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激光晶体
1972—1973年,哈尔滨仪器仪表研究所激光研究室采用熔盐法和引上法研制出钇铝石榴
石晶体;哈尔滨液化气体容器厂研制出红宝石晶体;这是研制激光材料的开端。因受“文化
大革命”的干扰,电力和氢气得不到保证,未能批量生产。198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徐玉恒
等研制出铌酸锂单晶,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198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徐玉恒等研制成高质量C轴铌酸锂单晶;1984年,又研制去a轴
掺铁铌酸锂单晶。省物理所刘成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徐玉恒合作,采用反应气氛法坩锅下降
技术生长成高纯氯化钾。1987年徐玉恒与南开大学协作,研制成掺镁铌酸锂晶体和高掺镁富
锂铌酸锂晶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又研制成高光学均匀铌酸锂单晶,用于低功率激光器件,
获1988年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徐刚等与省物理所协作,研究采用反应气氛法除去含
氧阴离子杂质,生长出高透过低吸溴化钾单晶,用作大功率二氧化炭激光器的窗口材料,透
过率94.8%,达到国际水平,获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徐玉恒等与省
物理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协作,研制成掺铈铌酸锂单晶,位相共轭反射率比国内外报道的
数据高两个数量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此晶体制成位相轭反射镜,产生的光束可用于
光学计量、光纤和卫星通讯、激光武器系统。
二、新激光介质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马祖光等完成蒸汽——蒸汽、蒸汽——气体分子(准分子)新
激光介质——钠双原子分子的研究,分析证实了马祖光在西德工作期间首次发现的2个谱带,
同时又首次获得国际上一个新谱带。1985年,马祖光等又完成蒸汽——蒸汽、蒸汽——气体
分子(准分子)新激光介质——锂双原子分子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7个谱带,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获1986年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