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09.1(总第46期)  
  类别:志海拾贝  
方志与地志是历史与地理之母
王晖
(转摘自《中国地方志》2008年12月)
     
    方志与历史、地理之间的源流关系长期以来是颠倒的。传统的方志学认为,方志是历史的支流。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更是将方志降低一个层次,志书归属史部地理类。因此,方志史上一直认为方志是历史与地理二源合一的子学科。其实不然,只要认真考察一下最古之史和两千年的地理史,就会发现它们最早的形式名称却叫做方志和地志,方志和地志原是历史与地理之母。
    一.方志是历史之母
    有人说过最早之史是方志,但更多的人说方志源于历史,究竟谁是源谁是流,只有弄清它们的概念形成情况,才能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方志概念出现于周朝
    据《周礼》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①"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②"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③《周礼》又称《周官》,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公元前1046年前后)所作,今文经学家认为是出自战国时期,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末年刘歆所伪造。《周官》内容是周王室和战国时代各国设官分职的制度汇编。笔者认为古文经学家刘歆没有周公"制礼作乐"的经历,《周礼》的始作者应属周公。外史所掌"四方之志",是指列国之志,方国之志。诵训、小史、职方他们所掌道的"方志"、"邦国之志"、"天下之图"、"天下之地",是指疆域、山川、户籍、土地、版图等书籍,即后世所称的图经、地记之类的书。
   《周官》所载"方志",历代史学家对其不乏考证和诠释。东汉郑玄作注时说:"方志:四方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观博古所识。"④宋代马光祖说:"郡有志,即成周职方氏所掌。"⑤明朝王世贞说:"窃谓今志,犹古史也。古者千乘之国,与附庸之邦,皆有史官,以掌记时事。"⑥清代孙诒让在郑玄作"方志"注的基础上再次作出诠释:"方志,即外史四方之志,所以识记久远掌故,外史掌其书。此官则为王说之,先王使博观古事。"⑦

    注:
    ①《周礼·春官·宗伯·外史·小史》。
    ②《周礼·夏官·司马、司俭、职方》。
    ③《周礼·地官·司徒、土训、诵训》。
    ④郑玄:《周礼·地官·诵训注》,《中国方志百家言论》,第1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⑤马光祖:《景定建康志·序》
    ⑥王世贞:《通州志·序》,《中国方志百家言论》,第28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⑦孙诒让:《周礼正义》。

    通俗来讲,周王室的外史、诵训等官吏,执掌地方情况的方志和版图,诵训说给帝王听,或由职方提供天下图给帝王观览。清代方志学大师章学诚说得更直接:"余考之于《周官》,而知古人之于史事,未尝不至纤析也。外史掌四方之志,若晋《乘》、鲁《春秋》、楚《梼杌》之类,是一国之全史也。"①近代方志学家傅振伦认为"四方之志"涵盖的书籍很多,"孟子所称晋《乘》、楚《梼杌》、鲁《春秋》,墨子所称燕、宋、齐、周等春秋及百国春秋,孔子所见百二十国宝书,皆周外史所掌四方之志也。"②
    诸家考证说明,方志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朝,距今已有3000余年。《周官》所指方志是史官记事之书。"志,记也",当时只有史官,并无以"史"命名的书,史官编出的书叫志不叫史。但也不难看出,先秦时期的方志既是地方志书,也是后人所称的历史书,只是当时历史的概念尚未形成罢了!所以,宋人郑樵说:"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③近代梁启超感叹:"最古之史,实为方志。"④
    方志为古国史,这个观点从东汉郑玄到清代章学诚不乏大家说过,问题是他们只看到后来的历史变成了大学科,把早先出现的方志当作历史的附庸,将两者的关系说成"方志属于古国史"或"方志如古国史"。表面看来前后相同,观点没有区别,其实这种叙述颠倒了两者的主属关系,并没有认识到"古国史属于方志"这个根本性的观点。为了佐证这个观点,让我们还是先弄清历史概念是何时形成的。
    (二)历史学概念形成于明朝
    中国历史悠久,史书著述源远流长,汗牛充栋,但历史一词的形成却不是太久远,因为最早之史不称"史"。历史的形成大约经历以下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文字历史,即口述历史。中国历史,古有三皇、五帝、尧、舜、禹、唐、虞、夏、商、周一说,按史之划分而言,商以前,无文字记载,属前上古史。此时期之历史,皆口头流传而以神话及传说形式存在,不可谓之历史⑤。
    第二阶段史书没有统一名称。如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四部著名的史籍,书名分别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战国时期的晋《乘》、楚《梼杌》、鲁《春秋》等百二十国宝书,可见名称各不相同。
    第三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志"。如最早的《夏志》、《商志》,见于《左传》中的还有《周志》、《郑志》、《军志》等,包括先秦时期所有史书都被称作方志,以及后世的《三国志》,郑樵的《通志》等等。
    第四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书"。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历史书叫《尚书》,此后的正史大部分都称书,如《太史公书》、《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书也归属于志,如《三国志》就下分为《魏书》、《蜀书》、《吴书》三书。
    第五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历"。如《吴历》、《晋历》、《唐历》等,正史体裁中也不乏称"历"、"历律"和"律历"等专志。"历"本来是指"历法",历法产生于夏代,故称夏历。"有了历法和文字,人们才能准确地记事,并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所以"历"是史学

