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市各报刊主要发表供人消遣娱乐的通俗小说。影响较大的有王岫
石的长篇小说《升官图》,发表在《灿星》文艺周刊上,描写中国军阀割据年代,一些江湖
术士为求得升官发财而施展骗术,终不得逞的故事。较为流行的还有:赵逸民的实事小说
《坏心的报酬》、言情小说《家庭恨》、奇案小说《煮尸》、滑稽小说《选举梦》、武侠小
说《沧州女》,皋鹤的言情小说《罗姑怨》、社会小说《官奴与色奴》,武夫的探险小说
《岗岛》、章回小说《鸳鸯谱》,极癖的武侠小说《峨嵋奇侠》、《大侠复仇记》、《江湖
花影》、《孝员孤女记》,锄奸的社会小说《佛门罪人》、武侠小说《白牡丹大破白家村》、
言情小说《巧配良缘》,新甫的言情小说《夜梦乡女》、实事小说《自由的青年》,紫阳的
言情小说《巧姻缘》,萍影的言情小说《铁血情花》,谜的实事小说《阎王乐》。
东北沦陷后,1932年初,中共满洲省委迁至哈尔滨,哈尔滨成为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
心。为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参加抗日斗争,中共哈尔滨市委领导一批地下党员,团结和组
织进步青年,利用敌伪报刊,从事抗日爱国文学创作活动。但这一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不多,
较有影响的作家主要有萧军、萧红、关沫南等。萧军1933年在哈尔滨时,听到抗日游击队的
英雄事迹,受到了鼓舞和激励,开始以此题材创作反映东北人民革命军进行抗日斗争的故事。
小说《八月的乡村》1935年8月于上海出版,受到文学界的赞扬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在国内
外影响很大,成为文学界抵抗日本侵略的一面旗帜。
萧红离开哈尔滨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以她这一时期在哈尔滨的生活体验
写成的。茅盾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40年代初,关沫南的长篇小说《沙地之秋》和《落雾时节》在《大北新报》和《滨江日
报》连载,未载完,作家便被日本统治者逮捕。《沙地之秋》是作者和他的战友们生活的写
实,反映东北沦陷区的青年不堪沉沦,积极从事文化活动,反对日本侵略者,最后投向革命,
真切动人。
《落雾时节》,描写东北一个满族封建大家庭,在日伪统治下走向没落以至分化瓦解,
家庭中部分进步青年最后踏上革命之路。
解放战争时期,许多文艺工作者从延安解放区来到哈尔滨,深入发动群众,积极支援解
放战争。这一时期,为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文学创作多为小型的演唱作品。长篇小说
主要有周立波创作的《暴风骤雨》。
周立波,早年参加左翼文学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1946年到尚志县参加土地改
革。
《暴风骤雨》分上下两部。上部描写土地改革前期,共产党员萧祥率领工作队进驻元茂
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以韩老六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极力破坏,工作队和以赵玉林为代表的
贫苦农民粉碎了地主的破坏活动,取得了土地改革的胜利。赵玉林在同土匪战斗中牺牲。下
部描写土地改革后期,工作队撤走后,元茂屯农民协会领导权被坏人篡夺。萧队长奉命带领
工作队重返元茂屯,清除了农会中的坏人,深入开展“砍挖”运动,彻底摧毁封建残余势力,
巩固了土地改革取得的胜利。小说成功地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农村发生的暴风骤雨
般的阶级斗争的广阔图景,是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
翻封建统治、消灭剥削制度、政治上获得彻底翻身的史诗般的作品。小说获苏联颁发的斯大
林文学奖。
1946年,老作家袁犀发表了长篇自传体小说《狱中记》,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
再现沦陷时期的东北和华北,敌人用“灌凉水”、“夹铅笔”、“过电”等酷刑残害无辜人
民的情景,使读者激恨。
新中国成立初期,长篇小说影响较大的有林予的修改版本《雁飞塞北》,描写1958年春,
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战斗在北大荒,无论指挥员,还是普通战士,一个共同特点就
是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以深刻的内容充实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命献身于伟大的事
业。这批携家带小的转业兵,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在北大荒,不论生活多么艰苦,环境多么
