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09.1(总第46期)  
  类别:文史杂谈  
走近孔子 “一分为四”
-- 兼谈儿童读经
杨万霖
(作者:原《家庭保健报》副主编)
     
  孔子是中华文化第一品牌,是当今文化领域的热门话题,开掘、梳理、提取孔子代表的中华文化主脉--儒家思想遗产,对重塑民族魂,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关系重大。    
  长期以来,看待孔子及其思想有两派观点,一派是"句句是真理",无限崇拜,五体投地。另一派是一棒子打死,"孔子"成了"罪人"的代名词,中国所有的不幸,罪责都在孔子一个人身上。有人提出要"审判(不是批判)孔子",好像把孔子及其思想连根铲除,就会出现一个无限光明的新中国似的。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聚讼不息,百年未已。究其原因,一是孔子思想本身是一个多元的矛盾的复合体,良莠互见,菁芜交集。二是两种观点的立足点不同,角度各异,各言其视,各取所需,就像"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又像"聋子对话"自说自话,互不兼容,造成了孔子思想的长期"撕裂"、对立。
  孔子的重大贡献之一是提倡"中庸"--"过犹不及","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我认为恰可以借助"中庸"的方法看孔子思想,即把握以上两种对立观点,不是简单地倾斜于那一边,而是汲取两方观点各有的合理内核,有扬有弃,重新整合,使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焕发生命力并与时偕行。因为真理的颗粒往往分布在对立的两方之中,并非仅为一方专控或独有。
  孔子的历史地位
  解读孔子,首先厘定其历史地位。
  第一,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孔子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好比一个火炬手艰辛地采集火种,然后点燃火炬率先领跑,而后有人接过火炬继往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朱熹的《朱子类编》里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是有其道理的。
  试想:如果不是孔子编辑《诗经》,春秋时代的民歌散失殆尽,我们今天能欣赏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少女,君子好逑"这样纯真美好的情歌吗?能领略到"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古代人民对盘剥压迫的诅咒和机智的嘲骂吗?没有《诗经》的源头,后来的唐诗宋词未必会如此波澜壮阔、多彩多姿。
  《易经》的价值多多,这里单说一件。如果不是孔子整理编辑了《易经》,清华大学的校训肯定不会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园演讲,题目是"做君子",引用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此清华大学引为校训沿用至今。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就够得上厚重的一本大书。
  《书》、《礼》、《春秋》都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子还编辑过《乐经》,可惜失传了,很遗憾。
  第二,孔子是教育家,这是公认的。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受教育,平头百姓没份儿。孔子以平民之身传播文化,推行"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这是平民受教育和民间办教育的权利的一次大解放,孔子开先河,有划时代意义。
  孔子的了不起,还在于他开创了高明的教育范式--"启发式",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你的思维运行不达到最佳状态,我不来点拨你。我举"一隅",你去推知"三隅",如果你自己不动脑筋循理推演,探究未知,我就不往下教你),学生是否"愤"与"悱"是教育活动能否持续的前提条件,孔子把调动与开发教育对象内在的能动性贯穿于教育活动始终,而不是把"人"当容器"填、塞、灌"。
  孔子爱学生,他相信,不论谁:长大都会有作为,现在虽然小--"后生~~可畏"!
  "有教无类","启发式","后生可畏",凭这三条就足以奠定孔子"伟大教育家"的地位。如果实现这三条,中国教育的成功那就非同小可啦。
  第三,"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个概括不严谨。一者,孔子思想不是 "百宝箱",不是人类所需要的思想资源都可以从中找得到。二者,究竟哪一部分伟大,哪一部分不够伟大,哪些已经是历史的淘汰物,语焉不详,因此"伟大思想家"失于模糊,过于笼统。而时空无阻,历久流长,最具普世价值的则是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所以用"人道主义思想家"定位,我觉得更为确切。
  第四,有人说"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这个提法不确切。孔子不像管子高居相位,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孔子做过官,不大,长期潜水,偶尔一冒头就沉下来了。他提出过治国理念,不被生身的鲁国认同,先后十四年奔走了七八个国家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哪儿都不受待见,最后无功而返,落叶归根回鲁国,教书治学到终了。正因为他的政治活动不得志,才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如果说孔子是"政治活动家"还勉强可以,说他是政治家就"言过其实"了。
  总之,孔子是一位文化伟人、伟大教育家、人道主义思想家、失败的政治活动家。
  孔子思想"一分为四"
  以《论语》为主,兼涉其他典籍,我把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论分为:
  一是家喻户晓的常情、常理、常识--人类生活经验的结晶,它们随人类存在而存在,不因时间推移而褪色。
  二是孔子正儿八经地维护过一些礼仪习俗,它们早已不存在立足的基础了,对现代人来说,不合时宜,不足为训,不学正好,弃之无憾。
  三是精华。这部分内容的价值是永恒的,建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走向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政治,是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