    注:
    ①章学诚:《方志立三书议》,《中国旧志名家论选》,第23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②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自序》第1页望都1988年版。
    ③郑樵:《通志·总序》,《中国方志百家言论》,第5页,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④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国旧志名家论选》,第100页,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版。
    ⑤《书〈寒柳堂记梦未定稿〉后》(二)。

    产生的根本条件①,但历法不等于历史。
    第六阶段记事之史称之为"史"。如唐代初年成书的《南史》、《北史》,作者李延寿在参加《隋书》编撰时就继父志修《南北史志》,因资料缺乏,家贫无力雇人搜罗,诚如江淹所说:"修史之难,无过于志。"李延寿就前八代史书经传予以删削编纂,不用前书中的志、表体裁,书名即删去志字,改名《南史》、《北史》。为何这两部书定名为史?史学界未见考究。笔者以为原因很简单,《南史》是集合《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朝四部史书而成的,《北史》是集合《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朝及隋四部史书而成的,如果按传统依旧称南北书,就难以与原八代史书名相区别,或许李延寿想起班固将司马迁的"八书"改为"十志"是为了避免与《汉书》名相重复,所以李延寿大胆创新,改"书"为"史",得名《南史》、《北史》。这一改名在史学上开天辟地,除了唐代以后还出过两部《旧唐书》、《新唐书》以书命名的史书外,宋以后的正史都改书称史,如《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
    第七阶段将"历"与"史"合二为一。历史一词最早始见于韦曜所撰《吴书》,书中有"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之句;萧子显撰《南齐书》卷四十列传第二十一《武十七王》中亦有"皆两臣衅结于明时,二主议加于盛世,积代用之为美,历史不以云非"之语。当时的历史主要是指历官和史官。而将"历史"一词用作书名的还是在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袁了凡作《历史纲鉴补》。这里的历史含义是指"历代之史",所以历史的名称一开始并没有形成,只有等到史书著述产生多少代之后,才有"历代之史"可言,所以,历史的概念形成至今才430多年。约在明代末年,《历史纲鉴补》传至日本,翻刻流传,影响颇广。后来日本更新学制,教育机构选用历史一词作为科目名称。我国在清代有一些学者受日本学术分类的影响,著书立说,涉及史学时采用了历史一词,所以学术界多认为历史一词是清末由日语引进而来,事实上是经历千年演变形成,在明朝正式形成历史为书名概念,最后变成"出口转内销"②的产物。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正史中书名为"史"的早在汉代司马迁撰《史记》不就采用了吗?否!《史记》的最初书名如前所述是叫《太史公书》。太史公是太史令的初名。司马迁任太史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自称太史公。《太史公书》何时更名《史记》的?一说"《史记》之名,疑出魏晋以后。"③据陈直先生考证,《史记》更名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司马迁自定原名为《太史公书》,嗣后,西汉诸儒多沿用此名称,《汉书·艺文志》称《太史公》列入春秋类;第一次更名为《太史公记》,见于《汉书·杨恽传》;第二次更名为《太史记》,见于《风俗通义·正失篇》;第三次变为今称《史记》,《史记》之名开始于东汉桓帝之时④。此为第二说。按照此说,《史记》之名演变关键在第一次改"书"为"记",后两次不过是将《太史公记》逐步缩写成《史记》而已。从改名的过程看,《史记》改名前是"书",改名后是"记",自始至终都没有称"史"。据笔者所考,《史记》一词由来应出自司马迁自己,他说:"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盛,为其有所刺讥

