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区志  
 
 
《道外区志》
 
 
 
 
 
 
第十八篇 杂记
 
   
    道外区是开发较早、历史较悠久的一个老城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东铁路建成后,沙俄凭借武力,强行掠夺铁路沿线地区为其附属地,组成东省特区。而唯有滨江(道外)划于附属地之外,与特区同时并存,始终为中国历届政府所管辖。
    解放前,这里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一应俱全。不仅小商贩、成衣、作坊、当铺、估衣、古铁、古玩、棚铺、农具、车店、食摊、理发、池塘等等。大都集中这里,而且商铺、饭店、旅馆、戏院、影院等也都集中这里。特别是在北、东、南几个市场里,小戏馆、说书馆、茶馆、酒馆充街溢巷,青楼妓院也遍布于此。当时曾经流行着“新世界吃个饱,新江泉洗个澡,大舞台叫个好,荟芳里睡个倒"的顺口溜,这就是对解放前纸醉金迷、吃喝玩乐的丑恶生活的描绘。
    一  宗教
    (一)佛教
    中央普及佛教会  于1934年成立,会址在道外正阳十六道街(现靖宇街)8号,主持人刘福清。中央普及佛教会总会位于承德街60号。解放后,中央普及佛教会解散。
    净土念佛堂建于1930年,地址在今道外仁里街32号,主持人周海山。净土念佛堂现已为3家住户所占用。
    吉祥庵始建年代不详,地址在道外大方里39号,主持人恒性。
    观音寺松浦镇有观音寺1座,始建年代不详,寺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观音寺后有一小山,山上另修"送子观音"小庙1处。香火鼎盛时期,住有和尚数十人,四周宽敞.附近有种菜寺地,庙貌巍然。据传,庙前有池水1处,清澈见底,当年视池水为圣地,池鱼不准捕捞,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观音寺现已荡然无存,旧址已辟建为哈尔滨第31中学校舍。寺前水池,已建成养鱼池。
    (二)道教
    城隍庙建于1918年,庙址在道外太古十五道街。主持人任诚普。现庙已无存,改为民房。
    武圣庙建于1919年,庙址在道外太古十八道街,主持人叶从端。现庙已无存。    
    正阳宫(娘娘庙)  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庙址在道外五柳街30号,主持人赵静悟。解放后改建为五柳小学校(现水晶小学校)。
    (三)天主教
    1910年,法国神父哈茨在道外南勋六、七道街南北两侧主持建教堂,南侧为钟楼和神职人员宿舍,北侧为教堂附设善普医院,往西是教堂和教堂办公室。哈茨任主教进行传教。当年为方便神甫和教徒往来南北教堂区不走马路,教堂横跨南勋街修筑了过街天桥。至今.尚存在两端桥头的痕迹。
    这座天主教堂,属于巴黎外方传教会。历届主教十几人。20世纪30年代,法国神父达希主持教堂工作,后有德国神父赫林主持。解放后,由中国神父曹洪文主持教堂工作。继之,由朝鲜族神父金善永主持。
    在抗美援朝期间,金善永披着宗教外衣,参加美帝国主义的间谍活动,1951年金善永的罪行被揭露而逮捕,其它一些外国神职人员均各自回国。天主教的活动一度中断。
    1953年11月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又重新恢复了天主教活动。历届神父都是中国人,有张德田、刘方波、李金和等人,直至文化大革命。
    天主教堂投资在九道街办起了天主教小学校,共4个班,学生学文化的同时,还掺进"宗教成份"。
    1951年6月,天主教小学由区教育行政部门接收,改为市立永安小学。
    在大跃进时期,南侧神职人员宿舍改为居民住房,善普医院改为南勋幼儿园,教堂改为道外区少年之家。
    (四)基督教    
    基督教的派系很杂,在道外地区先后成立的就有基督教浸信会、福音堂等六、七处之多。道外北六道街的浸信会始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1936年重新修建,由美国人马兰丁主持。1940年马兰丁回国,由河南人蔡约汉(牧师)接管教会。1946年蔡约汉离开哈尔滨,由信徒张嘉怀任执事。
    1950年发起"三自革新运动",1954年成立基督教三自革新委员会,加强了基督教的“自治"、"自养"、"自传"活动。1958年,各派系合并统一活动,由牧师岳敬事负责。"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1987年7月5日哈尔滨道外六道街基督教堂又重新开放,由牧师杨松山负责。1988年8月6日,道外区基督教会成立了哈尔滨市基督教会三自革新爱国运动小组。由牧师杨松山牵头,设有7名成员,加强集体领导,掌握宗教活动方向。现该教堂信徒约700人,每周做礼拜、祈祷3次。
    (五)伊斯兰教
    哈尔滨伊斯兰教分东寺派和西寺派。清真东寺始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寺址在道外南十三道街,总面积为12 040平方米,主体建筑物可容纳五、六百人作礼拜。这是省内较大的一座近代式的清真寺。第一任教长是张二阿訇,其后又有张英、张惠民、沙玉、沈善忱等人先后继任,执行教务。
    为培养回民后代,在道外清真东寺西端兴办了一所小学校--光裕小学。今天拥有近千名在校生的回民小学校,就是在此校基础上建立的。
