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发展到哈尔滨,使俄商在哈贸 易停止。光
绪二十七年(1901年)恢复贸易后,俄商在哈尔滨经销粮食3695.2吨。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向俄国经销粮食6018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哈经营粮食的俄商有瓦萨尔德、科拉斯拉夫斯金、波列基
卡公司;有索斯金、伊万、谢洁斯、伊里基斯、西伯利亚商行,向海参崴和爱格尔舍依特出
口大豆1638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以三井为首的三菱、铃木、小寺等日商洋行也开
始经营粮食。同年,丹麦宝隆洋行在哈设立分行,年经销大豆30万吨。至此,俄国、日本、
丹麦的洋行垄断了哈埠的粮豆出口贸易。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俄圣彼得堡纳坦松公司租用英国货船,由哈尔滨经海参崴抵
达伦敦,出口转售给詹士毕父子公司大豆、小麦6552吨。同年,日本三井物产公司从哈埠向
英国油坊经销大豆43252吨。俄敖德萨巨商拉特涅尔父子公司在哈埠经销大豆1000吨。从哈
出口的大豆占出口总额的16%。此后,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瑞典、荷兰等外商来哈
开设洋行。其中,大多数洋行均从事农产品贸易。日本的三菱、铃木、日清、竹内、日俄实
业、日露实业、松蒲龙岩、岩田、川路、岛田、滕井、加藤明计12家贸易洋行先后在哈设立。
宣统二年(1910年)达59%。宣统三年(1911年)增至72%。1912年,哈埠外商运销到欧洲
的大豆150万吨,销往日本的豆饼120万吨。
1914年,日商的三井、三菱、日清商事株式会社等工商企业达124家,来哈经商的日本
人最多达1000余人。瑞典、瑞士、波兰、荷兰、捷克等国亦在哈埠设有经营农产品的商行。
外商企业年粮豆经销总量中,日商占55%,朝鲜商占15%,其它外商占30%。日商主要将粮
豆销往日本和欧洲。1915年哈尔滨出口大豆65.52万吨。1916年,哈尔滨出口大豆32.76万
吨。1920年,俄籍商户在哈尔滨兼营粮食的有1310家,商业网点仍居外商之首。俄商通过铁
路出口贸易仍以大豆为主。
1920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照会哈埠外国领事不得运粮出口。1921—1923年间,哈埠外
商出口粮豆锐减。俄商企业经营的米类、食品、面粉从哈埠出口比重分别从1919年占出口总
额的25%、27%、10%,下降到1923年的7%、4%、2%。
1924年,中苏两国恢复外交关系,苏联将海参崴开放为世界自由贸易港,吸引东北北部
的大豆等粮食的出口。同时,日商则乘中国军阀混战之机,经营东北北部的粮食(大豆),
从大连、丹东、营口3港出口。1925—1927年3年间,哈埠经营出口粮食的外商商行,苏联30
余家,日本15家。此外,法国在哈开设特赖夫商会,以出口农特产品为主业,为法商界代表。
英法2国商人合资在哈开设利丰商会,为哈尔滨特产品3大外国输出公司之一。1925—1928年,
由哈尔滨通过中东铁路运往海参崴出口的大豆222万吨,豆饼115.2万吨,豆油4.4万吨。
此外,日商与苏商争夺进出口原料市场。1928—1929年间,日本洋行由哈埠向本国销售大豆
1661385吨、豆饼530986吨、小麦135323吨、面粉92077吨、杂谷185700吨、豆油32803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哈尔滨市有日商247家,其中57%经营特产品和谷物。
专司米谷经营的日商有丸平洋行、盛仓洋行、南海洋行、日之出洋行、中西商店、久保田商
会、加藤伊商店7家。此外,在哈埠经营(兼营)粮油的其他外商企业苏联674家、德65家、
英63家、美31家、捷克23家、法22家、荷兰8家、丹麦5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经济势力在哈尔滨市占统治地位。受其排挤,其它国家的外
商于1933—1935年间,陆续中止在哈埠的粮食经营,最迟的亦于1937年废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