    注:
    ①矍林东:《中华文化通志·学术典·史学志》,第1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邸永君:《"历史"是舶来品吗?》《北京日报》2004年9月20日版。
    ③钱大昕:《廿二史考异》。
    ④陈直:《太史公书名考》,《文史哲》1956年6月号。

    也。"①"卒三岁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②司马迁自称继任太史令后,缀集史官记录的藏在国家书库的书。可见他所说的"史记,本义是指。史官的记录",绝非指今天所说的历史学中史的概念。
    (三)史官的"史"不等于历史学的"史"
    "史"的最初概念是什么意思?方志学家李泰棻说:"史乃官名,非学名。"③史官出现较早,并且职责不同。"商代设置,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④《周礼·春官》之属有内史,执国法及国令之贰。同时也主管文书、典籍和记事之官,故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名。周王朝为加强王室统治,在中央和诸侯国设立史官,负责记事记言,记述各自辖区的社会变化和历史沿革。"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又从中。又者,右手,以手持簿书也。……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⑤其中内史有左右史之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⑥而到了汉代,史官称令,西汉司马迁称太史令,东汉班固则称兰台令。魏置著作郎,当撰著之任。晋称大著作。北齐以后专置史馆。唐代常以他官兼典史职,后来官著作者只掌碑志、祝文、祭文,修史由兼典史职负责。元、明以后由翰林院学士兼任史事⑦。不论历代史官名是否称史,根据他们的记录编纂起来的史书在唐代以前都不称史这是事实,就好比元、明时期的翰林编出的书不称翰林一样,编者的官名与编出的书名是两码事。方志学家傅振伦说:"古代以记事的官吏曰史,其后以史官的直接和间接的记录曰史曰志。"⑧因此,汉代以前史官的"史"与当时他们编纂的史书是不同的概念,与后代以史名书的"史学"的概念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史官的出现不代表"历史"和"史学"的概念已经形成。当代史学家钱穆说:"在司马迁当时,大家只知道有经学、子学、文学这些观念,而没有史学的独立观念。所以《汉书·艺文志》里,只有《六艺略》、《诸子略》、《辞赋略》,而司马迁的《史记》则附在《六艺略·春秋门》。可见当时学术分类,史学还是包括在经学中,并未独立成一门学问。"⑨真正形成历史概念的时期如前所述,当属其第六阶段--唐代初年以"史"名书,第七阶段--明代末年将"历"与"史"合二为一,形成完整的并作为书名的"历史"学概念。
    历史概念产生比方志晚了近两千年,夏虫不可语冰,因此,不能说方志属于历史'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即方志不仅是古史之作品,而且是古代史书的起源。"⑩以梁启超先生之言为依据,则可断言方志是历史之母。
    二.地志是地理之母
    北宋李宗谔说:"夏载弼成于五服,职方周知于数要,其后地志起于史官,郡记起于风土。"⑾这是说地志与方志是一回事,

    注:
    ①司马迁:L《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第166页,台海出版社2002年版。版本不同。
    ②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第916页。
    ③李泰棻:《方志学》第一章《通论》。
    ④《辞海》彩图缩印本第3卷,第192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⑤王维国:《释史》。
    ⑥班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春秋论"。
    ⑦《中国历史大辞典》,第77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⑧傅振伦:《史志的语言》,原载《中日地方史志比较研究》,第77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⑨钱穆:《中国史学名著》,第58页,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⑩张革非:《中国方志学纲要》,第28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⑾李宗谔:《玉海》十四《祥符州县图经·序》。