    哈尔滨清真东寺的兴建,吸引了不少外地穆斯林来哈尔滨定居,因此,伊斯兰教徒人数逐渐增多,根据当时回民居住分散和宗教生活的需要,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张文友、韩同财、张风林等人的倡议下,经穆斯林信徒自愿筹集资金,在道外北头道街修建了临时的小规模的清真寺,聘请马朝真阿訇掌管教务。1922年又在道外景阳街购地迁寺扩建。由于该寺位于清真东寺之西,因而称之为清真西寺。西寺主要建筑物约有350平方米,有容纳400多人作礼拜的大殿,还有沐浴室、讲堂、教长室和学员室等。
    另外,为满足穆斯林妇女的要求,在东寺修建了妇女礼拜殿和沐浴室,称为"东清真女寺"。先后请了杨素一、海伟超(海淑华)、韩凤桐等阿訇,带领着虔诚的女信徒学经典、做礼拜。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东西两个清真寺合并。从此西寺与清真女寺自行解体,房舍改为其它用途。清真东寺一直保留至今。
    二 会道门
    (一)慈善念佛堂
    慈善念佛堂建于1941年7月,地址在道外东市场街24号,主持人是释静朗。解放前该堂有和尚18人。佛堂里供奉观世音菩萨,弥勒佛等铜塑佛像。每逢初一、十五佛堂门大开,善男信女来佛堂烧香,求福许愿,络绎不绝。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随着劳动人民觉悟的不断提高,烧香拜佛的人越来越少,念佛堂逐年冷清下来,念佛堂里的和尚也相继还俗,到1949年只剩下3人,其中1名年老和尚去极乐寺继续为僧,其余两名还俗去沈阳麻袋厂当了工人。从此。念佛堂烟火断绝,自行解体。慈善念佛堂被哈尔滨市社会事业协会接管,成为开办社会福利事业的场所。    '
    (二)在理教
    道外在理教,地址在道外北十九道街(北十九商店北院),原名一善堂。1924年在理教联合总会成立。在理教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信奉佛法,学习礼教,严禁吸烟喝酒,重义气。
    据道外区老住户回忆,道外在理教主要负责人姓张,名不详,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堂门大开,杀猪聚会,每人交2元在理教费,举行在理教仪式,主要是戒烟戒酒,让人多做善事。堂内供有佛像,由带发僧人管理日常事务,遇有灾年,这里时常发放义粥,施舍义衣等等。据说,日伪时期,这里还附设1所国民初级学校,不久解散。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整顿宗教会道门时,在理教解散,其旧址已改为居民住宅。
    三  文物古迹
    (一)东北烈士纪念塔
    坐落在道外八区广场北侧,长青公园的东南角,"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是省内最早修建的烈士纪念塔。纪念塔气势雄伟,高耸入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庄严。
    1947年初,为了悼念在东北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爱国志士,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筹建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并在当时的《东北日报》上刊登了征集纪念塔设计方案的通告。经过评审,私营建筑事务所工程师道吉赤(系南斯拉夫人)的设计被选中,其主体设计与塔身西侧由东北鲁艺学院苏辉、冯湘生设计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兵的浮雕融为一体,富有东北地方特色。
    1947年7月7日,在道外八区广场由市长刘成栋主持举行了烈士塔奠基典礼,市工务局工程师李光耀、张德恩、侯普康等担任了施工技术指导。烈士纪念塔占地面积471平方米,塔高30米,采用花岗岩块石结构。塔身南面镌刻的"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16个大字,系哈尔滨市书法家韩光甸所书。塔身四周镶嵌着浮雕:东面的浮雕再现了抗联将士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情景。四面浮雕表现了爱国群众共赴国难,奋不顾身为抗联和解放军将士运送军粮,支援前线的生动情景,纪念塔象征着为国捐躯的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人民对先烈的缅怀。烈士塔于1948年10月10日竣工,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和公祭大会。林枫主祭,李立三、周恒、冯仲云陪祭。林枫在会上讲话,号召要加紧生产,支援前线,争取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40年来已成为青少年树立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献身的教育阵地。人们步入园内,瞻仰纪念塔的雄姿,回首先烈业绩,用烈士的光辉思想对照自己以求进步。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党政机关和各界代表戴着白花,庄重肃穆地步入纪念塔前向烈士敬献花圈,进行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扫墓活动。
