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地方志工作条例》《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按照办党组提出的“大局在前,筑堤安澜,编修有暖,创新不寒”十六字工作理念,自找压力,自己出题自己答,在圆满完成法定职责和刚性任务的前提下,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全市地方志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一、弘扬工匠精神,二轮市志编纂圆满收官
我市二轮市志编纂工作自2000年启动,总体设计为8卷17篇,总文字量1000余万字。2016年12月,《哈尔滨市志》(1991—2005)“城市纵览”和“司法军事社会”卷相继出版,标志着这部记录着哈尔滨市15年发展历程的文化系统工程,寄托着组织和广大市民重托的民心工程圆满收官,提前四年完成国家二轮志书编纂任务。修志工作走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志书质量得到了省级地方志机构和同行的认可,志书收录内容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二、全新起航提质量,《哈尔滨年鉴》编纂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2016年,是年鉴职能划转市地志办后的首年。为提高年鉴的可读性,《哈尔滨年鉴(2016)》在保持框架结构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增加市四大班子、市直各部门、各区县党政领导人员的照片与简介,并重新设计封面,以彰显其创刊30年和年鉴回家后的风采。2016年5月10日,我们召开了哈尔滨市年鉴工作会议,全市各有关单位的年鉴作者近160人参加了会议,副市长张显友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会议在总结2015年的编纂出版工作的同时,对2016年的编纂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此次会议对《哈尔滨年鉴(2016)》编纂出版工作如期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难度较大的组稿工作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目前,《哈尔滨年鉴(2016)》已正式出版。
三、延伸触角,广泛传播地方志声音
一是策划编辑出品《留住城市的记忆——哈尔滨历史建筑寻踪》。2016年8月,由市地志办专家团队历时十个月,精心策划打造、编辑出品的精品图书《留住城市的记忆》一经付梓面世,社会各界读者即好评如潮。《生活报》《新晚报》等纸媒以及微信公众号“大话哈尔滨”都进行了专题推荐,还成为中央书城的畅销书。由于该书内容丰富,生动鲜活,视角独特,不仅适合外地来哈考察洽谈的中外客人通过这部书了解哈尔滨的前世今生,进而走进哈尔滨,认识哈尔滨,读懂哈尔滨,热爱哈尔滨;更有利于彰显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与内涵,使哈尔滨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认识哈尔滨。目前该书已被作为省市公务交往礼品书,成为哈尔滨的又一张“名片”。
二是创新改版升级《哈尔滨市情活页》。坚持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运用三重视角全景式为各级领导提供资政信息,倾力打造地情服务品牌。现已成为展示市地志办贯彻、服务全市中心工作和成果的主阵地,亦是向省内其他地市展示我市各项工作成果的一个窗口,受到省、市四大班子、市直各部门、各区县主要领导广泛关注广泛关注与如潮好评。
三是办活《哈尔滨史志》。2016年,对《史志》全新改版,将全办工作人员和部分市直、区县修志人员的笑脸、签名、指纹、脚印作为史志的封面,以寓意春、夏、秋、冬的图片作为封底,并加大办内活动剪影内容,使其不仅在方志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方面成为引领平台,更加成为对外展示全市修志战线所思、所想、所学、所用、所嗨的重要窗口。
四是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编辑出版《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大以来社论及评论员文章汇编》(第一、二、三),供党员领导干部学习使用,省委宣传部专程致函哈尔滨市委给予赞扬。
五是市地志办权威发声。结合哈尔滨解放70周年,市地志办一方面通过举办铭记历史、以启未来、纪念哈尔滨解放70周年系列活动图片展、书法展,“魅力哈尔滨”主题活动展,对纪念活动进行有梯次、全方位的平面宣传。另一方面,与哈尔滨广播电台经济频道合作,评选并讲述哈尔滨解放70年来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在纪念日当天,办领导还参加了哈尔滨广播电视台举办的大型特别节目《华章70年》,首次实现与其他媒体传播手段无缝对接。
四、坚持“出作品、出人才、出声望”,方志馆建设取得成效
方志馆是地方志工作的阵地,是国情教育、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是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和平台。一年来,按照办党组提出的“出作品、出人才、出声望”工作要求,市方志馆聚拢拳头,集中精力做了一些工作。截至目前,累计馆藏图书3000余种;图片6800余张;地情视频400集;电子图书9000余种。建立集资料管理、存储、查询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检索系统,实现了哈尔滨地情资源的全文检索。与市侨联、书法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建7个研究创作活动基地,现已举办了71场活动,1500余人次参与活动,传播国学文化,提升文化素养。作为全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市方志馆利用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各种展览、课堂、小记者活动站等,对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地情知识普及和教育,陶冶了爱国主义情感,培育了民族精神,彰显了城市底蕴。全年共接待参观者20余批次1000余人次,举办“哈尔滨自己的故事”讲堂5期、讲座4次、书法展1次、图片展1次、诗词创作展1次,“哈尔滨历史文化主题展之道外篇”在4地展出。