    头都是起于史官的记录。统而言之,方志即地志,地志是方志的一种。严格意义上讲,地志与方志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流派不同的区别。方志流派这是后话,这里所阐述的是从古到今都存在着偏向地理的地志学派。那么地志与地理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一)地志与地理同宗共祖
    地志学派主张方志起源于地理,究竟地志与地理之书何时出现的?古人没有明显的界定,而是认定最早有哪些书是地志、地理书。比如《山海经》,它是由《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组成,其中《山经》成书最早,约在战国时期。记述巴蜀、楚国和其他40个邦国,550座山,300余条河流以及这些地区的山水、民情、特产、祭祀、巫医、怪异、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等。再如《禹贡》,它是《尚书》中的一篇,此篇成书于战国、秦汉间,它假托夏禹治水以后,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分别记述九州的疆域、山脉、河流、土地、物产、佃赋、交通和民族分布情况。全书1200字,由"九州"、"导山"、"导水"、"五服"四部分组成。这两部书被认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同时也认定它是地志之书,尤其《禹贡》,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总志。
   《山海经》是偏重于自然地理的著作,《禹贡》是偏重于人文地理的著作,这两部书内容与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世的地记、图经和地志,多仿其体,内容记述疆域、山川、风俗、人物、物产等门类应是与《山海经》、《禹贡》一脉相承。这里不禁要问:战国至秦汉间这两部书并没有冠名"地理",那么就不能单一地认定它是地理书,地志是仿其体,何况"马史"、"班书"都不承认它是地理之作。司马迁说:"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①《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将《山海经》列在形法六家之首。只是到了唐代,魏征作《隋书·经籍志》时,才将《山海经》列为地理书山水类。而在此之前,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志之书已经达到鼎盛时期,盛行的地志与间或出现为数不多的地理,是不是都继承了《山海经》和《禹贡》的内容与形式?如它们都继承了,说明地志与地理是同宗共祖。这一点被许多学者所肯定,既承认这两部书是地理书的始祖,又承认是地方志之滥觞。问题是明知地志与地理同宗共祖,而在学科研究上几乎众口一词地说地志源于地理,所以,我们接下来要考证地志与地理是谁先流行于世。
    (二)地志的流行早于地理
    在方志学界看来,方志在先秦时期只是个萌芽阶段,秦汉时期出现大量的地记、图经,被认为是方志的雏形,亦被称之为地志。郑玄说"志,记也",秦代的"地记"就是"地志"的同一语。近代地理学家王庸说:"中国古来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多加,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②这段文字将地志的由来交代得十分清楚。另外,《山海经》每经之后的文字均有一概括之句:"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③"右《西经》之山志,凡七十七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④"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三万三千二百三十里。"⑤

    注:
    ①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第883页,台湾出版社2002年版。
    ②王庸:《山海经图与职方图》,载《禹贡》半月刊卷一第3期。
    ③《山海经》卷一《南山经》,《中国古代奇书十种》,第151页,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版本不同。
    ④《山海经》卷二《西山经》,第161页。
    ⑤《山海经》卷三《北山经》,第170页。