    (二)道台府
    20世纪初,沙俄帝国主义建成中东铁路。强行租借铁路沿线的哈尔滨市区时,傅家甸(道外)就被划于租借地之外,处于与哈尔滨市并存的特殊地位,属于中国政府治理的行政区域。因而清政府在政权建置上,一开始就设立了级别较高的"道"一级政权机构,加强了对傅家甸的治理,这就是"道台府"的由来。    
    清朝光绪末年(1905年),设道台府于傅家甸。即今道外东原街道办事处管内的春和巷南侧建业1~3巷,南到北新街(北环路)北侧,东西位于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间。
    清朝的"道"是介于府与县之间的机构。由相当府一级的官员--道台治理,兼管行政司法。
    据当地老居民回忆:当年道台府气势巍然,座北朝南,四周是灰色砖墙,配有铁丝网,正南门有一大"影壁",分东西前后4个大院。前院为公堂,后院是官眷,西院为监狱。
    1920年前后,道台府迁往道里,道台府旧址为镇守使署。东北沦陷时期,该址一度驻有伪满江上军。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原道台府房舍空闲2年,建筑物损坏很大。
    1957年松花江水上涨,江心岛被淹。居民来此建房,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所建民房极不规整。后经整理,勉强清出3条街,定名为建业一、二、三巷。现巷内残存道台府的两栋砖瓦房和小部分墙基。
    (三)龙王庙
    1932年松花江江水暴涨,江堤决口,道外一带成为重灾区。当时北十八道街附近居民皆受水害。水退后,当地穷苦船员、渔民为祈求平安,于道外北十八道街附近景兴胡同修建龙王庙。龙王庙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计有正殿、西厢偏殿,内奉神像,颇具规模。庙四周有围墙,院内外空地种果树蔬菜,庙里道人自耕自给。
    庙内有2名道人,1名尼姑。主持道人俗名赵青,活100多岁,1972年病故。另1名道人俗名王真,是主持道人赵青之师弟,年青时即去世。尼姑俗名石东月,是道人赵青的侄女。由于道人赵青年事过高,尼姑石东月是为侍奉叔父而来,道人赵青过世后,尼姑石东月还俗回家。    
    龙王庙建庙初期香火很盛,水陆远行者求神问卜,许愿还愿者络绎不绝。解放前夕,龙王庙烟火渐衰。
    解放后,道人、尼姑的生活费用,系由民政部门或街办工业补助。
    民国时期,有乞丐二、三十人,夏秋季节聚居庙院里,在庙东北角露宿,由一乞丐管着,冬季四散,伪满时期乞丐转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龙王庙的神像被砸烂,建筑物遭破坏,只留正、偏两殿空房,现为东原街道鞋垫厂。
    (四)石碑
    1970年夏,道外北十六道街367号大院,建房挖地基时,掘出一块石碑。碑高近2米,宽O.5米余,厚不足O.3米。碑文大意是:一位清朝官员马某,在此地作了3件好事,一是建立了脚行组织,使沿江一带装卸货物减少丢损,并克制了斗殴现象,对维持码头秩序做出贡献;二是成立了妇女从良所,使受虐待和摧残的妓女得到了保护,凡是逃来从良所的妓女,可择配从良;三是成立了商业公会,举办慈善会,灾年为穷苦人放粥。
    石碑刻记时间为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土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无人收管。后被人用三轮汽车运走,至今下落不明。
    (五)万宝古城址
    万宝古城址是金代遗址。城址位于道外区万宝镇后城子村东北角,距镇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南距道外市区约13公里。城址略高于周围地表,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0米,南北宽320米,周长1500米,方向为北偏东25度。墙为夯土板筑,残高外侧为1.5~2.5米、内侧为1~2米。基宽10~12米,顶宽1~2米。城设马面,现存7个,还有4个筑垛楼。瓮门址在东墙南段,门宽8.5米。古城面积为396平方米。
    当地居民反映,南墙东段还曾有一瓮门址,现已无存。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东墙受到严重破坏,南墙已被夷平。城内西南端有几处土堆,似为建筑遗址,其上散有砖瓦石块。传说城内有一古井,早已废弃填平。在城址附近采取到灰色、红色的布纹筒瓦、板瓦和方形、长方形青砖残段,以及定白、仿定白瓷片和瓮、罐、壶、碗等陶器残片数10件,大多与金上京遗址出土物相似。
    该城址可能是当年上京会宁府的卫星城,或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四  会局赌场
    滨江(道外)地区,在解放前会局、赌场处处可见。北市场是道外赌场集中之处,有五花八门的赌摊宝局。这些赌场是骗人的"黑生意",有的用6颗假骰子去"赶老羊"或押骰子宝。有的用3张扑克牌押黑红点,还有的用绳"套白狼",采取各种手段,骗取钱财。
