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解放至今整整50年了。解放前,哈尔滨被日本侵略者侵占长达114年之久,此间,日伪当局确也修建一些道路、桥梁等设施,但缺少应有的维修养护。1940年8月6日,马家沟(南岗)文明街至道里警察街(友谊路)1线有轨电车,驶上东大桥(奋斗桥)时,桥梁突然塌陷电车颠复,死伤48人。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当局为"完遂圣战"强征一切人力、物力,不仅无暇顾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只使用,不维护,一些道路、桥梁、上下水等设施老化破损,带病运行,反而将道里公园(兆麟公园)围墙上的铁门、铁栅栏全部强拆充作军需。国民党接收大员"劫收",市内交通断档,道路、桥梁破损,自来水每天只能供4-5千吨、煤气停产,百孔千疮,各业待兴。
(一)
1946年5月3日市政府成立后,组建工务局、公用局,开始修复建设市政公用设施,支援解放战争。
局属道路工程队负责全市道路维修,对部分矿石路组织动员街路两测工厂、商店和市民分工维护。同年3月23日,三棵树3万居民自动组织起来,修筑三棵树火车站至太平桥道路,全长5公里。期间,为纪念东北抗联将领、民族英雄李兆麟、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将道里水道街改称兆麟街、新城大街改称尚志大街、道外正阳街改称靖宇大街(靖宇街)、南岗山街改称一曼街,1947年市政府在十分困难条件下,仍支出工费5 000余万元,完成124条街道、桥梁等维建工程,修铺一般道路3 000平方米,修铺南马路、承德街等石头路面8 000平方米,修铺田地街、安国街等柏油路面11000平方米。同年8月,市政府拨款1亿余元,重新翻修顾乡区(道里区)乡里街道路14 000平方米。到1949年全市有道路1 278条,道长516公里,面积158.4万平方米,比1946年增加36条,路况路貌大有改观。11月,维修海城桥、海拉尔街桥(大成桥),通达桥、任家桥、西大桥、哈双公路桥竣工,工费150.9万元。至1949年全市有桥梁27座。
排水维修,清掏各排水泵站、大小水泡子和明沟明渠,补修疏溶一面街下水道。1947年,修改新阳净水场机械室排水管道,将破旧陈腐的水泥管改换成口径600毫米的铸铁管,使下水畅通。1948年,挖掘道外五道街、十八道街淤塞塌陷管道,清除淤泥2 210立方米。到1949年,全市排水管长204公里,污水排放量3.2万吨/日,排水畅通无阻。解放当时,全市有自来水管线154公里。1946年,共修复漏水管线180处,日供水增加7000立方米。修复文庙水源地,用工费926 720元。到1947年4月,日供水达1.5万吨,比1946年增加87.5%。1949年投资400亿元(东北币),修建四方台水源地和沙曼屯净水厂,日供水达2万吨,比1946年增加1.5万吨,自来水管长增加13公 里,用水人口达14万人。
着手修复道里公园大门及木栅栏。1946年6月14日,李兆麟将军纪念墓在公园西北角开工,8月15日落成。1948年3月,对兆麟公园进行全面维修,历时3个月,公园面貌焕然一新。至1949年有公园2个,面积34公顷、植树400株。有公共绿地19.5公顷,树木8.5万株,其中行道树8000株。
清扫街路,清理堆集污物,1946年9月市清扫总队成立,每日出动马车、汽车216台,日运出垃圾16 000吨,粪便475吨。1949年1-3月,全市出动垃圾和粪便车3 460台,运出垃圾粪便59 449吨。
煤气生产,日本投降时,哈尔滨瓦斯厂遭到严重破坏,被迫停产。经维修,1947年7月恢复生产,当年使用200户。到1949年,煤气管道长22.43公里,生产总量1 20万立方米,用户1 211户4 800人,普及率 O.7%。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大中型企业迁入我市,城市人口日益增加,生产和生活需要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政府制定了"以新建已修建成型的新区为重点,扩建与改建通往新区的中间地点,逐步改造影响面较大地区,使新旧两区结合,老区为新区服务,新区促老区"的方针,加强市政公用建设管理。到1952年,先后修建维修了中山路、和平路、南极街、太古街,方便了车辆通行,改造新阳净水厂,建成四方台水源地及沙曼屯净水厂,改善了给水系统。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把哈尔滨列为重点建设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贯彻"为工业生产建设、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确定以中山路,文昌街为中心,以新建动力、平房工业区为重点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投资3 000万元,新铺方石、柏油、水泥路面76条,共51公里。新建和兴路、和平路,修建康庄桥、和兴桥,改造中山路和通往平房区的柏油路。投资1 400万元,改造排水明沟、新建排水管线25公里,形成沿江、马家沟河、何家沟、阿什河4个汇水区。投资890万元,新建朱顺屯水源地,铺设管线46公里,形成日供水能力3万吨;新建2座七甑水平炉,5座十二孔贯通式水平炉,日产煤气1.2万立方米,新铺管道5.3公里。投资200万元,绿化太阳岛公园,建成市、区属6个苗圃,植行道树18.8万株;新建儿童公园、斯人林公园、动物园等6处公园,在儿童公园内建成国内第一条儿童铁路,在斯大林公园内修筑"塔镇江天"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成立清扫卫生管理处,对市容环境卫生统一管理。1958年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o
