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主撰《哈尔滨市农牧渔业局组织史》、《哈尔滨市农业概况》等专业志和审阅直属场(厂)史的实践,就志书记述体裁及方法问题,谈点粗浅意见。
一部志书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应当作到资料翔实、观点正确、特点突出、文风朴实、体例完备、文字规范。为了能达到上述要求,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写作体裁问题。志书必须采用记述文体。而教科书式、论文式,总结报告式、文艺作品式、新闻报道式都不行。比如新闻报道贵在鲜明,要求各个段落扣主题,而记述文体的特点是深刻,所谓深刻就是资料翔实、信息量大、知识密集。要求求实存真、忠于史实。讲得原则一点,就是用翔实的资料体现观点,观点寓于资料之中。通俗一点说,就是写成绩要鲜明,写问题要清楚,写变化要深刻,交待事实要明白。
在认定志书必须采用记述文体的同时,还应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下功夫。
一、写作对象
不论写什么,都应明确写作对象。一部农业专志,主要是搜集、整理、撰写农业自然的、社会的、历史的、现状的资料。例如写自然环境,应着重记述环境与资源;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方性的地理特点;地理环境与资源优劣的信息价值等。与此无关的,一概不应该写。因为写入志书的每句话、每个字、每件事例、每个数字、时间、地点、人名、地名都应该标准无误。松花江奶牛场在写场史时,写地理位置的描述,曾有这样一段:"松花江奶牛场地处荒山脚下,登上荒山之巅往西望,是高入云天的幢幢高楼大厦,商店、工厂、学校,遍地开花,巨龙股的车队,潮水般的人流,加上苏俄式的教堂,欧式的楼堡,不愧是东方的'小巴黎','莫斯科'。再往西北看,那雄伟的松花江铁路大桥,它是黑龙江通往东西的天堑,是二百多万城乡人民通往祖国各地的必由之路。再往下看,驰名中外的中国四大河流之一的松花江,从哈尔滨流向东海,它哺育着、南北两岸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生息。"我们不去分析它的形容和用词如何,就其内容来说,此段与松花江奶牛场的地理位置毫不相干。诚可谓画蛇添足。
二、写作依据
在明确了写作对象之后,就应把握住写作的依据。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主流就是时代的主要矛盾和特点。时代的特点是共性,地方的特点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说得明白一点,也就是时代特点地方化,地方特点时代化。那么如何反映时代主流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是实事求是地反映了我国的国情。我们要在这个立标点上,去写好单位或部门的实情、地情。对先进的事物、取得的成绩,要写够;对落后的东西、工作中的失误,不回避;对政治运动的记述不要简单化。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地分析,真实地记述。
三、写作方法
方志是资料性的著述。写作方法的问题,实际是文风的问题。志书一定要语言严谨、朴实、简洁、流畅。为了真正达到上述要求,在充分做了调查研究,占有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还应当做好三个方面有益的分析:
①综合分析。写水利要说明水利资源的利用程度;写畜牧要说明畜牧发展特点和效益等。运用综合对比的方法,把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分清楚。
②动态分析。运用动态分析,分析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发展水平。在运用平均数反映事态变化状况时,应注意事物变化幅度的特殊状况。写一地的气候,一定要写明气温、降水量、河流量的最高最低值及发生频率。
③相关分析。就是对两个以上变量相关的数量变化分析,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我国农业,不到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超过世界1/5的人口。"这个相关分析,就很有说服力。
通过分析,对资料进行鉴别评价,识别真伪,权衡用途,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主体材料怎么用,典型材料怎么用?进而作到突出特点用什么材料,体现规律用什么材料?怎样用材料施以褒贬,怎样用材料说明真伪?我在撰写《哈尔滨市农牧渔业局组织史》时,经过多次查阅档案资料,一直查不到李晓白同志任农业局党组书记的文件。后来,在深入调查了解知情老同志的同时,经过认真分析,按照沿革进行查阅资料,发现一份农业局向市委的正式报告,报告中明确写到,党组书记李晓白同志已调市委工作。随后又查阅李晓自的履历,并与本人核准,证明确实担任过农业局党组书记。
四、写作道德
不论搞哪行哪业,都有个道德问题。职业道德是阶级道德和社会公德与职业特点相媾和的产物。我认为志书作者的写作道德,应是忠于事实,秉笔直书,鉴明是非,实事求是。所谓秉笔直书,就是该志则志,不该志不志,不为尊者讳,不为视者讳。就是成绩亦记,失误亦记。切不可写成绩连篇累牍,不厌具详。讲问题一笔而过,略去不提。这样做,无助于后人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这就要求对资料反复咀嚼,反复推敲,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在具有特点的事物上,浓墨重泼。切忌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表面化等弊病。所谓简单化,就是要素不全,缺项漏项;所谓概念化,就是千篇一律,特点不鲜;所谓公式化,就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度;所谓表面化,就是只重组织,轻视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