    当年赌风之盛已达到极点,就连蹲小店的吸毒者,本已贫困潦倒,缺衣少食,但店主和帐房先生也不放过他们,还要放赌抽头,进行敲骨吸髓般的掠夺。
    大汉奸、大恶霸李九鹏与在哈尔滨的日本特务机关长柳田元三拉上关系,依靠着日军宪兵队的势力,在太平桥(今太平区东直路红星百货商店附近)开设一个半官方赌场,规模很大。内设花会局两处,宝局12处,牌九局15处,球局4处。当时参赌的人数很多,投放的赌资数字也很大。李九鹏每天获利可达近百万元。日伪统治者为支持李九鹏坑害群众这一罪恶勾当,特在市内增设一路汽车,接送参赌者。很多参赌者因久赌成性,竟有业不就,饮食无着,沦落为盗贼。尤其是花会局赌场,因参赌方式独特,更为兴盛。会局设"跑封者"(中间联系人),参赌者可在家中把会封写好,密封后连同赌金一并交给"跑封者"转递花会赌局押赌。“跑封者”可从赌局和赌者双方提成渔利。赢者可获1:30的盈利,而实际在37名花会中,每次只出1名,其余都收进赌局腰包。但由于其聚赌方式独特,竟招引众多家庭妇女、老人和幼儿参加,其涉及面广,流毒深,致使许多家庭家破人亡,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公害。
    五  妓院
    哈埠妓女约始于清末民初,之后,随着城市工商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扩大,妓院经营也随之发展。妓女人数最多时竟达7 000多人,而且全部麋集于滨江(道外)辖区之内。1937年前后,因牡丹江、齐齐哈尔、北安等地修建城市及开山采矿,集中大量独身工人,于是哈尔滨许多妓女流往外地,道外当时妓女只剩3 000多人。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人民政府大力限制妓女发展,并于1948年将妓院全部取缔。
    哈尔滨妓院,以荟芳里最为著称。荟芳里地处道外南十六道街圈里一带,共有妓院36家,妓女500多人。妓院有南班、北班之别。业主为减纳捐税,不报头等妓院。麋集于荟芳里的妓院均为二、三等,而四、五等妓院则散设于道外其它地方。    
    南班妓院,均属二等。妓馆多称为"班",均冠有"姑苏"字样,但多是虚领"苏杭出美女"的盛誊,招徕嫖客图厚利。计有"长霖"、"双庆”、“荟芳”、“荣华”、“双福"、"待仙"、"四喜"、"莲香"等8班。北班妓院二等多称为"下处"或"书馆",有"德凤"、"桂英"、"小琴"、"玉兰"、 "四钰"、"小凤"等6家下处,还有"群仙"、"荣升"、"金声"等9家"书馆";三等则有"聚乐"、"双乐"、"全福"、"全乐"、"华滨"、"玉福"、"天宝"、"九顺"、"桂宝"、"运升"、"双云"、"宝顺"、"金福"等13家。其中以妓女最多、房舍整齐者首推"德凤"下处,而人物俏丽、营业兴旺者则推"荣华"、"长霖"两班。
    妓女共分3种:一是所谓“孩子”,即以死契形式卖予妓院业主的,一切生杀定夺皆操于业主,个人永沦此业,毫无个人自由可言。二是,“租房头",即个人或家庭生活无着,租房卖身,收入房主约价分配。三是"押帐",即妇女迫于生计,将自身典押在妓院,换取若干金钱,用卖身收入付息还本,本息偿还期间受班主支配。荟芳里诸妓,普通押帐金额均在1 000元以上,间有超过2 000元者,月按4、5分纳利,平均每月需70~80元,大部分营业收入款,几乎全被班主扣作利息,还清押帐希望极其渺茫。
    道外的妓女,除二、三等者集于荟芳里外,其余多数居于北市场附近,以及区内各个角落。这些妓女大部分是四、五等,即所谓土娼,总计有2 450余人(包括荟芳里)。包括裤裆街元宝巷130余人,桃花巷永安里70余人,纯化街40余人,同发里40余人,北市场的艳春里、福安里、温香里以及十八拐、大观园等地1 000余人,八杂市500余人,老豆腐房及江沿零居、散居者200多人,南市场70余人。
    这些四、五等妓女(土娼),除同发里一处属南方妓女外,其余均为北方妓女。妓院条件普遍较差,最恶劣者如八杂市,间有四、五十岁的老妓女,依门卖笑。土娼内部也分五等,收捐者依其姿色高低征税,一等者月捐5元,以次论等递减1元纳捐。妓女饮受蹂躏,生活困苦,患性病率很高。
    据1935年傅家甸诊所的不完全统计,妓女性病发生率平均达22.1%,多数得不到有效医治,有的只能以吸毒麻醉自己。
    六  烟馆
    1927年前后,松花江有"阴阳界"之称,对吸毒者来说,江两岸有天地之别。江南属东省特别区及吉林省辖区依例禁烟,而江北属黑龙江省辖地则烟禁大开。江北船口,人口不过数千,烟馆竟有200余家。据统计,南岸渡江客,有70%是吸毒者。各烟馆设立初期,仅以卖烟供吸毒者吞吐,后为经营竞争起见竟异想天开增设女招待(系暗娼)。
    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者为麻痹中国人民,掠夺财富,表面上高喊禁毒,暗地里却允许官方和社会黑势力大肆贩毒。道外北市场是哈尔滨市最大的"烟区","鸦片零售所"、"麻药供应所"到处皆是。官设烟馆有30多处,半明半暗的私人烟馆有90多处,还有很多暗设的"白面店"和"吗啡店"。1933年8月,"哈尔滨市鸦片零卖所公会"成立,臭名昭著的姚锡九就是该会的副会长。"吗啡"和"白面"是毒性很大的毒品。吗啡零售店在门上开设一个小窗口,"瘾君子"(吸毒者)手心放上2毛线,胳膊伸进窗口,就可注射1针吗啡。这种吗啡零售店,北市场一带比比皆是。现在百花影剧院的办公楼址,当年就是一个最大的"吗啡窝""吗啡"和"白面"的吸毒者,多数住在北市场一带的小店。他们每天蹲在小店里扎吗啡,或者围着一只点燃的小蜡头抽"白面"。有的中毒过深或身染重病,困在小店中奄奄一息,店主便在天黑时连哄带拖把要死的人弄出店去,扔在街上,并扒光他的衣服,适逢寒冬腊月不久便被冻死,或被野狗扯碎。更有甚者,连小店也进不去,流落街头,成为“死倒"(病冻死于街头者)。他们都是"吗啡"、"白面"等毒品的受害者。
