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尔滨公报》创刊于1926年12月1日。创办人关鸿翼任社长。12月7日,又附出俄文
《哈尔滨公报》。社址在道里军官街(霁虹街)口,即今兆麟街一号的2层小楼。这是哈尔滨
国人第二家同时出版中俄文报的民办大型报纸。
社长关鸿翼,又名玉珂,奉天(沈阳)人。毕业于俄办哈尔滨法政大学,精通俄语和商
业、法律。郭松龄倒戈失败后,《松江日报》停办,关鸿翼出资将该报买下,取名《哈尔滨
公报》。
《哈尔滨公报》的办报宗旨,在该报出版预告中说"为官民对外之喉舌,移特区俄侨之
观感"。在版面设置上,每日两大张,8版。第一、四、五、八版为广告版。第二、三版设中
外要电、中外要闻和东三省新闻。第六版为哈尔滨新闻,下部为"官署公布",专刊官署文件。
第七版上半版为副刊《速水涛澜》(后改为《公田》),下半版仍为广告。由于该报免费刊
登各官署的命令、文件,颇得当局的赞赏,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公署每月资助大洋200元,滨
江道尹公署、中东铁路督办公署都按月给以一定数目的补贴。
1928年,东北易帜前后,哈尔滨的国人报纸受关内报纸的影响,都进行一些版面改革。
《哈尔滨公报》将一版改为要闻版,打破了各报一版全版是广告的惯例。将副刊更名为《公
田》,主要刊登白话小说、新诗和杂文等。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哈尔滨公报》积极报道中国人民抗敌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罪
行。江桥抗战斗争开展后,特派记者崔铁肩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马占山等将士抗日活动。
30年代初,哈尔滨陆续出现一些进步文学青年。《哈尔滨公报》副刊《公田》曾吸引萧
军、萧红、于浣非、林珏、金人、冰痕、关沫南等向《公田》投稿。萧军的《故巢的云》、
《读书漫记》,萧红的《看风筝》就是1930-1933年在《公田》上发表的。关沫南用泊丐、
东产等笔名从1934年开始在《公田》上发表文章,如《呼兰旅游漫记》等散文。此外,金剑
啸、白朗、方未艾、裴馨园、陈堤等也在《公田》上发表过文学作品。
哈尔滨沦陷后,日伪当局实行法西斯统治,对新闻报刊实行检查,《哈尔滨公报》受到
日伪当局的控制,改变方向,提出了"日满亲善"、"宣扬满洲国王道政治"的办报口号,得到
日伪当局的夸奖。1933年3月,关鸿翼被推选为伪满哈尔滨记者协会副干事长,1935年,曾
随伪满访日记者团访问日本。
1937年10月31日,《哈尔滨公报》奉命停刊,与《国际协报》、《滨江时报》合并,出
版《滨江日报》。关鸿翼被任命为报社理事会理事。1943年任马家区区长。1945年8月,苏
联红军在哈期间,任哈尔滨市副市长。12月1日,《哈尔滨公报》复刊,直到1954年2月1日,
因社长关鸿翼逝世,无力继续出版而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