    "右《东经》之山志,凡四十六山,一万八千八百六十里。"①"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②《山海经》中的《山经》先后五次自称"山志",足见该书早就自我界定为地志性质。
    秦汉时期地志数量激增,"武帝时,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而史迁所记,但述河渠而已。其后刘向略言地域,丞相张禹使属朱赣条其风俗,班固因之作《地理志》。其州国郡县山川夷险,时俗之异,经星之分,风气所生,区域之广,户口之数,各有攸叙,与古《禹贡》、《周官》所记相埒。"③"古郡国计书上于兰台,盖地志之属,往往在焉。"④两汉时期将地志收藏在史官(太史、兰台)处,同时也认定地志是与《山海经》、《禹贡》.是同类相等的书。这个观点被历代学者所肯定。唐代韩愈说:"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⑤宋代欧阳修说:"山经地志不可考,遂令异说争纷纭。"⑥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说:"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地理类小序云:"古之地志载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见,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显然认为《禹贡》、《周礼》与地志是同类之物。小序又云:"《元和郡县志》颇涉古籍,盖用《山海经》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艺文,于是为州县志书之滥觞。"⑧可见《禹贡》、《周礼》、地志(地记、图经)、州县志,它们同属地理类。今人吕志毅在考证这两部书得出的结论:"它们记载的内容和体例基本上一致,即志书体,分类记载,内容上侧重地理方面。"⑨刘华训却说:"《山海经》、《禹贡》,皆具有总志的性质。"是"最早、最大的地方志"。⑩这些足以证明古代山经、地志实为一类,《山海经》、《禹贡》体例演变形成的书最早流行的概念是地志。所以王庸说:"《山海经》一书,不仅为原始之地志,亦可谓中国最古地图之残迹矣。"⑾林辰先生则直言《山海经》的性质是"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性的地方志"。⑿有鉴于此,地志不仅先于地理行世,而且是包括地理的。
    (三)地理书从地志中脱胎而出
    地理一词最早始见于《周易·系辞》:"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⒀《周易》虽成书西周初年,但《系辞》却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的解经之作。《系辞》中的"地理"含义不过是阴阳学说的宇宙观而已,并非指地理书。地理书的形成却很漫长。秦灭亡时,"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

    注:
    ①《山海经》卷四《东山经》,第175页。
    ②《山海经》卷五《中山经》,第193页。
    ③魏征:《隋书》卷三十二,志第二十八《经籍二·史》。
    ④焦竑:《国史经籍志》
    ⑤韩愈:《昌黎集》--《南山》。
    ⑥欧阳修:《文忠集》卷三《菱溪大石诗》。
    ⑦欧阳忞:《舆地广记·序》。
    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二十四·地理类一·小序》。
    ⑨吕志毅:《方志学史》,第10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⑩刘华训:《中国地理之最》,第226页,中国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
    ⑾王庸:《山海经图与职方图》,载《禹贡》半月刊卷一第3期。
    ⑿林辰:《〈山海经〉不是巫书》,原载《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第8期。
    ⒀《周易》卷七《系辞上传》,《中国古代奇书十种》,第151页,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①后人估计这种秦图书实名为《秦地图》,图已佚。秦汉时期的《三秦记》,载三秦地理、沿革、风俗、民情等,这种地记属于地志的一种。汉代地志空前发展,在地志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地理的应是汉成帝时,朱赣撰《地理书》,"地记书者,若朱赣所采,浃于九州;阚骃所书,殚于四国。斯则言皆正雅,事无偏党者矣。"②可见地理是采集地记之书,源于地志演变而来。新朝王莽编撰的《地理图籍》,东汉应劭撰《地理风俗记》,这两部书内容与体例纯属于地志之书,尽管书名中有地理,依然与地记、地图、图经等书一样,被当作"地志","上于兰台","班固因之作《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是史书与地志相结合的创新产物。《汉书》将《史记》的"书"改为"志",共设十志,这是《汉书》体裁创新的标志;《汉书》将《史记》的"河渠书"改为"地理志",取材于朱赣的《地理书》、王莽的《地理图籍》,这是当时对地志演变为地理成果的吸收与总结。从而可知,地理志的创立证实当时的"地理"依然带有"地志"的胎记,所以说地志是地理之母。
    (四)一部地志史就是中国地理的两千年历史
    旧地理学亦称方舆之学。方舆即"舆地",舆地志即"地志"。地理从地志中脱胎而出,但并没有及时形成地理书系列,地理学仍然依靠地志之书的编纂而沿袭两千余年。地理学家王庸于民国27年(1938年)编著一部权威性地理学著作--《中国地理学史》,书中将中国地理学史除了"第一章原始地理图志及其流变"、"第四章近代地理学之进步"之外,书中的第三、第四两章是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划分两类:地图史与地志史。地图是地理的体裁而已,地图史是非文字载体的地理史,而以文字为载体的地理史那就是地志史。
    《中国地理学史》第三章《地志史》是全书的主体。该章的"引言"考证了地志的源流:"中国谓之地志者,《山海经》、《禹贡》而外,《周官》亦言邦国志与四方之志。而方志之称,于是乎始见。"③《中国地理学史·地志史》各节的划分,即从时间上圈定了地志发展的年代,又从内容上将地志之书进行了科学分类。如"第一节、汉隋间地志之发达","一、引言"将地志之书首部就定在汉代朱赣的《地理书》,以下所分的条目则是地志的种类:如"二、方志与风俗传","三、异物志与风记","四、山川图记(内含'甲、山水图记'、'乙、水道图记')","五、各州郡地记","六、外域传记","七、图经与图志","八、地理总志"。这八个条目所述的书籍基本囊括了地志发展中所形成风俗传、异物志、风土记、图记、地记、传记、图经、图志、总志等各种类型。《中国地理学史·地志史》"第二节、唐宋总地志","第三节、宋代方志之发达"记述了地志从唐代《括地志》到宋代方志定型的地志史。"元明以后,方志之作,浩如烟海,即其留存今日者,已属不可胜数;……若论其体例门类,则几乎千篇一律,颇少特殊之作,而其大纲节目,固多导源于宋代也。故兹述吾国地志之沿革,姑暂止于此。至其体裁之美恶,门类之分合增减;则当代不乏专研方志之学者,今亦未遑论列也。"④据此可知,地理学家将地志史系