    七  会馆和慈善机构
    (一)山东会馆
    哈尔滨建埠以来,土著居民较少,主要都是来自山东、河北等省的移民,尤其是山东移民为最多。为加强同乡情谊,互济有无,聚居在傅家甸的山东同乡于1915年在滨江(道外)正式建立山东会馆,馆址设于太古十道街(今惠民小学校所在地),选举傅巨川为首任会长,王惠川为佐办。
    傅巨川是滨江阜成公司董事,兼任阜成房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及其它多家公司董事长,为山东同乡中的巨富。任山东会馆会长期间,为山东同乡谋了许多副利,受人尊重。1940年秋卒于哈尔滨。1941年同乡会为其树碑,表彰其德,该碑现仍保存于道外惠民小学院内。山东会馆的资金来源,开始时依靠集资,由各商号出钱,意增信、意增福、同巨祥、源聚祥、天兴星等商号都捐过款。后来,同乡会越办越兴旺,有房产数处,升平四道街有座楼房,十道街还有楼房出租,所有房产租金收入已够同乡会支出。
    山东会馆是中国古典式建筑,沿街是青砖瓦房和古典式的大门脸,馆内建筑为中国古典式样,黄色的硫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大红柱脚挺拔庄严,占地2 527平方米。山东会馆建成后,成为山东同乡集聚之所,也是兴办慈善福利事业的基地。为解决贫居子女就学,兴办惠民小学1处,由山东会馆每年拨给2 800元,充作全年办学经费,学生免费入学。会馆内还设有诊所,为贫苦同乡人免费治疗疾病。遇有婚丧嫁娶或同乡人失业时,会馆也都给予资助。1946年,会馆暂时停办,后来自然解体。
    (二)万国道德会滨江分会
    1921年,经北平政府认可,于济南府成立万国道德会,康有为任会长。该会之宗旨,以儒、佛、道、回、基督等教的教义为本,提倡人类爱、善,以东方精神文明,感化众人。1933年新京(长春)分会改组为伪满全国总会,分会约有20余处,滨江设有分会。
    (三)世界红十字会滨江分会附设慈善单位
    世界红十字会成立于1922年8月。在东北的红十字会,1933年改称为新京红十字会主会,并统辖境内所有分会,滨江分会即其中之一。世界红十字会滨江分会附设有3个单位:
    世界红十字会滨江分会施粥场  位于道外承德街,1928年成立。主要是救济贫苦无食者,每日平均有2 125人得到救济:
    世界红十字医院滨江分院施诊所  位于道外北六道街,1930年3月成立。主要为贫苦患病者提供免费治疗,西医每日平均施诊63人,中医每日平均施诊20人。
    世界红十字会滨江分会妇女道德社  位于道外北六道街,1932年4月成立,属于灾害救济部门。
    (四)妇幼救济
    哈尔滨特别市市立育儿院  清末时局动荡,南部居民多北迁来哈尔滨,一时有不少幼儿流浪街头,急需救济。1903年(宣统元年)3月,利用当地商业筹款,在滨江(道外)北十九道街设置了福儿院,收容儿童,院长吕殿为。1920年,当地绅商开设慈善会,经管慈善救济事业,开办了贫民学校、游民习艺所,经营管理游民贫困儿童教育。1925年东省特别区长官张焕相及滨江道尹蔡运升,召集各界代表开会决议,为管理方便,将福儿院与慈善会合并,改称同善院。1928年,滨江市政筹备处成立后,改称教养院。1932年7月,该院改为哈尔滨市第二救济分所,归哈尔滨特别市公署社会科管辖。1934年7月改称为哈尔滨特别市市立育儿院。    
    该院慈幼部设有高级、初级小学,使收容儿童受到教育。收容人数1935年为250人,其余各年总计收容91 250人次。    
    哈尔滨市乞丐收容所  成立于1934年7月7日,地址在道外北十二道街。代表者为管理员权升。该所的宗旨是,强制收容市内乞丐,加强统一管理。凡所收容乞丐,为其戒不良嗜好后,量才予以介绍职业,帮助自谋生路。所内设教诲师1人,专司教化;医士1人,专管医药。当时收容人数:满人402人,俄人14人,计416人。
    哈尔滨市妇孺救济所  又称济良所。其开设目的主要是对不堪"领家"或主人虐待的娼妓、婢妾加以保护。救济所内分设教室、宿舍、炊事室等处,设置专职教员教国文、算术,并进行"道德讲话"、学习裁缝等。同时在救济所门前的醒目之处,揭示被收容妇女的照片,如有希望与之结婚者,给予便利和帮助。    
    哈尔滨市妇孺救济所成立于1934年1月1日,地址在道外北十二道街,所长权升,内设教员、工作人员若干名。该所开办初期,仅收容妇女20余人,以后也无大业绩。
    八  散记
    (一)1932年道外水灾    
    1932年8月7日拂晓,松花江江堤决口,洪流澎湃,侵入傅家甸(道外),不到3小时,已经水深数尺,流满市区。
    原傅家甸的江堤,西起头道街江沿,东止十八道街尽头,其中一公里又九分之一段,下部用石块,上部用红砖砌成,其余一公里又七分之一段,为土质。由于堤身所用石块与粘合材料较为粗糙,构造又极薄弱,加以堤背所培土层浅薄,所以堤内凹陷之处很多。
    1932年8月5日,松花江水位已上涨到历史最高纪录,至8月7日又涨到133.52米,与133.80米的堤顶所差不过O.28米,因该堤基础薄弱,经江水渗入,渐生间隙。到8月7日拂晓5时半,九道街有50米左右的堤坝突然崩塌,江水涌入傅家甸。几个小时后,遍浸全市,最深之处达5米,最浅处也近1米,倾刻间,全市(道外、道里等地)顿成一片汪洋。水口处旧房多数倒塌,附近房屋经长时间浸泡,也倒塌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受灾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受灾(不能再居住者)约19 600余户,受灾居民92 310余名,其中死亡者约50余名。是时,交通基本中断,汽车与马车可通之处仅有西南一偶及桃花巷至许公路一段,其余均须以船通行。
