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哈尔滨市畜牧业生产发展稳定,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全年肉牛存栏112万头,比上年增长1%;出栏64万头,比上年增长4.8%。奶牛存栏20.6万头,比上年增长16.4%。山绵羊存栏58万只,比上年增长2.8%;出栏29万只,比上年增长 7.4%。家禽存栏4 900万只,比上年增长4.7%;出栏7 060万只,比上年增长3%。生猪存栏254万头,比上年降低1.6%;出栏333万头,比上年增长2.1%。鲜奶总产量60.6万吨,比上年增长15%。鲜蛋总产量30.5万吨,比上年增长4%。肉类总产量53.9万吨,比上年增长8.8%。全市人均占有肉类产品57公斤,蛋类产品32公斤,奶类产品64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位。畜牧业产值1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8%。
2002年,哈尔滨市畜牧业以绿色畜产品为主,突出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节粮型畜禽,稳定发展生猪、肉鸡、蛋鸡生产,全面推进畜牧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新建各类规模化畜牧场170余个,养殖小区12个。其中新建百头牛场18个,百头肉牛育肥场11个,千头猪场21个,中小规模的家庭牧场120余个。全市各类牧业小区达到200余个,家庭牧场和大户发展到1 583个,全市各类畜禽饲养专业场户发展到12万户。以哈尔滨市郊区、双城、呼兰为主体的奶牛饲养基地带饲养规模突破了20万头。双城奶牛饲养量达到14万头,占全市奶牛饲养总量的73%。以宾县、阿城、尚志、五常、木兰等县(市)为主体的肉牛饲养基地带,饲养量达到110万头。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五常等县(市)为主体的生猪饲养基地带,饲养量达到490万头;以哈尔滨市郊区、双城、呼兰为主体的肉鸡、蛋鸡饲养基地带饲养量达到6 000万只以上。畜产品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0个。以雀巢、完达山、绿乐尔、黑乳、森永等为龙头的乳品工业群体,鲜奶加工能力达3 000吨/日,规模和水平国内领先。以大众、东鹏、金锣、义利、协力等为龙头企业的生猪加工业,新增屠宰加工能力110万头,多年来困扰生猪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突破。畜产品流通日趋活跃。全市扩建和新建种类畜禽产地市场14处,交易市场和畜产品批发市场达到180余处。双城市新胜禽蛋批发市场完成二期建设项目,宾县建成宾安大型畜禽综合交易市场,日交易量1 000余头。全市畜产品中介组织发展到300余个,经纪人队伍发展到上万人。生猪外销量达到27万头,占出栏总量的8%;鲜蛋外销量达到15万吨,占总产量的50%。科技兴牧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肉牛品质、动物及产品快速检疫检验方法等两项研究课题,前项获得市科协科技进步二等奖;波尔山羊改良本地山羊等五项科研攻关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以推广奶牛和肉牛冻配技术为重点,配备更新了12个县(市)的36个重点乡镇繁育站配种设备,推广了特级奶牛冻精配种和胚胎移植。奶牛、黄牛冻配率分别达到95%和45%;以"丰收计划"为载体,大面积推广奶牛群体高产、肉羊快速育肥、四元杂交育肥猪等8项综合配套高产技术;开展了奶牛、生猪等7项绿色畜禽生产技术规程的示范工作;全面开展了科技培训,举办畜牧技术培训班1 200余期,培训10万余人次。草原改良、退耕还草、人工种草进度加快。完成改良草原9 667公顷,比上年增长45%。其中,草原改良5 667公顷、人工种草2 667公顷、围栏封育1 334公顷。完成退耕还草7 800公顷。种植青贮玉米1.21万公顷,完成青贮73万吨。
饲料工业稳定发展,新建饲料生产企业72家,全市饲料生产企业达到273家,生产能力达到138万吨。防疫、检疫和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了动物防疫注射和禽流感等疫病的监测工作,生猪、家禽注射率96%,牛羊注射率100%。完成8个无规定疫病县项目基础建设,疫情监测和化验工作全面展开。市城区兽药饲料经营单位全部统一到两个兽药饲料大市场,实行集中进场、规范经营。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案件490起,罚没销毁违法物品价值144万元,罚没资金43万元。举办法制培训班26期1 900余人次,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普遍增强。
(谭成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