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指组和省志办的关怀指导下,哈尔滨市地志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哈尔滨市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一体两翼、七业并举"的工作思路,结合全年工作要点,圆满地完成了2014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在推动哈尔滨地方志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方面,取得了实践突破和理论突破,凝成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出现了哈尔滨地方志发展史上一些前所未有的亮点,为实现哈尔滨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一、2014年工作总结
(一)攻坚克难,志鉴编纂有新举措
哈尔滨市地志办深入贯彻《地方志工作条例》和全国第五次、全省市级地方志机构主任会议精神,继续坚持"一体两翼、七业并举"的工作思路,运用韧劲、闯劲、巧劲"三劲合一"的工作方法,实行领导及专家分工包保责任制,强化监督与指导,有效破解志书编纂进展不平衡难题,保质量、抢时间、重实效,全市二轮志书编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哈尔滨市志》(1991-2005)总体设计为1部8卷。至2014年末,累计出版5卷,即"党政群团"卷、"文化"卷、"经济行政管理"卷、"城市基础设施"卷和"工业农业"卷,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的62.5%。区、县(市)志总体设计为19部。至2014年末,累计出版《通河县志》、《平房区志》、《动力区志》、《延寿县志》、《香坊区志》、《南岗区志》、《道里区志》等13部,完成二轮修志任务的68.4%。在完成修志规划任务的同时,五常市、道里区积极探索乡镇志的编修工作,编纂、出版了《五常市牛家满族镇志》和《太平镇志》,平房区率先出版了村屯志《家乡记忆(1816-2011)》。市老龄办、市人大办公厅、市公安局编纂的专业志已经出版,市人社局编纂的专业志即将出版。
区、县(市)全部启动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通过组织推动工作交流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区、县(市)编纂年鉴的水平。2014年顺利完成计划任务,共出版呼兰区、巴彦县等6部年鉴,区、县(市)地方综合年鉴累计出版发行63部。
(二)提质扩容,地情资料存储工作有新推进
加强哈尔滨地情网建设,是市地志办加速全市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推动地方志事业持续全面发展的有力举措。2014年,哈尔滨地情网进一步优化栏目设置和网页设计,增设"市情摘报"和"哈尔滨市农业名特优产品集锦"栏目,并与56个市属部门和48个省、市级地方志网站实现链接;地情信息资料上亿字,一轮志书以及哈尔滨地情丛书等资料全部在线,免费供社会各界使用;与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合办"历史上的今天"栏目;为"百度哈尔滨城市百科"提供上线资料3000多条,公共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在地情资料存储工作方面,严格执行《哈尔滨市地方志资料年度化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扎实推进年度资料数据库建设和资料年度化录入工作。至2014年末,由各基层单位提报的2006-2013年地情资料已达8000多万字。其中,市志承编单位提供的2006-2012年1500多万字的资料数字化录入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下一轮修志工作积累了基础资料,为将来社会各界共享地情资源提供了素材。
(三)实施"三紧",地情服务领域有新拓展
地方志工作始终坚持"修志为用"的理念,通过实施"三紧"战略,在资料搜集能力、地情研究水平、读志用志方面都取得较大幅度提升。
紧扣"职能"丰馆藏。积极探索市方志馆资料搜集机制方式,通过采购、交换、复制、捐赠四种搜集渠道,不断强化立馆之本。现已累计馆藏图书2504种3000余册;图片6500余张;视频81部,共302集;电子图书27762册。
紧接"地气"出丛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充分挖掘地情资源,编辑出版系列丛书,为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提供咨政服务。至2014年末,编辑出版《哈尔滨历史上的今天》、《哈尔滨--家乡的记忆》、《萧红史话》、《金上京史话》、《道台府与老道外》、《哈尔滨洪水拾影--1932年》等6部"讲述哈尔滨自己的故事"系列丛书,翻译整理出版《哈尔滨特别市市势年鉴(1933-1940)》(共三册)、《1896-1946年哈尔滨俄侨词汇汇编》、《东北地方日、俄文文献目录》等3部"哈尔滨外文旧文献整理"系列丛书。《哈尔滨音乐简史》、《1929-1932年中东铁路年报》等正在编辑加工中。2014年,《哈尔滨建设史话》获哈尔滨市第二十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老街漫步》于2014年末完成再版文字调整工作。