    为收置难民,在马家沟、赛马场、极乐寺、文庙等30余处设置了难民收容所。难民救济机关计有市政筹备处、红蜗字会、滨江市立教养院等。
    (二)吉林第三监狱--道外监狱
    吉林第三监狱,全称为吉林省高等检察厅第三监狱,也称"模范监狱"或"道外监狱"。建于1918年,1919年4月使用。"九·一八"事变后,隶属伪哈尔滨高等检察厅。1941年前后,因监狱狭小,年久失修而停止使用,迁往香坊新建监狱。
    第三监狱主要负责人为典狱长,下设3个科、医务所、教务所、看守训练所。该监狱地址在道外南新街路北(正门),后又开一侧门为现在的南十四道街145号。监狱内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办公室及宿舍、.库房等,后部为监房及工场,东南为炊场,东北为病监,前部西南隔为女监,东南隔为刑场。监房扇面形为正翼,定名为"仁义礼智信"五号。仁、信二号为分号监,各分为40个监房;义、礼、智三号为五人杂居监,各分10监房。除监房外,主要设施就是工场,犯人在监狱服刑期间,到工场做工。监狱初期设有印刷、缝纫、木工、洗濯和织布等工场,之后又逐步添设制米、毛毯、糊盒、皮革、油漆、手套等工场。
    监狱最初设计时,计划容纳400名犯人,但由于犯人逐年增加,1923年,实际在押犯人600~900余人。伪满时竞高达1 000余人,特别拥挤。
    1927年4月18日,中共北满地委遭到破坏,党的地下工作者吴宝祥、何安仁、辛永溪、姜文周、鲁长发等人被捕,先后押在道里警察看守所内,经吉林高等法院审判后(即1927年8月)转押第三监狱内。这是该监狱关押的首批政治犯。
    1930年12月7日,中共满洲省委书记陈潭秋、王鹤寿,以及北满特委书记孟坚,团特委书记葛凤鸣和享哲等6人在道里中国15道街9号3楼开会时被捕。先押在中东铁路护路军司令部看守所,1931年7月转到吉林第三监狱寄押。此后,被捕的一些党的地下工作者唐宏经、赵尚朴、黄玉珍、高明千、张晓岩、吴宝丰、王铸、董丙航、郭士仁、李维新等也先后被关押在这里。当时被关押于该监狱的政治犯有20余人,其中包括一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朝鲜同志。
    东北沦陷时期,由于日寇大肆逮捕共产党员、反满抗日志士,该监狱政治犯比例逐年增高,特别是1934~1937年我党地下组织多次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反满抗日志士被捕,也都关押在第三监狱,最多时达百十人左右。
    吉林第三监狱条件很差,房小人多,拥挤不堪。室内放有便桶,卫生条件极坏,伙食也很差,还吃不饱。每到冬天,室内温度太低,犯人冻得难以忍受。监狱规定每天放风两次,只准到院内便所大小便,不许散步。每天都强迫犯人到工场做工。因此,得病的特别多,病监房总是满满的,死亡率非常高。当时中共党员王铸、吴宝丰(二中教师)、孙宝忠(工大学生)和孙克惠等,就是在狱中被活活折磨死的。
    为了要求改善待遇,该监狱的犯人曾多次进行斗争。1930年12月5日《盛京时报》载,吉林第三监狱自11月30日开始"在狱者61名,一齐开始同盟绝食。遂起反对官署问题,其原因为囚徒不服寒冷,乃要求改善待遇。然首魁王某竟被看守暴打,剥光衣服推出严寒之屋外冻死。因之愤慨,乃出此举也"。1931年9月11日该监狱中孟坚等17名政治犯曾掀起要求与亲友会面和通信待遇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38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下,曾在道外监狱组织了一次越狱暴动。一天晚上乘在洋裁(即服装)工厂加班时,采取了行动。由于计划不周密,在夺取枪支后,拿错子弹,无法自卫。宪兵警察闻讯赶来,将监狱团团围住,当时只跑出9名难友,其中3名中共党员。这次暴动虽未达到预期目的,却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给狱中难友极大鼓舞。    
    (三)北市场    
    解放前道外北市场既是五行八作、十样杂耍无所不有的群艺荟粹之处,又是藏污纳垢的销金窟。市场内昼夜喧腾,各色人等川流不息,构成一种特殊的生活场景。北市场位于北五道街、北七道街,长春街横贯北市场中央,将市场分为路南、路北两个部分。人们习惯于称南北市场,对外则统一称为北市场。
    评书大鼓  评书、大鼓是北市场诸多杂艺中的主要方面,门类较多,各具特色,是人们普遍欢迎的艺术形式,场场客满,多有"回头客"。
    艺人张文曾是评书能手,擅讲"长袍"(指三国志之类穿袍挂带式的人物);范动亮说西河大鼓,表演功夫唱念俱佳;于德海是说"聊斋"、"鬼狐传"的,"醒木"一拍,侃侃道来,便把"茶客"引入一个奇幻的世界;还有许多艺人,专说"短打",说讲"大五义"、"三侠剑"之类武侠小说。郝云霞、郝云凤姐俩.'从沈阳来此专唱东北大鼓,风行一时,颇有声誉。郝凤霞(女)和胡桂红(女)是唱河南坠子好手,也很有表演才能。专说《济公传》的王雅轩,在评书艺人中独树一帜,很有声望。
    东北沦陷时期,唱东北大鼓的王玉兰、王玉卿姐妹二人,专说"段子"不讲长篇。1937年,以思想嫌疑犯被捕,押送北安,以后下落不明。
