种。元宵之夜,镇内居民倾城出动,云集于体育场,人山人海。晚会开始,鞭炮齐鸣,礼花飞舞,五颜六色,光照夜空,奇景壮观,艳丽动人。历次烟火晚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个班子领导人亲临会场与民同乐,共度佳节。
3、放风筝
放风筝,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民间艺术。每年农历正、二月间,各地一些群众自制各种风筝,聚集郊外或村头放起风筝,争相比美。此活动虽属群众自发,但已形成传统习惯,流传至今。自1980年起,这项活动有了新发展,由民间自发进行,转到有组织进行。县文化馆和部分农村文化站,每年都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风筝赛。城内风筝尤为可观,参赛者数以百计,观赏者几千人。风筝花样逐年增多。其中有蜈蚣、蝴蝶、八卦、夜鸾、蜻蜒、孙悟空、飞机等数十种,形状各异,大小不等。小者不足一尺,大者数米,制作精细,造型美观。放得最高的达几百米,随风飘荡,平稳不斜。比赛评出优胜,酌加奖励。1983、1984两年,双城县组织了风筝代表队,赴啥尔滨市参加全省风筝赛,先后有6人受奖。
4、剪纸
民间剪纸,俗称窗花。清末在本县各地流行,城乡妇女皆会剪纸。开始用素纸,后来发展到用双红纸和各种色纸剪制。其图案多是花、鸟,鱼、兽等,也有剪制象征吉祥内容的文字,如:龙、凤、福、寿、喜等。剪纸多是在结婚、寿庆、春节时剪制贴在门、窗或墙壁上。一些剪纸作品精细巧妙,形象逼真,式样美观。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美术工作者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剪纸艺术。在内容,形式上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50年代,文化馆韩玉臣创制剪纸作品100多种,并参加过省的美展。80年代,一些商店的橱窗也采取了剪纸形式加以装璜。很多青年在举行婚礼时都在室内外的门窗上张贴"喜鹊登梅"、"龙风呈祥"、"孔雀开屏",双"喜"字等剪纸作品,增加喜气,以示吉祥。
5、纸葫芦
双城的纸葫芦,自清朝末期已发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纸葫芦为素纸制成,然后着各种颜色。大者一尺有余,小者二寸左右。还有一种葫芦式花篮。历年端午节,民间一部分能工巧匠做出大批纸葫芦在城乡各地出卖,精巧别致,彩色鲜艳,引入喜欢,是大人、孩子的珍品。人们将其悬挂于门窗上或天棚下,供人欣赏。此工艺品经过各历史时期的流传,一直延续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