紧贴"服务"建平台。一是借助"网络平台",创建市方志馆新浪官方微博,拓宽交流渠道。现已累计发布地情文化知识等相关话题2000余条,全年组织微博大型有奖转发活动7次,吸引粉丝7000余人,引起了社会及方志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二是建立讲堂平台--"哈尔滨大讲堂",讲述历史,展现历史,教化育人。全年完成《党在哈尔滨的早期活动》16讲,《哈尔滨历史》5讲,吸引南图诗社、青山诗社、120急救中心等多家单位及市民参与。三是创新展览平台,弘扬地方文化。2014年11月,成功举办"哈尔滨地情展",哈尔滨历史纪实片《足迹》亦与观众见面,受到省、市领导及业内人士、广大群众普遍赞誉。创新设计《家乡的记忆》主题微展。四是运用基地平台,服务公共文化。与市侨联、书法家协会、曲艺家协会等多家合作单位共同组织、举办各类基地活动28场。五是利用活动平台,实现资料价值。继续开展"送书进基层"活动,至2014年末,赠送各类地情书籍累计4600余册。在市方志馆开办图书沙龙,打造精品阅览区,为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市方志馆已成为我市重要的地情文化传播基地。
(四)发挥优势,学会服务中心工作能力有新提升
基层学会要做到开展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特色化和有效性,就必须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2013年以来,我们以创建分会为抓手,围绕全市地方志中心工作,引导各分会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交流、理论研究、主题参观等活动,着力激发各分会的内在动力和学术引领作用,进而提升地方志学会的学术影响力、会员凝聚力和自主发展能力。2014年,首次立项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工作。10月,"年鉴索引制作及软件研究"课题完成验收。"关于'哈尔滨'名称的由来"和"哈尔滨城史纪元"两项课题荣获哈尔滨市社科论文二等奖。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举办方志工作理论与实际应用学术交流活动,既有效提升了地方志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又促进了方志工作的发展。扎实推进两刊工作。《哈尔滨史志》和《哈尔滨市情活页》在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提高了两刊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品味,受到了读者的好评。2014年10月,市地方志学会秘书长李荣焕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第25次工作会议组授予"全国先进社科工作者"荣誉称号。哈尔滨市地方志学会蝉联"市社科联系统标兵学会"荣誉称号。
(五)优化结构强素质,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有新提高
搭建成长平台,强化实践锻炼。通过实施办内人员轮岗制度、办馆之间重点岗位挂职制度,切实提高干部把握大局、应对复杂局面、敢于攻坚克难、甘于无私奉献的能力和素质。畅通人才输送渠道,积极推荐优秀干部,提拔重用优秀干部,为干部成长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组织参加中指组举办的国史高级研修班和全省地方志工作培训,进一步提高地方志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选派后备干部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中青年干部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教育培训班,进一步拓宽视野,为下步梯次选拔任用干部奠定基础。结合首善机关创建活动,连续三年在办内开展"比、学、赶、帮、超"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全面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促进了修志队伍向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转变。
严格标准选人,严格程序用人。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始终坚持"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论"、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2014年共提拔正局级1人,副局级2人;处级干部5人,科级干部6人。通过实施良性竞争机制,合理流动,干部素质明显提高,干部结构明显改善,干事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老中青干部梯次初步形成。在"2014年度万人政府绩效公众满意度调查"活动中,市地志办在"市政府52个部门(单位)绩效综合评分"和"市政府12个综合服务部门(单位)绩效综合评分"中均名列第一名。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修志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二轮志书编纂进展仍不平衡,志书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方志理论学习研究和创新地情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应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