    注:
    ①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第576页,台湾出版社2002年版。
    ②刘知几:《史通·杂述》。
    ③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127页,上海书店1984年7月重印第1版。版本不同。
    ④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216页。

    于方志,既可见方志是地志发展的主流,地理是地志发展的支流。地志是地理之母。
    三.史地志分化后形成兼收并蓄的姊妹学科
  方志、历史、地理历经几千年的学术演变,三者有合有分,相互交叉渗透,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姊妹学科。
    (一)《汉书·地理志》是史、地、志三合一之作
    《汉书·地理志》是一部最著名的全国性地理总志。言其总志是因为它内容涵盖全国。无论从书的内容看,还是从形式名称看,《汉书·地理志》都是一种特殊的载体,具有史、地、志三性。首先要承认它是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地理志》无疑是这部断代史中一个方面的专门史。那么,说它是史书无可厚非。其次我们要承认它是地理。该志第一部分照录《尚书·禹贡》全文、《周礼·职方》关于九州记录的文字,第三部分是采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班固根据当时中央政权收藏在兰台的地志资料,吸收司马迁《史记·河渠书》、朱赣《地理书》等成果,改"书"为"志",首创地理志。那么,说它是地理无可辩驳。再次我们要承认它是方志的一种--地志。"古郡国计书上于兰台,盖地志之属",《汉书·地理志》第二部分就是以郡国地志为蓝本,以郡国县道为纲,分别记述汉平帝时103个郡国及其所辖的1587个县(道、邑、侯国)等行政区划的建置沿革,各郡县的历代疆域、山川水泽、聚落关寨、户口物产、名胜古迹、盐铁工矿等,纂成全国性的地理总志。那么,说它是方志的一种--地志,名正言顺。
   《史记》中有地理,除《河渠书》为自然地理外,地理界认为《史记·货殖列传》既是一篇历史著作,又是一篇经济地理著作,由于《史记》没有设志体,所以只具有史地两性。《汉书·地理志》正由于具有史、地、志三性,所以成为历代史书和志书体例的范本之一。自此以后,历代正史均设地理志,《周官》记载"职方掌天下图",职方应属掌管地图的官,所以《新五代史》无志例,没有设地理志,设立"职方考"即代表地理志。除正史之外,《元和郡县图志》、《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以及元、明、清三朝的大一统志,均与《汉书·地理志》一样,同具全国地理总志性质。因此,吕志毅说:"中国古代地理学不仅是地理沿革学,而且是地方志的代名词。"①地理志成为正史和方志必具的内容之一。史地志三者兼收并蓄,形成了"史"中有"志","史"中有"地";"志"中有"史","志"中有"地"这种交叉渗透的千古定例。
  在《汉书》以及后来有些正史地理志中,史、地、志名称并存,内容不分。但离开正史地理志,不难看出三者内容与形式既在不断分化,又在互相包容着向前发展。
    (二)史中设志是史志分化的根源
    方志包括哪些史书?史志又如何分化的?傅振伦先生概括得最为全面;"古代方志,曰志、曰乘、曰杌梼、曰春秋、曰宝书。后世经传之史,其书志曰书、曰志、曰意、曰典、曰录、曰说、曰略、曰考。而史又有纪传之名,于是方志名号,因亦从而分歧焉。"②傅先生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指先秦时期的古代历史书《夏志》、《晋乘》、《楚梼杌》、《鲁春秋》、《百国宝书》等都属于古代方志之列;第二层意思是指后世即汉代以后出现的《太史公书》、《汉书》、《三国志》等书、志属于经传之史了,说明历史从方志母胎分化出来,变成独立的大历史学科;第三层意思是指史书中有纪(本纪)、传(列传)