五、多措并举求创新,“互联网+地方志”取得一定进展
2016年,“哈尔滨地情网”按照办党组的要求,新建“主题活动日”栏目,展示修志人风采,体现“编修有暖”。新建“周五学习大讲堂”栏目,记述、分享办馆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和人生感悟。新建“纪念哈尔滨解放70周年图片展”和“纪念哈尔滨解放70周年人物专访”栏目,展现哈尔滨的光荣历史,激发爱乡、爱国之情。同时,“工作动态”栏目加大对中心工作和党建工作的宣传力度。至年末,共发布各类信息300余条,照片400余张,地情信息资料存储累计超亿字。
市地志办官方微博和公众微信号,全年发布博文400余条,开展了“知我家乡 爱我家乡”地情书籍荐读活动的线上线下活动,吸引十余家社区、100余人次参与,在活动中赠送地情书籍100余册,传播地方文化。
以哈尔滨地情展为基础,在哈尔滨市方志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推出720度全景地情展馆,这种全新的、零距离的地情展示模式,有效拓展了地情传播和展示的渠道,标志着市地志办在推进网络自媒体和数字方志馆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六、规范接收立足长远,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2016年,我们继续严格执行《哈尔滨市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将其纳入专项目标考核体系,强化资料年度化工作的行政约束力。至年末,市直各承编单位上报的2015年地情资料已达1000余万字,累计上报4900余万字。年内完成地情资料数字化录入85万字。
七、破难题聚人心,重新定位对基层志办指导方式
为更好地服务基层志办,针对修志队伍不稳、工作质量不高、人心不齐的现状,办党组提出了“同饮一江水,共谱新华章,高声齐步走,有为喝肉汤”的总体工作要求。编审指导人员主动深入基层志办,采取座谈讨论、以会(评稿会)代训、现场指导等方式,破解难题,把脉支招,有效推进了区县(市)志鉴编纂工作。区、县(市)志总体设计为19部。2016年出版《太平区志》《双城市志》2部,累计出版15部,完成二轮区、县(市)志任务的79%。区、县(市)地方综合年鉴实现了编纂全覆盖。2016年,延寿、呼兰、道外、阿城、巴彦、香坊等6部年鉴先后出版,累计出版达114部。
同时,充分利用市地方志学会和年鉴研究会两个平台,积极组织全市修志人员开展各类方志理论研究和地情调研活动,旨在通过“活学”、“活用”、“活动”、“活嗨”,使全市所有从事地方志这项边缘化、比较清冷工作的同志,和市地方志办公室更加贴近,真正感到充满温馨、充满暖意、充满吸引力、充满向心力,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
八、提振精神强素质,开展一系列创新性工作
一是创新党建工作,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将机构编制、干部工作、职称管理、老干部工作调整至机关党委统筹管理,并由机关委统筹机关活动,激发机关党建活力。二是创办“周五学习大讲堂”,通过干部职工轮流上讲堂,“传”精神、“学”思想、“晒”专长、“秀”业务,使其成为建设学习型单位最有力抓手,至年末已连续举办44期,受到市直机关工委和市直许多部门的充分肯定与效仿。三是以新机制“管”财。确立四个原则,整顿财经纪律。即,第一,普惠原则。在保证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惠及广大干部职工;第二,在资金摆布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多雪中送炭;第三,福利费、工会经费、老干部离退休特需经费、党员返回党费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资金要统筹使用,防止碎片化;第四,要有节约意识,尽量节约每一个铜板,花小钱、办大事。四是办馆深度融合。打破办馆界线和干部职工专业领域,以最大人员合力、最优技术力量配置人员,人、财、物统一管理使用。五是建立市地方志办公室微信群。依托微信平台,实时发布各类非涉密工作通知与动态信息。每逢某位同志生日,除发放生日蛋糕券外,大家还自发的发祝福和红包,体现了浓浓暖意。对于迟到早退的同志,以自“罚”发红包、娱乐化的方式强调工作纪律的严肃性和制度的刚性,突显了“创新不寒”。六是打造文化走廊。定期更换历史图片和展板,把哈尔滨老照片和机关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文体活动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生动展现,既美化了机关工作环境,又彰显了市地志办机关文化特色。七是借智举办讲座。首次与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合作,联合举办高端历史与时事政治讲座,全市有近200人次参加了培训,进一步拓宽了广大修志人员的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大局意识和地情研究能力。八是活学活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干部职工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精神风貌发生相当大的改观。通过开展机关文化活动,寓学习于日常工作,寓学习于工会活动,使干部职工静心思考、锤炼党性、启迪思想,提高了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知识储备。通过上述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提振了精神,凝聚了力量,锻炼了能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风气在市地志办蔚然成风,以有为搏有位、以有为促发展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