    1955年前后流动艺人孙阔英,从齐齐哈尔来北市场说评书。其后又有袁阔成、尹阔良(已故)相继来到北市场,表演评书艺术,他们都有独特的造诣,名盛一时,在东北地区有"南袁北阔"之称。
    相声  相声表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幽默滑稽表演艺术,分单口相声、二人相声等多种形式。当年北市场冯家相声的表演实力最为雄厚,冯瞎子(原名冯振生,因一只眼瞎,外号叫冯瞎子)是主要表演者,其弟冯老六,其妻妹德素珍等人,都是名噪一时的著名相声演员。冯大全是冯瞎子的儿子,也擅长相声表演艺术。与冯大全同时期的还有王长林、常福全以及师世元、高玉琴夫妇也都是道外北市场有名的相声演员。
    街头清唱  长春街南侧,十八拐妓院北门前,有街头清唱小班。清唱小班租得凳子后(有人专门摆凳子出租),就地摆摊清唱。当时有陈素秋、李香滨、庞淑华等女艺人。清唱中的戏剧小段、流行歌曲,也颇得人们的喜爱。解放后,这些清唱艺人多数加入地方戏班子。    
    地方戏(二人转)  北市场的二人转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剧种。最早的演员有张丽文、李湘斌等人,他们的拿手戏是通俗易懂的小曲小调,寓"扬善惩恶"教育于演唱之中。稍后,逐渐来此的二人转演员有王文明、李芳、宋小茹、李占清、曹洪章等。当时,地方戏演员有个特点,就是一律男扮女装,没有女演员。演出的传统剧目有"回杯记"、"包公赔情"、"刘云打母"、"七人贤"、"万花船"、"赶面"、"丝绒记"、"樊梨花"和"月宵醉酒"等。由于剧情适合群众要求,很受人们欢迎。这些传统戏剧,至今仍为二人转经常演出的剧目。"兰桥会"、"西厢记"、"铁官图”、“王二姐思夫"等,则是“二人转”的保留节目。日本投降前后,二人转演员陆续增加,而且出现了女演员,原在街头清唱的女艺人陈素秋、李香滨、庞淑华等,都并A--人转戏班内担当旦角,改变了男扮女装的旧例。这样原来扮演旦角的男演员王文明、李芳、宋小茹等人,便无戏可演,不久转去绥化农村。
    50年代,后起之秀的二人转演员杨殿荣、夏秀珍、王笑梅、王小芬、陈继春、李桂春、刘桂珍、王金山、苏凤林、李占清、王寿臣等加入北市场戏剧班之后,地方戏前景更为可观。其中陈继春、王金山、苏凤林等艺人,编入龙江剧团。
    魔术杂技  魔术杂技遍布北市场,是受游人欢迎的一种技艺。老艺人王东升就在十八拐附近赁屋开设“戏法老铺”。既亲自表演,又传授技艺。“戏法老铺”后改为“魔术研究社",又改为"魔术学院"。王东升对戏法研究有素,颇受人们青睐,后传艺于其外甥黄玉祥。黄玉祥也在北市场作实地表演多年。    
    同龄老艺人"十三刀"(赵世魁)、"快手于"(于世文)和"天津刘"(名不详)等人,也在北市场进行魔术表演。"快手于"表演戏法,手疾眼快,堪称一绝;。"天津刘"戏法是大刀砍活人,"真刀真砍"引人入胜;"十三刀"表演魔术时,自割自己大腿,卖红伤刀口药,解放后参加了省杂技团,成为较有名气的魔术艺术家。
    当时,独树一帜的还有岳素珍(岳瘸子之女)魔术馆,岳素珍身为女艺人,率领一家人在北市场表演,确属少见。由于她技艺高超,表演独特,雄居市场东部,独成一派。
    之后,又有年青的魔术杂技艺人傅兴文、王福贵、姜贵林等,相继出现在北市场。王福贵原为橡胶工人,曾自学戏法.后拜师于傅兴文,学有成就;姜贵林善于模仿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动作,擅使"杂拌"活,解放后他们分别加入市级文艺团体。    
    北市场的魔术表演,向有土洋之分,"土"即原有传统中国戏法,如吞铁球,罗圈变鱼缸、盘子、碗,仙人摘豆等,称“小苗"。"洋"即白外国引进的变乒乓球及电光表演等,称"大苗"。当时多数艺人用土法表演,只有"快手于"为土、洋结合。
    打把式、卖艺、拉洋片  北市场长春街路南有把式场,设在陈八门卦馆对门,专以武打卖艺招揽观众。著名舞剑能手小那子(名不详),摔跤比赛的田成、李相九等人:耍刀出名的马三(名不详)、吕大刀(名不详)等。
    拉洋片是小玩艺,很受老年人、儿童的欢迎。北市场拉洋片的分为两种:一是以张瘸子(张永发)为代表的有锣鼓洋片架子。二是以老阁(名不详)为代表的没有锣鼓洋片架子。带锣鼓的是边敲锣鼓,边唱戏文;不带锣鼓的是专靠编制顺口溜、清唱、清喊,招引顾客。
    皮影戏、木偶剧皮影戏、木偶剧都是50年代成立"曲艺改进会"以后,从外地移来的剧种。皮影戏是由艺人郑祥九、高常(高胖子)等表演,后组成皮影队,属于"曲艺改进会"。木偶剧经过发展扩建之后,组成黑龙江省木偶剧院。   
    问卜卦馆北市场卦馆生意非常兴隆。北市场长春街路南的北门有孟子良(孟铁嘴)卦馆、元真子(储玉田)卦馆、何老道(名不详)卦馆,还有"陈八门"(陈金印)、梁问瑞、赵九洲等人的卦摊。众多卦馆中,以孟子良卦馆最有名气,问卜算卦的人应接不暇。有人说孟子良卦算得准,故以"孟铁嘴"称之。但是究其实质是全靠察言观色,模棱两可,顺杆爬,随机应变,瞎奉承,完全是骗人的。    
    落地赌博  赌博的形式五花八门,掷骰子、摇骰子宝的,抹黑、套白狼的,耍三张、押宝的,样样都有。所谓落地者,有"五地""六地”之分:无论形式如何,其实质都是以害人骗钱为目的,成为北市场一大公害。
    妓院  青楼妓院分布整个北市场。路北市场有"艳春里"、"福安里"和"靖香里",路南市场有"一春里"、"温香里"、"十八拐"和"大观园"等妓院,共有妓女1 000余人。另外还有许多土娼。每当华灯初上,游人不绝,表面上是游客挥金如土,纸醉金迷的安乐窝,而其实质则是广大妓女倍受摧残、偷生卖笑的人间地狱;
