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粮油加工
民国时期,香坊地区粮油加工业处于鼎盛时期,1932年全地区有粮油加工业4空户,其中有恒祥东、合聚公油坊、天兴福制粉二厂、四分厂等中小型企业13户。东北沦陷时期,香坊区粮油工业处于低潮,1938年后,由于日伪当局实行粮食配售(配给制),致使中国人开设的粮油加工业遭受到严重破坏,多数企业倒闭破产。因而解放初期仅有6户粮油加工业。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有协昌仁、和聚公、恒祥东3个油坊恢复了生产。并对粮米加工业作了调整,组成军粮四厂、七厂、六厂3个军粮厂。这些厂家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为解放军和志愿军加工了大量军粮和炒面。
香坊区的粮油加工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的被合并、有的撤消、有的划归动力区。
二、熟食品加工
1951年,为扩大推销,搞好货币回笼,粮食部门开始生产面包供应市场。1952年停产。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为解决粮食供应短缺问题,于1960年1月成立了主食品加工站。利用玉米、豆皮、粗粮加工生产烤糕等代食品供应缺粮户(收三分之一粮票),月产量7 500~10 000斤,这一方法在全市推广。加工站于1964年撤消,改为挂面厂。
1976年,粮食部门开始生产煎饼,日产5 000~7 000斤投放市场。1987年,成立了6个食品加工点,日产熟食品2万斤供应市场。1981年,为响应中央提出的3年扭亏一半,5年基本持平,7年盈利的号召.开展以主业为主多种经营,办起食品加工厂32个,面包、糕点厂各1个,“一店四部"7个,年产熟食284.8方斤。1983年转亏为盈,盈利53.9万元。
部分年度主食品加工生产情况表(见表7-33)
三、粮食储运
1948年,为支持解放战争,东北粮食总局在通乡街建立了粮食仓库。1949年10月交松江省粮食局领导,改称军粮第五仓库。1955年10月交市粮食局领导时,称香坊粮库至今。
粮库旧扯原是日本关东军工程兵部队铁道兵团。解放后,东北粮食总局投资12亿元(东北流通券)建起来的。初期占地100万平方米:建立库房10栋,水塔、烘干室各1座,铁道专用线3条,全长1 500延长米,库容量为10万吨,日吞吐量5万吨,有职工30人,是全市最大的粮食仓库。
1953年前,粮库属半军事性质,有一个排的警卫战士守卫。主要任务是储备军粮和军用物资。1955年改为民用,接收公粮:加工原粮供应市场和出口。年接收公粮任务为1.44万吨,长年保管任务为3.3万吨。加工任务为10.4万吨,其中大豆3.9万吨、水稻3.6万吨、高粱2.9万吨。
1956年,粮库有较大的发展。有库房16栋,面积3.56万平方米,土晒粮场8万平方米,水泥晒粮场4 000平方米,空地56.23万平方米,职工900人,年经营量17万吨,最高储荐量6万吨,粮库1959年1月划归机电公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