  四是孔子思想具有先天缺陷,历代帝王无不强化并扩大这些缺陷来巩固皇权专制,流害所及危至当今,这是多少代人都难以摆脱的梦魇,清除它们任重道远。
    (一)  常情常识常理
  风霜雨雪两千余年,孔子的许多理念存活到今天,足见其常青长寿。
  "君子"为孔子所倡,今人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就是孔子理念的再现。在民间对人评价,并不说"政治上"如何如何,"思想上"怎样怎样,往往只用一句话:"某某人仁义!"谁博得这样评价,谁就应了那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别人愿意和他交朋友;如果有谁获得这样评语:"某某人忒不仁义",谁和这样人打交道就免不了怀揣一份戒备之心,至于今天生意场上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格言"买卖不成仁义在",表示了"仁义"比买卖更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文天祥语),"仁义"二字是孔孟之道的代表性符号,奠定了全社会的道德基础,具有经天纬地的价值。
  再如孔子另一个重要思想--"和",经商推崇"和气生财",持家讲求"家和万事兴",婚姻追求"和和美美",国号曰"共和国",僧人叫"和尚"(佛儒相容,长期共存,大概就因于这个"和"字);"和"的影响超越国界,"大和民族"、"和服"、"大和魂",无不源于"和为贵","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
  另如,朋友临门大呼小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表达的是人之常情;"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察人论世的常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是普遍认同的常理。"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孔子本来说的是政治,商家参透了其中意蕴,古代旅店取名"悦来客栈"。
  汉语言丰富多彩,仅出自《论语》的成语就有百条之多,有的是道德规范,有的是行事指南,有的富有哲理,有的表意传神,如"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成人之美"、"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见贤思齐"、"不耻下问"、"任重道远"、"求仁得仁"、"举一反三"、"温故知新"、"三十而立"、"名正言顺"、"死而后已"、"言而有信"、"乐在其中"、"乐以忘忧"、"循循善诱"、"既往不咎";也有用于批评的贬义性成语,如"道听途说"、"患得患失"等等,总之孔子贡献了如此之多的语言精品,甚或可说他是语言大师。
  更有影响多少代人的格言警句出自《论语》,比如"欲速则不达"、"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岁寒然后知松柏"、"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犹不及"等等。这些语言瑰宝、人生哲理,是中国人灵魂的一部分,像黑头发黄皮肤之于中国人,谁想把它们和中国人剥离开,那是绝难做到的。
  以上说的是,孔子造就的文化硕果累累,其深入民众骨髓,往往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二)  有些内容不读不背不学绝非损失
  说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奠基人,不意味孔子字字珠玑,句句金玉。比如孔子尊崇的一些习俗礼仪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其消泯是一种必然,没有必要起死回生。
  就拿父母之丧守孝三年来说,宰予就曾"当仁不让于师",认为"守丧一年也就足够了"。师生辩论,孔子并没有占上风。
  每月初一必须杀一只活羊祭祀宗庙,子贡不以为然,打算去掉那只活羊。孔子说:"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历史表明:孔子维护的这项"礼"早已退役了。
  一些指导儿童读经的主张很没有道理,让儿童死记硬背那些根本不知所云、早已烟消火灭、日后绝难用得上的习俗礼仪,究竟图个什么呢?
  以《论语》"乡党"篇为例: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记述孔子进入朝廷怎样小心翼翼地迈门槛、上下台阶,收敛面容以及屏住呼吸等等)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蹜蹜足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记述孔子出国办外交的礼节与神情)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饭。(接受国君赏饭时的礼节)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有病了国君来探视,头要朝东躺着,身上穿官服,系上大带子)
  古代官场这套繁文缛节,有必要让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背个不停吗?
  再如,"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惟裳,必杀之。羔裘亥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这是关于古代君子(官吏)服饰、配饰、寝具、坐具方面的质料、颜色、裁减的规矩极为考究而繁琐;再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是两千五百年前贵族的饮食讲究,对当代儿童的今天和明天有用处吗?
  今天读经不同于2500年前培养春秋时代的官僚,如果哪个孩子长大了研究古代服装史、拍古装电视剧,需要查阅历史资料,现翻现看都赶趟。以上内容,当代儿童不读不学不背,绝无损失。
  当今孩子各个不轻松,游戏是儿童天性,他们有时间玩吗?即使周六周日,也是可怜巴巴地被家长牵着,在一个个补习班与才艺班之间走马灯似地团团转。大家都是从童年过来的人了,将心比心,放小孩子一马吧,读经应该"减负",不足为训的古代习俗礼仪有必要排除在外。
  当然我不是全数否定"乡党"篇,其中有这样两则就很好,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亲们一起饮酒,等拄拐杖的老人走出门之后,年轻人再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就更棒了,后面我会说到。 (未完待续)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