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哈尔滨市地方志办公室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工作理念,以“大局在前,筑堤安澜,编修有暖,创新不寒”十六字为工作方针,以《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为准绳,圆满地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地方志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提出了十六字工作思路
9月28日,办党组书记、主任赵竹帛履职。10月16日,在贯彻落实张显友副市长如何加强地方志工作讲话精神学习体会交流会上,竹帛主任提出:下步工作将归结遵循如下四句话“大局在前,筑堤安澜,编修有暖,创新不寒”。所谓大局在前,就是说市地志办要服从、服务于大局,市地志办就是为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全哈尔滨市发展、改革、稳定这样一个大局搞好服务。市地志办只有在这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市地志办的作用,助推这个大局、维护这个大局、附属于这个大局,才有自己的生命力,方能找到自己的根,才有自己的魂。所谓筑堤安澜,即把手中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人、管钱、管物,用机制化的办法来做事,要用制度代替感情、用制度代替觉悟、用制度代替良心,用制度代替党性。要有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要心存敬畏,形成自律与他律的统一结合,由自我约束与外在制度规矩限制,使市地志办在党纪国法的框架内行走。所谓编修有暖,就是不管是修志,还是编年鉴,市地志办的一切工作,干什么都得有温度、得有亮度、得有色彩、得鲜活、得生动、得有生命力,得有感情。市地志办不能干瘪、不能生涩、不能陈旧、不能乏味、不能灰暗,不能死气沉沉、不能暮气重重。所谓创新不寒,就是市地志办的工作在多个层面上都要有创新,特别是市地志办目标的确定,出台的工作措施,支撑技术体系的组合,激励保障政策等多方面都需要创新。通过创新,使市地志办从事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些工作的市地志办这些人,不管自我感觉还是外人感到,市地志办这里充满温馨、这里充满暖意,这里充满吸引力,这里充满向心力。“大局在前,筑堤安澜,编修有暖,创新不寒”将作为今后办内各项工作遵循的基本思路,并逐渐演化为现实中实施的具体举措。
经过实践检验,进一步坚定了全办要将这个工作思路实施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工作没有脱离,达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二是去中指组汇报,大家反映很好。三是在参加全国地方志工作会时,这个思路得到中国社科院院长、中指组组长王伟光认可。
二、志鉴编纂工作有新成果
贯彻“大局在前,筑堤安澜,编修有暖,创新不寒”十六字工作方针,加强编审指导,实行领导及专家分工包保责任制。全年出版市志1卷,即“商贸财政金融”;终审2卷,即“城市纵览”“司法军事社会”。出版区、县(市)志1部,即《依兰县志》;验收2部,即《宾县志》《太平区志》;复审2部,即《尚志市志》《太平区志》;抽审《依兰县志》《南岗区志》《太平区志》,总计约500万字。
坚持以“一年一鉴、全区域覆盖”为目标,狠抓区县年鉴质量与创新。全市九区九县(市)全部启动2015年年鉴编纂工作。其中,道里区、香坊区、平房区、呼兰区、依兰县、尚志市等6部年鉴已正式出版。
三、哈尔滨年鉴回家。市地志办新班子借势谋事,顺势而为,积极推动市本级年鉴职能理顺工作。在显友副市长主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对市地志办工作的有效支持下,12月2日,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市政府决定将原市社科院负责的年鉴管理职能整建制划转至市地志办管理;12月15日前,最迟不能晚于12月31日,完成划转相关事宜;划转遵循“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整体划转”原则。理顺后的哈尔滨年鉴社已正常开展工作。
四、把地方志工作首次列入哈尔滨发展规划纲要。在《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把地方志工作列在其中。在征求意见时,依照中指组“一纳入、八到位”要求,市地志办积极争取,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中已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其中。市地志办新班子做到了谋势而动,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五、创新了展示地情开发研究的载体。针对之前载体不足、不到位、不畅通、窄、陈旧的情况,竹帛主任提出强化“小切口”,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做好几件事,为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本着“信息全面、建用并举、特色突出、应用便捷”的目标,按照“三公开”要求,增设“财政公开”栏目1个,更新各类信息200余条,地情信息资料存储累计超亿字。11月,为方便全市各界了解市情,市地志办开始编辑《哈尔滨地情参考》,每周一期,每期分为“哈尔滨历史上的一周”和“信息链接”两部分内容,定期送市委、市政府等党政机关主要领导参阅。