    注:
    ①吕志毅:《方志学史》,第19页,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②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篇壹《方志之意义及其范围》,第1页,望都1988年版。

    之名,方志的"志"也列在史中,于是分歧开始起焉。也就是说先秦时期的"志"是史的上位概念,包括所有史书的;现在"志"变成史书的下位概念,属于史书"纪、传、志、表"等体裁之一种。从史的上位概念变为史的下位概念,连降两级,分歧可谓大焉!所以说史中设志,是史志概念分化的根源所在。
  毋庸讳言,历史从方志中分化独立出来责在班固,或者说是班固创新修史的结果。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中没有设"志"体,只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五种体例。如果按《史记》体式延续下去,像《三国志》一样,"志"可能还可以继续保留史书(《魏书》、《蜀书》、《吴书》)的上位概念,方志还可以继续统率所有史书。而班固在《汉书》中将司马迁的八书体创新改为十志体,这一下乱了"志"的辈分,由于史书编纂日益成熟,规模日益庞大,正史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显学;"志"无形中成为史书这棵大树的"纪、表、志、传"四大分支之一冷学科。纵观二十四史,其中就有十七史中设有"志"。《史记》无志;《三国志》书名有志,志下为书;其次有《梁书》、《陈书》、《周书》不设志,《北齐书》起初名为《齐志》,故书中无志;《南史》、《北史》因畏惧修志太难也未设立志体。
    正史设"志",它的性质与先秦的方志和后世分化独立的方志是不同的。因此形成志学的三个概念:1.古方志。先秦的古方志是个集合概念,是包含所有史书的热门大学科。2.史中志。正史从古方志分化独立出来之后,正史书中下设的"志"是个单独概念,只能算作"专志",史的主要体裁之一,志从古方志热门大学科变成专志冷门子学科。史离不开志体,二十四史有十七史都是紧紧依靠专志体支撑其架构的。史中有志是降格后的纯"专志",即与"纪、传、表"等体裁并列的"志",不能成为方志。3.今方志。史志分化的"方志",是包括"纪、传、志、图、表、考、略"等诸体并存的大方志,这种今方志是两宋时期体例定型的,是与历史兼收并蓄的姊妹学科。
    (三)地理学是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条件下从地志学中分化独立出来
    地理自古就被包括在史部之中的,直至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真正收录的地理书并不多,而在史部收录地理类的书种却很多。《书目答问》则分古地志、今地志、水道、边防、外记、杂地志等类。地理这一大家族成员是复杂的,其中最主要的成员还是地志。"地理书即地记、地志之书……汉魏时期的地理书或曰记,或曰志,故有地记、地志之称,两者实无区别。"①《中国历史大辞典》解散:"地志:记载区域地理情况的书。方志的一种。"②所以说,古代地志就是地理,二者是同义语,离开了地志源流,地理的昨天就不复存在。地理学工具书直言不讳这一历史事实,所列举的中国地理著作,除了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几部屈指可数的纯地理书外,地理古籍全凭《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大元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大量的地方志书支撑着。
    王庸在《中国地理学史·弁言》中说:"严格地说,除掉地图和西方科学输入以后的地学之外,在中国学术史上实在是很少可以称为地理学的。所谓地志,在分量上虽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论其内容,却多半是历史性质。既如所记山水、地域、物产、人口之类,亦不过地理事迹的记载,仿佛不定期的年鉴,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地