    串巷子  北市场的评书、大鼓、相声、魔术等各种艺人,为增加收入,维持生活。为有财有势人家婚、丧、嫁、娶或寿诞喜庆日,去出堂会,或者晚间到妓院去串巷子,靠献舞卖唱和手活,换取金钱维持一家人的温饱。与广大妓女相对照,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北市场"杂八地"    北市场属"杂八地",五行八作,无所不有。除了艺人说唱,拉洋片和各种饭馆、肉铺、诊所外,诸如点痣、相面、占卜、卖假药、摆棋式的不一而足,其骗钱伎俩,也是层出不穷。
    点痣人故弄玄虚地向围观人群指着挂面扬言:"某部位之痣,主克父母;某部位之痣,主遭重丧;某部位为伤财之痣和主遭克子等等",说的活龙活现,围观的人如点痣即被索要四、五角钱不等。如不想点痣,点痣人可能突然用假药涂观者痣上,于是双方发生口角,点痣人声称“药已涂上,无法取回,且药本昂贵,现在可不要手术费,可是药本必须给我”。终于将钱骗到手。
    相面人则更擅长骗术。遇有围观者,不是说"气色不佳",就是"大运不旺"或"凶事将现",又说"奇祸临头"应当相相面,自有解脱之法。中其骗术者,为求"指点"、"解脱"甘愿拿出一、二元。    
    占卜算卦更是骗人有术。自夸善断人的吉凶祸福,专批八字流年。在批断时察言观色,或用巧语"四面堵",如说:"父在母先亡,夫妻克当死"。乍听起来似乎有理。但细加思索,则都是模棱两可的话,可随意解释。
    卖假药的也是骗人之徒。什么"祖传秘方"、"药到病除",什么"专卖定州眼药","刀口药立即止血"等等,全是骗人假话,不仅骗取钱财,而且误病害人。
    摆棋式的,也同样玩弄骗人花招,骗取钱财。
    (四)老江鱼市    
    老江鱼市始建于1929年,位于道外长春街148号大院,有32家鱼商。其中有同聚兴、福顺兴、德记、鸿发隆和郭家鱼床子等较大的批发鱼商。此外还有26家零售鱼床子。货源是从满洲里、齐齐哈尔等地用火车进货,也有本埠松花江的鲜鱼活虾,一年四季生意兴隆。    
    老江鱼市在民国年间隶属地方商务会,每年缴纳一次税金。1936年前后,日伪统治者在哈尔滨市成立生活必需品株式会社(地址在大新五道街,今正阳楼肉制品厂)。该会社成立后,专门负责鱼业批发,老江鱼市则变成零售市场,生意仍然兴旺,颇受群众欢迎。    
    建国后,1952年哈尔滨市成立水产公司,道外水产分支机构代替了老江鱼市。从此,道外原来远近闻名的老江鱼市自行解体,随之消失。
    (五)傅家甸(店)形成的三种说法    
    清朝统一中国以后,重视东北边防,加强了北疆戍边,随着"京旗移垦"封禁政策的放松,冀鲁移民大批迁入此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傅家甸(店)就是在这种发展形式下出现的,这就是道外区的起源。
    有关傅家甸(店)的形成,据资料记载有三种说法:
    其一:约在清乾隆初年,有山西太原人傅振基随阿勒楚喀(今阿城市)副都统当差。乾隆十一年(1746年),该人请准来副都统辖地--马场甸子(道外地区)落户为民,开荒捕鱼:随后,又有杨、韩、刘、辛4家佃户来此地定居,这就是五家子的来源。后来,由于戍边需要,清朝封禁政策放开,各处移民陆续来到此地,道光年间此地已有20余户人家。同时又在附近出现了岗家店(现八区粮库附近)、四家子(现道外十六道街一带)等村落。傅家为了适应过往行人"打间"(旅途中歇脚时吃"间食")投宿以及周围居民生活的需要,开办了旅店及食摊。由于傅家是首先来此地落户者,很有影响,于是人们就习惯地以“傅家店"代替了这里的地名,此称呼相沿下来。到了同治年间,傅家店虽早已倒闭,但傅家店做为此地的名称却流传下来。
    其二:有山东人傅连山、傅海山兄弟二人,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7月,经北京、内蒙辗转前来此地,于现在道外南十道街一带建房落户,开设"小店",兼种地捕鱼。因傅连山读过书懂医术,又兼行医卖药。后来,外乡人逐渐来此,村落较前扩大,人们便以."傅家店"为村名,相沿传称。随后,又出现了"四家子"岗家店等村落。至光绪末年,传称已久的傅家店成立了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将“傅家店”改为“傅家甸”。
    其三:山东德平县人傅宝山、傅宝善兄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辽宁省朝阳县来到呼兰县东荒李家洼子(现呼兰县杨林乡)落户为农。因傅宝善读过书,懂些医术,时逢马场甸子(今道外地区)一带流行瘟疫,傅便来此行医治病。由于疗效较好,颇受群众欢迎,于是傅宝善便留下来在现道外南头道街一带,盖房落户,开药铺,除行医卖药,也给牲畜治病。不久傅宝山又来此开客店,兼卖饮食杂货和修车补套,为牲口挂铁掌,取名叫"傅家店"。
    傅家兄弟很会经营,生意日渐兴旺,后来到此聚居的人越来越多,这里也就愈加发展,于是"傅家店”便成了这里的名称。到了光绪末年,清政府为加强治理,便以“傅家店”为中心,合并“四家子”,成立了滨江厅。滨江厅江防同知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字义狭窄,遂改“店"为"甸"从此,"傅家甸"便成为这里的正式行政区划名称。
    就上述傅家店的三种说法,从历史的发展和所处地理位置与江道的变迁推断,第一种说法是开创,后两者说法是一个事情的两种说法的延续。
 
     
  附件: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