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05.3(总第28期)  
  类别:哈尔滨史话  
哈尔滨的教育(四)
李宏栋
(作者单位:市教委志办)
     
    清末民初,随着中等与高教事业的发展,哈尔滨的农民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市民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也相继出现。
    1907年,哈尔滨建立了第一所农业学堂;相隔4年(1911年)又办第二所农业学堂;第二所农业学堂有学生50名,教员9人,学制1年,教材自定。
    1908年,哈尔滨"朝鲜居留民会"首建东兴小学,出现了民族教育事业。1916年在顾乡屯成立了东明小学(后改称东光小学),4年后的1928年又办起英实小学(道里买卖街)。
    1913年,由清真寺阿訇强英和乡老李景堂在清真寺内办起了"光裕初级回民小学校"。教学内容除讲教义教规、念诵"古兰经"外,还有语文、算术、阿文课。该校于1917年扩大到4个班级,成为高初小兼备的小学,学生由办学初的17名发展到140多名。哈尔滨市的民族教育就是这样出现发展起来的。
    1910年(宣统二年),当时傅家甸劝学所办了4所民半日学堂,又称简易识字学堂,在哈尔滨出现了市民教育。民国成立后,市民教育有所发展,1917年增设了两所简易学堂和6所简易识字学堂,1928年又出现了平民夜校。平民夜校大部设在小学校,多由中小学教员义务上课,每天晚上学习两小时。平民夜校当时经常是我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向群众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少学员在夜校里受到了政治启蒙教育,提高了思想觉悟,毕业后奔赴关内,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走上了革命道路。1930年,哈尔滨有平民教育学校25所,学员约1000名。
    1912年,在哈尔滨创办了为吉林、龙江两省培养商业人才的"吉林省甲种商业学校",这是在哈尔滨出现最早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该校的前身是于1905年办的"华俄学塾",后改名为"吉江译学堂",为吉、黑两省培养通晓俄文的翻译。1912年划归了吉林省管理,改名为"吉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这所职业学校在办学20年当中,培养的人才深受社会欢迎,办学成绩显著。甲种商业学校校长是当时善于理学的范俊夫先生。学校办学重视"学用结合",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采取实用主义",而且办学严谨,对学员要求严格。该校教员余裴山当年编译英国的"经济学",出版后受到了学界的好评,各商校都在教学中采用。余先生当时编的《中等商业算术》,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印发给各地商校作教科书。商校收15岁以上18岁以下的高小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者入学,读4年毕业后派送到各银行、公司商务机关。学校设立"银行"、"杂货"两科,还办了"营业室",使学生从中接触实际,提高能力。1918年,商校倡议搞了一个"欧战协济会",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一视同仁的救济欧战后各国的残废人,宣扬人类博爱。经学生王守先、于镜涛提议开展募捐活动,要求教员每人捐出月薪20%,学生酌力捐款,并到中国大街、外国大街、秦家岗、傅家甸及各区募捐。商校校长捐大洋60元,教职员捐大洋50元,学生共捐俄洋245元;学生在校外还募捐俄洋2418.28元,日币21元5角,现大洋1元,小洋1.72元,铜元11枚,一并寄给了"欧战协济会"。
    1920年,在道外北六道街基督教会办起了哈尔滨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幼稚园--"崇俭幼儿园",是由一位名叫贾晓山的教会人员创办的。园里工作人员多为教会人员的家属。入园的20多名幼儿,每天上课6节,还做祷告。1923年,在特区三中办了附属幼稚园,幼儿51名,教员3人。1927年,教会教师李玉林(盲人)在道外办了私立基督教会幼稚园;1928年,特区第十六小学附设了幼稚园,有幼儿75名,教员3人。1931年,在特区第八小学又办1所附设幼稚园,幼儿46名,教员2人。总计起来,从1920到1931年,在哈尔滨共办起5所幼稚园,有入园幼儿约230名。
    民国初期,在哈尔滨出现了师范教育。据1931年《东北年鉴》记载,当年在特区二中设立文科师范专业3个班;在特区女一中设师范科1个班;还成立了特区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最早出现的特殊教育,是1927年在道外办的"聋哑人学校";1935年一位名叫林振东的先生,也在道外二道街创办一所聋哑私塾,以上两所学校都中途停办。1939年,世界白十字会哈尔滨分会,作为一项福利事业,在道外二十道街又开办了一所聋哑学校,这所学校在哈尔滨解放后的1949年8月,由市教育局接管成为公立学校,定校名为"哈尔滨市聋哑学校",特请了邹树春同志任校长。在以后多年办学中,该校在口语教育、发音、答话、会话、语言技能、美术、手工、按摩、针织、服装等专业都作出了突出成绩,为国内外所重视。该校撰写的《造型语言在聋哑教学中的作用》一文,被日本《聋教育科学》杂志选登。
    民国期间,在哈尔滨相继出现的各类学校,反映了当时哈尔滨的教育事业已艰难的呈现出了整体发展的趋势。虽然这些学校还很简陋,很不完备,但从各类教育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形势来看,还是很喜人的。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