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7月,位于顾乡屯半拉城子的哈尔滨奶牛场成立乳品车间开始试制奶粉。当时只
有7名职工和生产浓缩奶粉用的两口平锅、木制盘式干燥箱等简易设备,工人们用手工操作,
土法熬制加工,当年生产奶粉7吨。1953年,奶粉年产量也只有15吨。虽然产量不多,但解
决了部分缺奶婴儿、重病患者的急需。1955年,开始研制全脂速溶奶粉。由郝建修、王少儒
等人边学边实验,当年终于生产出全脂速溶乳粉,用开水一冲即可食用,深受市民欢迎,市
场销售量不断增多。1958年,兴建了哈尔滨新发三场乳品厂和胜利乳品厂、红旗乳品厂、乐
园社乳品厂等,加上原有的市奶牛场乳粉车间,全市奶粉年生产量为300吨左右。产品不但
供应本市本省,而且少量销往外省市。
1959年,国家轻工部在天津召开的食品工作会议上,哈尔滨市奶牛场生产的“牛牌”、
“婴儿牌”(后改为“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扬,荣获国务院颁
发的全国首创全脂速溶乳粉奖。
1962年,哈尔滨松江罐头厂乳品车间进行扩建,使哈市的奶粉生产提高到600吨。“文
化大革命”期间,全市奶粉产量在500—600吨之间。
1980—1984年,国家投资8175万元,自筹资金700万元,扩建了松花江第一乳制品厂
(后改称松花江乳制品厂),生产设备全部是国产的浓缩、喷雾装置,工艺精湛。该厂产品
具有颗粒均匀、溶解迅速、包装新颖的特点。
1985—1987年,根据市场的需要,松花江乳制品厂对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把单效能浓缩
罐改为双项浓缩罐,把喷雾的平底装置改为尖底,并对旧塔进行更新。同时实行全面质量管
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定岗、定职、定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奖惩办法,促进了生
产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985年,松花江乳制品厂奶粉年产量为971吨,1987年
达到1350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出口国外。“松花江”牌全脂速溶乳粉获国家优
质银牌奖,1988年又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牌奖。
80年代初在呼兰县建设的松花江第二乳品厂,于1987年从农业很行贷款50万元,改造了
原有的第一乳品车间。同年,国家农牧渔业部又投资60万元,扩建了第二乳品车间,生产能
力由日处理鲜奶40吨增加到60吨。这个厂生产的“金星”牌全脂甜奶粉,被国家农牧渔业部
评为1988年的部优产品,并荣获全国第一届优质保健食品金鹤杯奖,同时“金星”牌多维奶
粉荣获银杯奖。该厂通过市场调查,针对婴儿普遍缺铁、缺锌的问题,迅速研制生产了强化
加锌奶粉,这项新产品荣获全国儿童食品展览会金牌奖。《北京日报》曾发表了题为《儿童
福音》的报道,深受首都人民的赞誉。强化锌奶粉的销售量由每月的10吨增加到50吨,占北
京市市场乳粉销售量的1/3,并在首都设有松花江第二乳品厂产品的专卖商店。
1988年,市政府引进外资,利用丹麦政府第一批混合信贷款2723万元,兴建现代化的哈
尔滨综合乳品厂,占地面积21250平方米,建筑面积7100平方米,专用设备全部由丹麦、西
德、法国、意大利引进,每日可加工鲜奶1000吨,年产奶粉2000吨,以及其它乳制品。这是
哈尔滨市乳制品生产规模最大、综合能力最强的高科技企业,标志着我市奶粉生产进入了新
时期。
1990年,哈尔滨市有省、市所属乳品企业及乡办乳品厂10个,生产速溶全脂、速溶加糖、
速溶加锌、速溶维他、乳化、牛奶豆乳粉6个系列,“松花江”、“金星”、“多维”、
“孔雀”、“参花”、“龙丹”、“母乳化”、“太阳岛”、“旭日”、“飞雪”10个牌号
的乳粉。其中,荣获国优、部优和国家食品博览会金、银、铜牌的有8个。年总产量为10234.5
吨,不仅奶粉质量上乘,而且包装也由纸盒、玻璃瓶改为塑料袋和铝箔纸精装,保存期都在
1年以上。产品不仅供应哈尔滨市及黑龙江省,而且远销沈阳、济南、广州、北京、天津、
上海、西安、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部分产品销往香港地区,出口东欧等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