"二五"、"三年调整"时期,市政公用设施建改继续遵循"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本着"维修为主,重点建设"的原则,新铺河图街,安国街、经纬街、共乐街、北新街、大成街,宣化街、和兴路、南通街、公滨路,新建道外二十道街和三棵树跨线桥,修建东直路、海城街跨河桥。新建东直路排水系统,铺设管线7公里。重点进行公园设施建设,新建江畔公园,建成斜角街、烈士馆门前、儿童公园等大小绿地130多处,绿化街路400多公里。1963年,在兆麟公园举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1966年新建动力区热网工程,每小时供热146.8百万大卡,供热面积203.6万平方米。
到1966年末,全市市政公用设施和解放初相比:道路增加869条,长度增加195公里,桥梁增加5座。水厂增加1座、日供水增加15万吨,管道增加257公里,用水人口增加11O余万人。排水泵站增加4座,管道增加69公里。公园增加14个,绿地增加2773.5公顷。公厕增加155座。日生产煤气增加25 880立方米,用户增加5 658户。供热每小时146.8百万大卡,供热面积达203.6万平方米,从无到有。
"文化大革命"时期,市政公用设施遭到破坏,正常维修养护失衡。园林无人管理、公地被占50余处,218公顷。
(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根据中共中央"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决策,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实行"依法治城、综合治理"的方针,重新公布建国后城市道路桥梁、排水、园林管理和管道煤气、集中供热、供水管理办法等86项法规。1978年起,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坚持"城市建设为人民,建设城市靠人民"的指导思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安排好人民生活上来,大力宣传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建设城市,弥补国家建设资金不足,兴办群众迫切需要的公益事业。1980年以后,采取以市政部门为主,受益单位集资补差为辅,以受益单位集资联建为主,市政部门补贴支持等形式进行建设。到1935年,全市新铺道路232公里,打通铁路街、通顺街和西大直街,拓宽红军街、新阳路和学府路,改建霁虹广场,新建和平路立交桥、彩虹桥、尚志大街人行天桥。新建正阳河、东北新街和太阳岛泵站,改造东直路,化工区等排水干线135公里。改造扩建四方合水源地、新阳和沙曼屯净水厂,铺设供水管道398公里,日供水能力达37万吨。新建66型焦炉50孔,煤气日生产能力达5.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应达24.3吨,用气户达159 950户,实现化工区、王兆新村等20个区域和单位集中供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年平均植树30-40万株,栽花、铺草50-6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350公顷。新建九站、学府、长青、清滨等9个公园,在公园、广场,车站建五色草立体花坛。各种环卫车辆303台,清扫保洁面积1 700万平方米。
1986年起,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将市政建设体制由市对局一级管理,改为市对局、市对区两级管理。市内33条一类道路,4大广场和桥梁,7大公园、3大苗圃、33块绿地,20条主要街道绿化和环境卫生由市负责。二类以下道路,其它公园、苗圃、街道绿化、卫生清扫由各区负责,以达到"责、权、利"相结合,集中力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同年,以道桥为重点执行"25414"工程建设。新建红旗、进乡2座铁路立交桥,扩通扩宽新阳路、友谊路西段、先锋路、共乐街、河图街5条干道,在秋林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林业大学门前、河图街新建4座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建成新正阳河排水泵站、嵩山排水干线15公里,改造红旗大街、新阳路等40条街19.7公里配水管线。投资1 530万元,铺设南岗集中供热干、支线10.76公里,重点改造省政府广场和公滨路并进行绿化。新建一曼公园,植树、栽花、铺草,在848条街种植行道树。筹措620多万元,购置环卫车辆100台,制作垃圾容器2 000,个,改建公厕31座。公布实施"门前三包"、"五不准"等9个市容环卫管理办法,市容市貌有了改善。