    注:
    ①来新夏:《中国地方志综览》,第395页,黄山书社1988年版。
    ②《中国历史大辞典》,第957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学。可是,这些书之所以仍旧照一般的地理学观念,把地志容纳在内者,亦有相当理由:因为地志和地图的关系很密切,而明清以前,除地图地志以外,实在没有多少地理学可讲;并且中国的地志,至少在分量上占有中国旧籍的一大部分,是中国地理知识之渊薮,世界各国都没有这样兴盛的,我们如果搁置了这大量的典籍,在《中国地理学史》中一字不提,似乎没有别的学术史可容纳的了。"①王庸的这段话把地志在地理学中有着"渊薮"地位,没有地志就没有中国地理史可言的观点表述得很鲜明,并且更强烈地接着说"这是题目的限制,没有办法,否则,我宁愿把本书的末一章除去,把前三章尽量扩充,而把书名改称为……《中国地图地志史》。"他想删除的末一章是什么?是《中国地理学史》第四章《近代地理学之进步》。他在这一章界定了地理与地志分化后中国新地理学的诞生:"吾国地理之学,自利玛窦世界之地图之输入,以及清初西方传教士之测绘中国全国(应为图),实可谓新地理学之开端。"②利玛窦的地图在中国也仅是昙花一现,清代测绘的地图仍沿古代传统绘法,与古地图无异,而文字记载的地理书依然是《大清一统志》,所以真正运用新法绘制地图,是清末至民初成立的陆军测量局之时起。
    王庸的地志即地理之源,新地理学乃近代才开始兴起的观点,当代地理学者给予了肯定和继承。《地理学词典》上说:"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有《禹贡》、《山海经》等书……古代和中世纪的地理著作多为地方志和游记性质。我国是世界上地方志文献最丰富的国家。近代地理学是从十八世纪以后逐渐形成,强调因果关系的研究。"③地理学界关于地志与地理的源流关系与分化表述得十分清楚,地理概念虽然出现较早,但从古代到中世纪,我国地理属于地志性质,地志是地理之源这是无疑的。
    史、地、志经历了同体共存和异体分化之后,各自风光无限。史书从古代方志母体中走出,立即展示出包容地志、地理的恢弘气派。地理从母体山经地志中走出,同时又与地志长期共存,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地志分化之后,由于它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地理学很快变成在研究自然和社会科学以及进行国民经济规划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的大学科。唯独有方志(地志)这一古老学科,在历经史、地分化之后,又进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漫长阶段。尽管在完善与发展过程中,方志没有历史、地理迅速发展那么辉煌,甚至有时还在历史、地理两学科的周围蹒跚着,长期保持着以史为主的史志派和以地理为主的地志派两大派别,直至民国时期,才使方志与地志两派融合起来,"即方志者:1.地志之历史化……2.历史之地志化……"④形成"史地两性,兼而有之"的方志学科。时至今日,方志不仅保留了原始的史地两性,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的爆炸,方志也已经变成兼容百科历史性质的独立学科。原始的方志(地志)孕育了史地两科,这一被颠倒的辉煌历史还是要颠倒过来。

    注:
    ①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2页,上海书店1984年7月重印第1版。
    ②王庸:《中国地理学史》,第218页,上海书店1984年7月重印第1版。
    ③《地理学词典》,第26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④黎锦熙:《方志今议·次立两标》,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北京影印版。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