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热
建国前,南岗区房屋供热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煤炉和小火墙为主,少数机关、学校、企业、商店利用小锅炉供热。建国后,随着城区的开发建设,南岗区供热主要有分散锅炉供热、区域集中锅炉供热、热电联产供热和集中热网供热4种形式。
分散锅炉供热南岗区分散锅炉供热兴起于30年代,50年代有很大发展,70年代以后得到广泛普及。1990年供热面积1 000万平方米,占全区供热面积的63.3%,是南岗区供热的主要形式。
区域集中锅炉供热 197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始实行以大型锅炉为主区域集中联片供热。1985年以后,新开发的木兰、芦家、新发、哈西、清明、牛房屯、华山、嵩山、先锋路小区都先后安装10吨/小时的大型锅炉,实行区域集中联片供热。1990年,供热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占全区供热面积的6.3%。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 1985年,哈尔滨制药总厂自建热电站,总装机容量6 000千瓦,年供热26万百万大卡,向厂区与周围地区供热,形成热电联片集中供热系统。1990年,供热面积为50万平方米,占全区供热面积的3.2%。
集中热网供热 1983年,哈尔滨市公用局、城建局、环保局、财政局、市建设银行和南岗区政府的主管负责人组成哈尔滨市供热工程建设指挥部,下设供热规划办公室,筹建南岗区热网工程。同年,国家投资3 160万元,地方和受益单位集资4 150万元,由哈尔滨市热力公司负责建设热网工程。
1984年,1月,一区段开工铺设,同年11月竣工,起点文景街,经文端街、民生路至香坊公滨路,铺设口径108-720毫米供蒸气管线10 812米。1985年5月,二、三区段开工,同年12月竣工,二区段为供热水管网,起点文景街1号中心
热力站,途经文明街、文平街、中山路到风华机器厂宿舍39号热力站,共铺设口径377-820毫米供热水管线7 160.23米。沿中山路南起省政府,北至北方大厦门前为地沟铺设。三区段为供蒸气和热水管网,气网起点文平街,经中山路、人和街至哈尔滨酒精厂和哈尔滨生物制品厂。水网起点文平路,经中山路、巴陵街到黑山街,共铺设口径133-529毫米管网8 977.1米。1986年4月,四、五区段开工,同年6月竣工,均为供热水管网。四区段起点为交通街头(北方大厦门前),途经交通街、花园街、龙江街至鞍山街14号热力站,共铺设口径219-508毫米热水管网5 875米。五区段起点北方大厦门前,经花园街到耀景街,共铺设口径133-528毫米热水管网7 620米。在热网范围内设有27个热力站对供热介质在入户前进行调控,每个热力点向5-10万平方米房屋供暖。
1988年10月运行投产,共安装3台220吨/小时的燃煤粉电站锅炉,除发电7.5万千瓦外,可供热279.5万百万大卡/小时,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供热蒸气能力500吨/小时。
1989年新增供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形成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供蒸气能力100吨/小时。1990年,南岗区热网工程全面竣工,供热半径4.5公里,供热干线管网总长度20.4公里,支线总长23.3公里,供热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占全区供热面积19%。
二、供气
区内主要供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煤气管道供气,一种是液化石油气服务站供气。
煤气 1941年,哈尔滨市瓦斯厂建成,同时开始铺设煤气管道。1943年投产后,南岗区煤气管道长9.6公里,管网敷设1.9平方公里,仅占城区面积的4.1%,主要集中在花园街至一曼街、阿什河街至大成街一带。
1981年,省政府投资387万元,在马端街筹建一座储气容量为3万立方米的大型储气罐,1982年建成使用。为扩大南岗区煤气供应范围,1985年,铺设马端街、军工街、华山小区煤气管道。1988年,在大成街、辽阳街、邮政街成立3个煤气调压站。同年,完成先锋路低压管网煤气安装工程,并在军工、兽研所、先锋路一带设立5个供应点。1990年,全区有煤气管道14.6公里。
液化石油气 1966年,在花园街建成全市第一座液化石油气服务站,1968年,在船舶工程学院院内建成全市第二座液化石油气服务站,对外服务。1970年,又建成中山路液化石油气服务站。主要供气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哈各企事业单位集体用户,由单位负责利用周转液化石油气钢瓶,到液化石油气厂充气后供应本单位职工用户用气。另一种是分散的液化石油气用户,由哈尔滨市液化石油气厂负责供应,供应办法是,将充气后的液化石油气钢瓶,用专车送到液化石油气服务站,由各用户凭证换取。至1976年,全区共有液化石油气用户7 200户,液化石油气钢瓶1.2万个,其中周转钢瓶0.4万个。
1978年,在大成街63号,建成大成街液化石油气服务站,对用户服务。至1990年,全区共有液化石油气用户3.8万户,液化石油气钢瓶5万个,其中周转钢瓶0.8万个。南岗区1990年热网供热情况表(附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