1937年,采取"专群结合、军民结合、市区结合"的形式,组织社会力量参加城市建设义务劳动,进行以改造主干道布局为主要内容的"12468"重点建设工程。扩宽大庆路、红旗大街、宣化街、进乡街,增加车行道20 300平方米;新建改造宣化桥、跃进桥、先锋路立交桥及海城街、继红校、轴承厂人行过街地道。投资1 720.59万元,改造排水明沟6.8公里,建排水管渠19.43公里,新建新一街和红旗桥泵站,改造"三不管"五道街、十八道街和太阳岛泵站,新增机排能力5.79立方米/秒。投资2 753.9万元,完成二、四水厂扩建,日增供水能力5万吨,增管道25.7公里。投资327万元,建设煤气置换发生炉收尾工程,日增供气3.3万立方米,新铺管道11公里,增加7 000用户。投资1 250万元,铺设供热管道7公里,新设热力站1个。植树32.9万株,栽花、铺草45.3万平方米,植绿篱3.6万米,摆花6.6万盆。对沿江一条线进行绿化建设。
1938年,坚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给人民以灾惠两大目标为中心,进行以城市丛础发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32891"重点工程。打通扩穿道里、道外、太平3区长7.6公里外环北路,新建学府路,电碳路、安通街、老太平桥、电机厂、长春路等9座跨线、跨河和人行过街地道,结合"沿江一条线"工程,完成五道街、十八逍街下和太阳岛3座泵站扩建,增加机排能力15.19立方米/秒,新增管道31.53公里。
1939年,以解决供水、供气、供热为重点,实施"37143"工程建设。改扩建二水厂,日取水50万吨,建三水厂厂房,铺供水管道9.5公里。新建公滨路立交桥,龙江闸口桥、安阳桥和信义桥,改建公滨路东段,前进路、军民路、文景街,铺设柏油路面24.4万平方米。续建南岗热网工程,铺设各种管线27.8公里,建热力点15个,新增用户594户。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全年植树25.1万株,栽花、铺草66.6万平方米,新建游园33处。新建翻建公厕35座,增加清扫面积125万平方米。在全省城市爱国卫生运动中哈尔滨市获"卫生城市"称号。为表彰勉励环卫工人对哈尔滨环境卫生事业所作的贡献,经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10月26日为"哈尔滨市环卫工人节"。
1990年,按照"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集中财力,以加快洪水、供气等为重点,实施了"31153"工程建设。投资3 751万元,新建改建维修道路181万平方米,大修和扩宽友谊路西段、西十三道街、宽城街、化工路。投资182万元,新建排水管线9.1公里,更新14.3公里,投资3 561万元,新建输水干线3.3公里,续建供水三厂、净水能力达15万吨,增加日供水5万吨。南岗热网全部竣工,新增供热40万平方米,5 000用户。新建翻建公厕78座,新增环卫车29台。全年植树33.9万株。完成24条迎宾干道及太阳岛风景区道路的美化彩化,完善了太阳岛公园和中日友谊园的建设。同年5月,市政府成立气化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和实施气化工程建设。8日17日达连河气化工程全面开工,10月20日,达连河至哈尔滨长输管线工程开工建设。当年哈尔滨被评为全国十佳卫生城市。
(四)
"八五"计划期间,1991年,实施"49322"重点工程。属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的有3项洪水工程,投资12 529万元,建设三水厂,日净水能力达30万吨,现已供水10万吨,平房洪水加压站七建工程竣工,设备安装进入收尾,嵩山供水加压站试车成功,口供水已达2万吨。2项道路工程,新建原马家飞机场内珠江路、嵩山路,5月25日开工,9月25日竣工,总投资1 633.1万元,还新建赣水路,改造通达街、宏图路和香坊站前广场。年末,全市有道路2 002条。新建垃圾。粪便处理场各1座,各处理能力日达100吨,已进入收尾阶段。新建冲水公厕12座。新增垃圾箱、果皮箱772个。启用省政府锅炉房6.5锅炉2台,增加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
1992年,实施以"房、气、水、路"为重点的"483211"工程建设。属市政公用建设的有3项供水水工程,投资4 772.5万元,三水厂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平房供水加压站日供水目标达4万吨,三大军工厂和部分居居区,开始饮用松花江水,嵩山加压站,实现日供水能力2.5万吨,缓解了太平、香坊等地区"吃水难"问题。新建南直路立交桥,4月1日开工,1O月25日竣工通车,哈同公路第二出口处工程,完成路基土方20.7万立方米。投资6 829万元,改造哈尔滨火车站站前广场,广场面积由2.7万平方米扩展到7.5万平方米,投资1 200万元,对马家沟河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南岗区宣化桥至大成桥样板段1 047米,北岸5万平方米带状公园及堤坡整形、河道清淤等工程,在平房区新建大连路、渤海路、烟台路,在原马家沟飞机场高科技开发区新建华山路、长江路、汉水路,修建哈尔滨火车站、中山路等4处排水工程。
