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伪对哈尔滨经济的统治
及其垄断
哈尔滨,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即已成为远东国际贸易城市,东北的重要产业经济中心。"九·一八"事立之后,日本武装侵占哈尔滨,使哈尔滨的城市经济经历了全面殖民地直至崩溃的痛苦过程。
从1932年至1936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在哈尔滨经济界加速实行统治政策及垄断的过程。日本为把哈尔滨变成它侵略苏联的战略前哨基地,变成它销售商品、输出资本、掠夺资源的中心场所,利用炮制的伪满傀儡政权,把奉系军阀官僚资本在哈尔滨保留的金融业、工矿业、交通航运业、通信业、林业、商业及其它附属事业占为己有。滨江海关也被强行接收,改称为哈尔滨税关。日伪对哈尔滨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劫夺,大大增强了它们的经济实力,并为其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和垄断哈尔滨经济命脉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1933年3月1日,日伪公布了所谓《满州国经济建设纲要》,向中外宣布了伪满洲国的经济方面的根本方针,开始实行"经济统治"政策。从根本上讲,这种政策是服从日本利益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4年6月,日伪又发表了《对一般企业的声明》,呼唤口本实业界来满洲进行投资。在关东军的支持下,以满铁为核心,三井、三菱、住友、大仓,浅野、东加等日本垄断大财团及其各色中小企业纷纷侵入哈尔滨,进行各种投资掠夺活动。如北满制粉株式会社、日满制粉株式会社,大满洲忽必烈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哈尔滨分社、哈尔滨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等。日本在哈尔滨的经济势力飞快地增加着。据统计,1931年前日本在哈尔滨的重要工商企业为247家,而到了1936年时则猛增到1668家(资料来源:日文版《哈尔滨》)。各种直接资本输出累计达3亿日元以上。日本资本肆无忌惮的侵略活动更加牢固确立了日伪政权在哈尔滨经济界的霸主地位。
日伪对哈尔滨的疯狂经济侵略,不但摧毁了哈尔滨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经济,而且使哈尔滨的其他外国经济以及民族经济遭到沉重的致命的打击。
1932年,苏联远东贸易局歇业;1933年,苏联远东产业公司裁撤;1934年,苏联在中国的经济神经中枢远东银行闭索;1935年3月,苏联竞以17000万日元的代价,将中东铁路及其附属财产移交给日伪政府。到1935年底,苏联解散或关闭了它在哈尔滨的几乎全部的企业、公司和商务机构。至此,苏联失掉了与日本的缓冲地带,完全退出哈尔滨经济舞台。
自俄在哈尔滨的经济势力处境十分险恶。1931年以前,白俄在哈尔滨的商号1300多家,而到1936年,仅剩下79家(资料来源:《北铁接收哈尔滨各国商工业之动向》)。
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在哈尔滨的工商企业之状况也非常不妙。不到几年光景,就有54家外国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
由于日伪的压迫,1933年,哈尔滨民族资本流向上海、天津等城市的资金,高达1600万现大洋元。从1932年至1936年,哈尔滨民族资本破产或倒闭的商号有5400多家,直接损失资本额在1000万现大洋元以(资料来源:日文版《满铁调查日报》)。
从1937年起,日伪开始执行《产业五年汁划》,将哈尔滨纳入它的战时经济体制的轨道上,侧重发展飞机、汽车、酒精、燃料、纺织等工业部门,加深了对哈尔滨的经济控制和掠夺,导致民族资本工商业的更为严重的衰落。在日伪的残酷统治下,哈尔滨城市经济完全成为日本的附庸。哈尔的对外贸易更是充满殖民地城市色彩。
二、哈尔滨对外贸易的特点及趋势
从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到1945年灭亡,在大约14年期间的哈尔滨对外贸易,概括起来其特点如下。
第一,哈尔滨贸易在1931年以前连续出超,1935年中东铁路由苏联卖给伪满洲国后;一变而为入超。第二,日本不仅仅将哈尔滨作为Fj本统治满洲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而且把它作为对苏作战的重要军事前哨基地。这样,哈尔滨对外贸易虽完全在日本控制下相对有所增长,但随着日本的对外环境的恶化,迫使哈尔滨对外贸易日益缩小,与苏联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也都缩小,直至中断为止。第三,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军部把哈尔滨对外贸易确数作为军事机密禁止公布,从而1943年至1945年的正式哈尔滨贸易统计极不完整。在此期间军需物资筹措方面优先于贸易,因而贸易难以成为对外物资交流的主体。加上满洲贸易航线受同盟国军队的干扰,哈尔滨的正常的对外物资交流极端的被压缩了。
