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在涝区修建桥、涵、排水泵站等15项工程。其中,新建排涝站4处,扩建1处,增加排涝面积8.6万亩。这些涝区分布在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等河漫滩地,土质肥沃,水源条件好,治理后有很大增产潜力。呼兰县对青涝区第四分区,治理前亩产粮食150~200斤,治理后多开发为水田,亩产平均达到350~400斤。建成各类灌区工程385处。各类机电井3 252眼,喷灌工程166处,有效灌溉面积70.25万亩。全市水土流失面积356万亩。其中,耕地325.5万亩,荒山荒坡35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土裸露,沟壑纵横,土质瘠薄,每遇暴雨即形成坡洪灾害。1986年完成治理面积8.8万亩。其中,营造水土保持林3.86万亩,整修坡式梯田0.47万亩,改垄2.85万亩,修筑地埂11.16万亩,治理侵蚀沟74条,修截流沟7.38万米。经过治理,全市已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面积146.45万亩,占41%,改善了部分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1986年7月,松花江上游各江河流域连降暴雨,8月17日最高水位为119.58米。最高水位持续了11天。防汛中先后完成抢险土方148万立方米,排除险情百余处,清除阻水障碍物20处,增设排涝点21处,排除内涝面积3.1万亩,取得防洪排涝斗争的胜利。
1、挖掘现有工程潜力,加强灌区和机电井等灌溉工程的维修和管理,完好率达80%,高于历年水平。新仁、万宝等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稳定,个别的略有增长。
2、水利企业开始向综合服务方面转变,相继办起钻井队、基础工程公司、水井过滤加工等工厂、企业。市水利局所属8个企业,年获纯利润144万元。
3、对灌区维修配套工程采取了单项工程承包责任制,48项工程均按计划完成。其中,1l项工程获得单项优质工程奖,阿城新乡灌区获得全优工程流动金杯奖,33人获先进施工工作者称号。
4、按计划完成了堤防的整修加固、消险、河道的清障任务。整修和加固松花江堤防12公里,消险9处,改造穿堤构造物6处,基本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这些工程完工后,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15万亩。水田灌溉面积增加6.51万亩。春菜实灌2.42万亩,夏菜实灌6.85万亩,秋菜实灌1.94万亩。由于逐年建设,到1986年末,灌溉工程有效灌溉能力70.25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461.11万亩的15.2%,按农业人口人均占有0.52万亩。
5、修复洪水冲毁工程。1985年洪水大,一批水利工程被冲毁。其中,郊区及两县主要江河农村堤防20公里,民堤37公里,栏河坝50座,抽水站16处,机电井273眼,涵洞109座,闸门16座,渠道桥70座,渡槽、水库、水土保持等部分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抗洪抢险过后,成立了市整修水利工程指挥部,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做到资金、物资、人员、时间、质量五落实。从1985年秋到1986年4月中旬春灌前,全市累计出工97.5万人次,出动机动车1.68万台次。完成堤防整修灌排渠系清淤和田间构造物土方工程273.56万立方米,整修国堤、民堤50公里,修复栏河坝50座、机电井273眼、涵洞48座及部分桥梁、跌水、渡槽和护岸等9项工程,河道清障13处,护堤林完成20公里。经过一年整修加固,市区堤防长达42.8公里,农田堤防208.74公里,堤防总保护面积77.76万亩。
6、推广桥式水井过滤器新技术。桥式水井过滤器是1985年首次引进的先进技术。经东北农学院、市水利局、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及市华东电器修造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国际最新设计方案,选用优质钢材,由多次机械冲压成型改为一次冲压成型。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简单,强度高,孔隙均匀,质量稳定,技术精确可靠,过流阻力小并耐腐蚀,重量轻,安装方便,使用寿命可延长10~15年。适用于各种地质条件的水井使用,改变了几十年来落后的绕丝式过滤器生产工艺,从根本上解决了地下水的铅污染和井内涌砂的问题。自研究成功投产到1986年末,共生产出2 000延长米,平均一眼井需用20米,可供100眼机电井底的需要,可为国家节省钢材36吨,降低造价4.6万元。
(郑应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