1993年,实施"3539321"城市重点工程。属市政公用建设的是"8路5桥"工程,共投资2.6亿元。打通经纬街北段,建设长江路,拓宽中山路南段,6月11日竣工通车。拓宽通达街、前进路,打通宽城街,建设内环两路,11月7日竣工通车。哈同公路二出口工程,完成年度计划,建成道路总长21公里,面积83万平方米。建设安发街跨线桥,西大直街立交桥,马家沟河立交桥、文昌街立交桥、宽城桥,11月7日全面竣工通车。还投资0.32亿元,完成供水一、二期工程,累计新增供水能力33.2万吨。对马家沟河治理,建成新发小区南岸截流渠工程1 072米。铺设南岗区热力网4.1公里。
1994年,重点建设"9路9桥"工程。改造内环东路北段和机场路,续建哈同公路二出口,建设大方里环路,打通红旗大街南段,展宽大成街、西大直街、承德街、南极街;建设新阳立交桥、南极立交桥、承德街跨线桥,改造西大桥、大成桥,新建一曼街、霁虹街地道桥和天鹅天桥(石头道街),金事达人行过街天桥(经纬街)。路桥总面积45公里,面积137平方米。
1995年,重点建设"两路两桥"工程。改造文昌街、展宽中山路中段,新建中山路立交桥、改造中山路马家沟跨河桥,4月20日开工建设,路、桥分别于8月、10月竣工通车。7月,全面维修三棵树跨线桥。9月,实行"七不准"通告。供水三厂三期工程竣工,形成日净水能为22.5万吨。
哈尔滨自188O年始建少数道路、桥梁,历经清末、民国、东北沦陷各时期,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65年仅有道路1 192条,桥涵47座,排水楼、泵站7座,排水管长204公里,机排能力11立方米/秒;自来水日供水1.2万吨,管道150公里,用水人口不足万人,公园2座,绿地19.5公顷;清扫街路面积56.4万平方米,日运垃圾1 800吨,粪便475吨,有公厕2座,环卫汽车仅3台,其它为铁轮、胶轮马车。日产煤气3 300立方米,用户1 1OO户,日寇投降时停产。
1946年4月23日哈尔滨解放至今,经过50年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7年的发展,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日新月异。
应该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少到多,从落后到先进,从土到洋,从人担、车推到机械化作业,使厂大市政公用建设职工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道路结构从土路、土砂、碎石、乱石、大方石、小方石、粗方石、细方石、柏油、水泥到沥青砼;从快慢车混行的普通道路,发展成快慢车道分设、中间建绿化带相隔、两侧各设人行道的"三幅式"道路。桥涵从土木、砖石、铁木、水泥到钢筋砼,从地面到高架,从仅有跨河、跨线桥发展到立交桥、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排水从排水楼抽水机到泵站,从阳沟到地下管道,从明渠到暗渠。煤气从焦炉煤气、增热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到设长输管线将依兰煤气引入哈市供千家万户。园林绿化除本地杨柳、榆、松、糖槭、丁香外还引种赤松、樱花、丁香、赤柳、花曲等树种,从平面、龟背式花坛到立体花坛,建成太阳岛公园、九站公园、中日友谊园、游乐园等,花草由100余种发展400余种,丁香确定为哈尔滨市花,建雕塑,修喷泉,在防洪纪念塔修建五彩音乐喷泉,建成沿江一条线26公里带状公园。垃圾粪便清运从人端大筐、人推马拉到铲车、翻斗自动装卸,从镐刨、人担到汽车自动吸入,建成垃圾、粪便处理场各1座。公园从单一休闲散步分别发展到专业性、纪念性、综合性设施,电动游艺设施惊险新奇,冰灯艺术造型各异,从现代建筑到名胜古迹,从人物造型到楼台殿阁,从世界名胜到异国风情,从单一到多面,从静到动,1963年首创冰灯游园会至今已举办21届。
市政公用设施经50年建设,不仅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投资办企业提供可靠条件,也给人们带来方便实惠。外环北路、内环西路、埃德蒙顿路、和平、南直立交桥、安发跨线桥等的建成,缩短行车里程,节约行车时间,沟通城乡往来,车辆畅通无阻。人行过街天桥和地道的建成,既方便行人过街,车辆通行,又为城市增添景观。集中供热的兴办,减少了污染,节约了能源,既方便生活又利于学习、工作、生产。公园设施的不断增加,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门前三包"、"七不准"的实施,促使人们精神文明程度提高,市容市貌大有改观。
改革开放17年的建设,更令人目不暇接,走在中央大街、安国街、安发街、学府路、宣化街、和平路、和兴路、中山路、先锋路、奋斗路,原马家沟飞机场高科技开发区等,道路纵横,桥梁交叉,尤如进入异地他乡、甚感陌生。今年,哈尔滨承办第三届亚冬会更增添了光辉。哈尔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正按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加紧建设,为早日把哈尔滨市建成为东北亚国际贸易城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