《地情参考》以历史上一周发生的大事要事为切入口,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受到领导干部的一致好评。《老葛言志》在运用专题片形式讲述哈尔滨故事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与便捷City社区志愿者服务团队和网易黑龙江网站合作,以社区为平台创推开放式“讲述哈尔滨自己的故事”讲堂,积极宣传家乡文化,真正将地情文化送到普通百姓身边。年内共完成“哈尔滨饮食史话”6讲,“哈尔滨老建筑背后的故事”2讲。《哈尔滨史志》加大办内的活动剪影的内容,比如市地志办将办里学习显友副市长《讲话》的学习体会,都发表在其中,并要求给每个发言的人配张工作照。《哈尔滨市情活页》改版,由双月刊变成了月刊。市地志办新班子倾全力抓好《市情活页》,使其成为展示市地志办贯彻、服务市中心工作和成果的主阵地。
六、地情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和方志理论研究取得新成效。通过利用“哈尔滨地情展馆”,开办以“家乡的记忆”为主题的微型巡展,举办《勿忘国耻 筑梦中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哈尔滨地区图片展》等一系列形式,开展地情展示,扩大地方志影响力和辐射效应,彰显城市魅力。拍摄完成口述历史第一部《寻找哈尔滨记忆——人物篇》系列视频制作,唤醒城市记忆。结合地方志书编纂工作,研究整理地情资料文献,2015年编辑出版了《哈尔滨多元文化》《哈尔滨音乐简史》《哈尔滨俄侨旧事》《中东铁路旧事散记》《旧报再现——第一系列(远东报)》(14卷)《1929—1932年中东铁路年报》等一系列地情丛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文化支撑,使地情成果的知识性、可读性、实用性达到最大化统一。市方志馆2015年累计馆藏图书2600余种1.4万余册;图片6800余张;地情视频400集;电子图书2.9万余册。建立集资料管理、存储、查询为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检索系统,实现了哈尔滨地情资源的全文检索。继续开展“送书进基层”活动,全年共赠送志书、地情成果6800册,提高了地情成果的利用率,推动社会公众读志用志。与市侨联、书法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同组织、举办了多场大型活动,传播国学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2015年8月,市方志馆被省人社厅、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授予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方志馆。12月,市方志馆成为哈尔滨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015年,我们以“哈尔滨多元文化”为选题,利用地方志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形成调研报告。最终,《关于哈尔滨多元文化情况的调研报告》获市社科联2015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二等奖。在市第二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成果类《道台府与老道外》获佳作奖、《1896—1946年哈尔滨俄侨词汇汇编》获三等奖及青年奖。论文类《论日伪当局与1933年“卡斯普绑架案”》获佳作奖。
七、开展一系列的创新工作。一是创新党建工作举措,激发机关党建活力。对机关党委职能进行调整,按照党管干部原则,将机构编制、干部工作、职称管理、老干部工作调整至机关党委统筹管理,开创哈尔滨机关党建体制创新工作的先河。二是办、馆一体融合。三是资料信息处与馆的业务融合。四是审读区、县(市)志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五是建立市地方志办公室微信群,依托微信平台,定期向办、馆干部职工发送党建资讯和机关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的主要信息。六是创办“周五学习大讲堂”,通过干部职工轮流上讲堂,“传”精神、“学”思想、“晒”专长、“秀”业务,为真正培养一支“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俯下身子会干”的方志干部队伍奠定坚实基础。七是美化机关、打造文化长廊。八是举办“王红艳杯”4A4扑克大赛和市地志办干部职工包饺子比赛。九是整章建制,整顿财经纪律。基本操作方式是竹帛主任在全办举行“掌好权、用好权”座谈会时讲的对联: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心系众人,遇事耐烦处之。将地志办、方志馆与年鉴编辑部财务统一管理使用,确立四个原则:第一,普惠原则。在保证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惠及广大干部职工;第二,在资金摆布上,既要锦上添花,更要多雪中送炭;第三,福利费、工会经费、老干部离退休特需经费、党员返回党费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资金要统筹使用,防止碎片化;第四,要有节约意识,尽量节约每一个铜板,花小钱、办大事。2015年,市地志办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市直机关提升岗位创先争优能力竞赛优秀组织奖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