1932年,哈尔滨对外贸易额为4600多万元,而到了1936年时,则锐减到420多万元,剧减了10倍以上。从1937年开始,哈尔滨对外贸易额显著回升,由1937年的2200多万元,增长至1940年的5500多万元。1941年,贸易额继续增长为6900万元,而1942年略有下降,为5800多万元。但是,尽管如此,哈尔滨的对外贸易也没能够恢复到它的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1332-1942年哈尔滨对外贸易额表(单位:万伪满洲国币元):
年份 贸易额 增长百分比
1932 4618
1933 2057 -55
1934 1332 -35
1935 741 -44
1936 424 -43
1937 2231 426
1938 2287 3
1939 3310 31
1940 5520 67
1941 6916 25
1942 5844 -16
(资料来源:《1932-1942年满洲国外国贸易详细统计》)。
三、哈尔滨对外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
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哈尔滨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垄断的加强,是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剧烈尘化。1932年以后,哈尔滨对外出口贸易一落千丈,不可收拾。从1936年至1942年期间,哈尔滨对外出口贸易更是一直在20万元上下徘徊,止步不前。因此,哈尔滨几乎变成了单纯进口城市。巨大的贸易逆差是它的明显特征。
在1932年至1934年期间,由于苏联在哈尔滨的经济势力的存在,哈尔滨对外出口额尽管逐年在下降,但仍保持在500万元以上的水平。1932年,哈尔滨对外出口商品额在2100万元,其中大豆出口1500万元,占哈尔滨对外出口总额的71%;1933年出口额为1200万元,大豆是1100万元,占出口总额的95%;1934年出口总额为870万元,大豆出口是830万元,占出口总额的95%。
1935年,苏联将中东铁路及其附属财产转让给日伪,彻底退出哈尔滨经济舞台。这一年哈尔滨对外出口贸易顿时锐减,仪为260万元,其中,大豆出口是230万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8%。
1936年至1940年,在哈尔滨的出口商品中,各种杂货居伏势地位,占出口总额的70一80%以上,基本上输往日本。1941年,哈尔滨对外出口商品额剧增至3400万元,其中食品、烟草出口额是3000万元,占出口总额的88%。这些食品和烟草完全输往德国占领区。1942年,哈尔滨对外出口又猛跌到20万元的水平。
四、哈尔滨对外贸易的进口商品结构
在1932年至1934年期间,哈尔滨对外进口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各种麻制品和化工产品在哈尔滨的进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较大。1932年,哈尔滨进口各种麻制品300万元,占哈尔滨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为150%,化工产品是11O万元,占18%。1933年,进口各种麻制品305万元,占哈尔滨进口商品总额的37%,化工产品是205万元,占25%。1934年,哈尔滨进口各种麻制品为115万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是25%,化工产品是94万元,占20%。哈尔滨进口各种麻制品的主要来源是印度,化工产品大部分从日本和苏联输入。
在日伪收买了中东铁路以后,哈尔滨进口商品结构较前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日本对哈尔滨对外贸易的垄断,哈尔滨成为日本商品的重要倾销市场。因而,以源源不断地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为特征的哈尔滨输入商品结构最终形成。
从1935年至1941年期间,日本输出的包括棉、毛、化、丝在内的各种纺织品的货值,平均占哈尔滨进口总额的46%以上。而1938年时,这个比例最高达84%。
五、哈尔滨对外贸易的国别变化
由于日本在哈尔滨经济界的侵略活动加剧,促使哈尔滨与日本的直接贸易额不断增长,由1932年的仅40多万元,一跃为1935年的320多万元,超过了哈尔滨传统的贸易伙伴苏联的地位,从此居于哈尔滨对外贸易的"王座地位"。
苏联把中东铁路转让给日伪,导致日本与哈尔滨直接贸易的迅速扩大。1935年,日本占哈尔滨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43%,1936年,这种比重上升为80%以上。随着日本对哈尔滨统治垄断的加强,哈尔滨同日本的贸易水平直线上升。1937年,哈尔滨对日本贸易额为2000万元,占90%以上;1938年为2100万元,占95%以上。1939年和1940年,日本对哈尔滨的贸易额都占居绝对优势。
由此可见,以1935年日本收买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为契机,日本独占了哈尔滨的对外贸易,哈尔滨成为日本在东北的主要商品倾销市场。
在1932年至1934年期间,苏联在哈尔滨的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50%一70%左右。
1936年至1937年,苏联对哈尔滨的贸易跌落到了历史的最低点。1940年,苏联对哈尔滨的贸易彻底中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