恶劣,却胸怀开阔,无所畏惧,过着“有晨之日不火食”的日子,向荒凉开战,真实地将50
年代开拓者的生活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
“文化大革命”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出现了“伤痕”、“反思变革”的文学潮流,新
人不断涌现,在文坛上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创作日益增多。主要的作家和作品有:
林予、谢树的《有情人难成眷属》,以北方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四对“有情人”难成
眷属的悲剧,表现了极左思潮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民思想感情的禁锢、摧残,反映改革的必
要性与必然性,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小说塑造了中共市委书记、
乡镇企业女经理和不同时代的农民形象,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李汉平(女)的主要作品有《梦·泪·梦》、《记忆门》和《母亲江》。《梦·泪·梦》
中的主人公季百凌是个有抱负的姑娘,立志于文学事业,努力写作,却屡遭失败,最终获得
成功。由于把精力全部用于事业,爱情上却尝尽苦果。小说反映了主人公的人生历程。《记
忆门》,描写一个女人丰富而隐秘的感情世界,内心充满痛苦地挣扎、搏斗,而在人生道路
上感情却不断升华,事业不断进步。在小说中,作者感情的自然抒发、心理的深入剖析和艺
术的优美空灵,都有新的探索和追求。
孟庆华(女)的《远离北京的地方》,描写北方某城市一家杂志社几位记者的命运。小
说主人公是位30多岁的女记者,因与两名同事联名给上级提意见而遭致厄运。
王洪彬的《哈尔滨保卫战》,艺术地再现了1932年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哈
尔滨的壮举。
刘子成的长篇小说主要有《追捕贼王》、《座山雕世家》。
孙幼忱的主要长篇小说有《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山连着山》,科学童话集《会飞
的坦克》、《猴子请客》、《神秘的蚂蚁国》,儿童文学选集《聪明的木娃》等10余部,其
中5部获全国、省、市文艺大奖。有30余篇作品获海内外各种文学奖,上百篇(次)被选入
各种文学选本。1990年,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建国以来成就突出的科普作家”称号。
长篇自传小说《通向奇异世界的小路》、《山连着山》,是描写主人公自幼患小儿麻痹
症,双腿不能行动,但拼搏是他生命的足迹,从不怨天尤人。他驾着双拐,在冰天雪地里去
学校和少年宫当义务辅导员;为了给孩子们写作,他放弃固定工作去自学;他有一个用三根
拐杖支撑的家(妻子也是残废人),为到处寻觅“饭碗”,成了主要劳动力;他不顾身后凝
聚着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半夜钻到壁橱里坚持写作,在他的生命途程中,每前进一步都得拼
搏。小说塑造了一个坚强的残疾人的形象。
赵世菊(女)的《少女漂泊记》,描写“文化大革命”时,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女的漂泊
生活。她的足迹踏遍半个中国,有过爱情,却又失去了,留给她的却是使她陷入困境的孩子。
为了生活,她弹棉花,滚油桶,挖土方,砸石头,顽强地同命运、同逆境进行搏斗。命运的
重担不曾压倒,精神的力量强劲地撑起脊梁。无论什么时候,她都不放弃自己的为人准则。
遭遇令人同情,奋斗更令人赞叹。
修来荣的《狼巢匪影》,描写哈尔滨解放初期一场惊心动魄的反特斗争。《刑警的隐秘》,
描写为捍卫社会安定团结而献身的公安干警。小说中的刑警队副队长和他的助手们,不能象
普通人那样生活,也不能在节假日陪着妻儿去逛公园、看电影,在追捕缉拿残暴的凶犯时,
还要躲过死神去获取胜利。小说还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斗争,揭示现实社会落后的传
统观念和极左思潮,显示了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于斐中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绝境传奇》,描写在清朝末年,义和团一位青年领袖,未婚
妻(“红灯照”女首领)被洋人暗枪所害。义和团起义失败后,他隐姓埋名,潜伏在洋人企
图盗劫中国文物的路上,经过复杂的斗争,终于把洋人骗进大江的一处绝境,报了仇,又踏
上新的征途,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意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