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07.4(总第40期)  
  类别:地方人物  
怀念刘小楼
江南尘 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小楼,一位评剧大师,2007年4月10日离我们远去,我不愿相信,却又不能不信。小楼的音容笑貌,总在眼前晃动,实在难忘。
    3月21日,听说小楼住院,22日上午,便匆匆赶去南岗省医院探视,却未找到,遂改去市第一医院,仍然不见踪影,回家再次查找电话询问,原来住在香坊省医院。下午,才见到小楼,陪护者是他女儿刘群,她详细诉说小楼病情,心衰与肾衰发作时,曾经昏迷过。小楼静卧病榻,几束花蓝相伴,神情平静,神志清醒。他不让我坐很长时间,一再催促我走,我握他手说:好好休养,不要说话。他把假牙取下,眯上眼睛,神色安详。对他那样睿智豁达的人,我能说的也只有不要着急,出院后再聚会。我太乐观,在日记里还说:"相信他的顽强生命力,会尽快好起来。"那时,我绝对没有想到死神正在步步紧逼,终于不治。
    4月14日清晨,聚集东华苑灵堂内外的人们,为小楼逝世感到悲痛。小楼女儿刘群看见我时,失声痛哭,我只能劝慰。我理解小楼夫人以及一家人的巨大创痛,此刻,和他们一样悲伤的人,还有很多,前来为小楼送行的人,有外地赶来的艺术家,本地的官员,艺术家,学生,朋友,还有热爱他的观众。数不尽的花圈,挽联,还有泪水和追思。最理解小楼的高占祥,从北京发来唁电。这么多人,为小楼送行,真诚地怀念他,这就是对享年85岁老人的最好纪念。
    此刻,我想起当年欣赏刘小楼艺术情景。我随学校北迁哈尔滨,校址在动力区,去道外看京剧、评剧演出,是我一大嗜好。那时要步行半个小时的泥土路,再从发电厂乘坐有轨电车,才能到剧院门前买票看戏。曲终人散时,已经是深夜。赶回学校时,大门紧锁,我只能翻身跳墙,悄悄走进集体宿舍。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而当时却是乐此不疲,我确实是经常光顾京评剧院的积极分子。也是那时,看过小楼演出的评剧《白蛇传》、《柳毅传书》、《张羽煮海》、《人面桃花》,他和喜彩苓合作,珠联璧合,那一幕幕,一场场,如诗如画,似幻似真,确有勾魂夺魄之力。他的嗓音清脆、音域宽阔,韵味浓郁,婉转抒情,加上他扮像俊美,儒雅俊俏,风流倜傥,确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功。那时,小楼的表演艺术,如日中天,堪称成熟时期,黄金时代,鼎盛时期。他与喜彩苓合演的《白蛇传》是享誉国内外的艺术珍品。
    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许仙、崔护、柳毅等众多评剧小生艺术形象,已成为书卷气小生的典型,领一代评剧文生风骚,实在难得。小楼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至今难以忘怀。
    此刻,我想起和小楼相识情景。历经10年文革磨难后,小楼回到评剧院。我也在落实政策后,调到市委宣传部工作,分工联系文艺界。于是,家访,慰问,自然要到小楼家去;开会,座谈,少不了小楼参加;到剧团去,要向小楼先生请教,常常听到小楼精辟的艺术见解,他对艺术事业的追求,他对戏剧事业发展的思考,让我受益颇多。对他的为人,他的性格,他的风骨,也留下极好印象。他是我钦佩的艺术家,尊敬的长者。可惜这段时间短促。不久,他退休了,我也调到省里工作,相见机会很少,相见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得有充分的叙旧时间,便又带着遗憾握手相别,常常有相见恨晚,相处恨短的慨叹。
    和小楼接触较多,还是我们退休之后。在不同场合里见面,内容大多和文化相关。会下交谈,无话不说。会上讨论,他是那样虔诚与坦诚。每次发言,虽然他常作谦虚语,却经得品味,绝非应景虚词。会后免不了对酌,我知道他善饮,所以常常坐在一起,体验"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滋味,而且相约下次再聚。记得《养生三记》座谈会上,他和乃文都是望九高龄,身体又同样健朗,发言也多警语,赢得阵阵掌声。中饭时,又坐在一起饮酒,你还说,家有好酒,让我春节去喝。我还想起和燕铭大姐一起参加黑龙江画报的集会,在我家几位老艺术家难忘的相聚,那些难忘的相聚,多么值得怀恋。如今,这一切,已经化为永恒,留在记忆里。
    小楼从1950年来到哈尔滨,越过半个多世纪,在哈尔滨舞台上活跃半个多世纪,他那艺术追求,艺术风格,那光芒四射的舞台形象,是那样清晰,宛若昨天,有谁会忘记?在漫长岁月里,小楼不仅把闪光的艺术形象,留在舞台上,留在观众的心底,他也把评剧小生表演艺术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颠峰。他不仅自己创造辉煌,也长于精心传艺,指导青年,即使退休之后,也热心课徒传艺,把所有艺术经验无私地传播给评剧界。他对哈尔滨评剧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对评剧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全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说小楼是"艺海常青树,评坛热心人",绝非过誉。每次到哈尔滨来,他都要说到小楼,也看望过小楼。他是评剧发展史上一座里程碑。
    在我们多次聚会里,常常听到他对往事回忆片断,对他多所了解。他走过一条不平凡的艺术道路。这位1922年出生于评剧世家,父亲刘宝山是西路评剧创始人之一。小楼7岁在天津随父学戏,9岁登台,17岁成为应工小生,先后与评剧一代翘楚人物,如桂宝芬、刘翠霞、李金顺、爱莲君、芙蓉花、小白玉霜、六岁红、鲜灵霞、鸿巧兰、李兰舫等,在一起合作演出。
    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第二故乡的热恋。爱,是需要理由的。小楼说:我是天津人,在北京长大。虽然不是黑龙江土生土长,但我对哈尔滨的感情比任何地方都深厚。文化部和中国评剧院的曾经多次要调小楼去北京,而且条件十分优厚,他就是坚决不离开哈尔滨。他感触最深的是哈尔滨人对他的厚爱。他说过,旧社会他也红过,也有人捧他,那不过是把他当作"戏子"看,地位仍然卑微。现在是文艺工作者,演出后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还代表祖国出国访问演出,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还被推选为人民代表,人大常委,参政议政。因此,他常常生发今昔之叹。也由此产生一种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把演戏看作是对第二故乡的最好回报。他说,艺术的价值在于参与社会、净化社会。脱离高台教化,艺术就没有生命力。同时,观众是会喜新厌旧的,舞台上总是"起不完的解、探不完的母、挑不完的滑车",观众就会腻烦。他认为,要想戏曲振兴,重要的是出新人,出新戏,有新的流派和新的代表作。所以他总想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儿事,绝对不能白活一生。直到逝世前,他还积极参加由黑龙江省著名艺术家组成的"十老"宣传和谐社会演出队,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小楼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他自己总结的八个"不",即:不贪财、不恋位、不忌贤、不妒能、不抢功、不避过、不畏强、不欺弱。综观他的一生,确实这样做的,这也是他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与艺术实践中积累的宝贵人生经验。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原因,小楼长期要求入党而未批准,他却痴情不改。云燕铭大姐入党后,小楼再次提出申请,终于在1991年实现宿愿,可见他对理想的执著。小楼作品多次获奖,还有劳动模范的荣誉。我以为,最重要的是2006年获黑龙江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这是对艺术家的最高奖赏。他的一生无愧于这个称号。
    小楼驾鹤西去,却留下一本由商承霖执笔写就的《痛快人生--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传记》。小楼近80年人生,艺术,事业,理想,都收进这20万字的文稿里。记叙小楼先生的生平及其艺术,绝非易事。承霖熟悉戏曲,为人热诚坦荡,文字功力深厚,与小楼先生合作,可谓黄金搭挡。书稿结构严谨,取舍有当,疏密相宜,有史实,有评说,行文活泼,自然流畅,在我读过的戏曲传记书籍中,是一部难得佳品。我应小楼之约,为书稿写一篇序文。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小楼把他艺术实践的感悟,浓缩为"痛快"二字:人生是一条由痛到快的鲜明轨迹。何谓痛快?就是痛苦和快乐。无痛则无快,痛是前因,快是后果。若想艺术上成名成家,首先不要怕痛,要勤奋刻苦地去学、去练。痛得越多,学到的就越多,快乐获得的就越大。只有经过痛苦的磨练,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应该说,每个人的成功之路,都有由痛到快的轨迹!
    还记得几位关心他朋友张罗为他写传记的情景。洪彬、承霖和我,在小楼家里交谈对传记写作的想法,各自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嫂夫人端茶送水,还做一桌丰盛的佳肴,四人对坐,把酒碰杯,祝愿传记早日问世。有谁想到,传主和传记作者先后离开,想到此,不禁唏嘘。
    人们不会忘记小楼,他会与历史同在。作为哈尔滨的艺术瑰宝,小楼的研究应该继续,应该深化。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