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史志(期刊)  
 
     
  刊次:2007.4(总第40期)  
  类别:  
血沃北疆浩气存
-- 纪念原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烈士诞辰一百周年
王玉利
(作者单位:哈尔滨网通公司)
     
    1945年11月18日,夜半星稀。在南岗山街(今一曼街)通往道外桃花巷的烟厂下坡处,传来了一声沉闷的枪响,接着一个黑影倒了下去,两名罪犯借着夜幕潜逃在黑暗中。第二天这起凶杀案传遍全城,惊动了地方当局。很快两名违纪的苏军不法分子被"哈尔滨苏军卫戍司令部"逮捕了(据说后来被处以极刑)。而被杀害的则是刚刚上任的松江军区司令员卢冬生同志。
    卢冬生,曾用名宋明,1907年生人(《黑龙江省志·人物志》,墓碑称1906年出生),湖南省湘潭人。父亲是煤窑工人,收入微薄,生活困难。卢冬生从7岁起便给人家放水牛,10岁进钢厂当学徒,没白没夜的干活,仍混不上一口饱饭。1925年,湘军唐生智部招募军人,卢冬生便偷偷的跑出工厂,报名当兵。由于他年龄小,个头不高,长官便让他做了勤务兵。在湘军6年,卢冬生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造成十室九空的惨状,他对军阀的憎恨日益加深。
    1926年,唐生智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参加北伐。卢冬生随部队来到武汉,在那里他遇见中国共产党派到唐生智部队工作的陈赓。1927年,唐生智追随蒋介石、汪精卫反共清共,大革命进入低潮,武汉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卢冬生便在陈赓的影响下,于7月下旬离开武汉到达江西南昌,投奔到贺龙领导下的部队。8月1日,在贺龙的指挥下,卢冬生任第二十军第三师六团一营营部副官,他和时任一营营长的陈赓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起义后,汪精卫急令张发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进攻。中共前委按照中央原定计划,决定起义军南进,先攻占广东的东江地区,以发展革命力量。在南进途中,部队向汕头方向转移,在会昌战斗中,陈赓不幸腿部受重伤,卢冬生冒着枪林弹雨一路救护冲出险境,但因当地无条件医治,前委便决定由卢冬生负责将陈赓秘密护送到上海救治。由于治疗及时,陈赓逐渐恢复了健康,此间卢冬生始终陪伴陈赓同志周围,负责护理和警卫工作。同年12月7日,经陈赓、王根英的介绍,卢冬生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留在上海中央特科担任交通工作。
    1927年12月,中共中央派卢冬生随贺龙、周逸群到湘鄂西地区组织红军,建立苏区。1928年3月,贺龙组建的工农革命军在占领桑植后失利,遂派卢冬生去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4月湖南省委遭到破坏,中共中央又派卢冬生去长沙重新组建省委机关。7月,卢冬生回到上海。8月带着中共中央的指示,再度回到湘西。
    1929年的湘西,军阀势力嚣张,环境艰险。贺龙把卢冬生留在司令部任军部警卫班长、手枪连当连长。1930年7月,红六军和红四军在湖北公安会合,在杨林寺受到敌人突然袭击,司令部被包围,在情况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卢冬生带手枪队顽强作战,终于把司令部驻地前的敌人打退,使司令部争取到了时间,很快组织了部队进行反击。在多次战斗中,卢冬生战绩突出,有勇有谋,从班长累晋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并当选为红二方面军党务委员会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分会会员。
    1932年,当时只有25岁的卢冬生,跟随贺龙领导红军来到洪湖苏区开展对敌斗争。表现出了优秀的指挥才能。他以自己的模范工作和胜利的战斗获得贺龙的高度信任和赏识,从此贺龙就将卢冬生留在身边,同行同住,形影不离,实际上他就是贺龙的警卫员。
    卢冬生是从基层逐步成长起来的红军将领,他英勇善战,打过不少大仗、恶仗、硬仗。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每次都勇敢顽强地同敌人战斗。1934年在湖南大庸县后坪一次战斗中,卢冬生腿部负伤,11月红军开始长征,卢冬生拖着伤残的腿,仍率部任开路先锋,胜利完成突破漕水、沅江两道封锁线,到达河渡口,在普渡河创滇军并抢占铁索桥、在金沙江畔的石鼓镇扎木筏竹排强渡金沙江等重大战斗,保证了红二、六军团胜利过江。在过川滇边境时,遭遇敌人夹击,卢冬生率队奋勇杀敌,保障了主力部队的安全,在红二方面军代表大会上受到表扬。
    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后,卢冬生于1937年进延安抗大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八旅的旅长。1939年组织上送他去苏联养伤,3月,进入苏联伏龙芝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同年秋,周恩来、邓颖超到莫斯科时,探望了卢冬生,鼓励他努力学习,并赠送照片以做留念。两年后,卢冬生从陆军大学毕业,此时,正值苏德战争爆发不久,回国交通受阻。于是,他被派到驻在苏联远东地区边境的苏军第八十八旅任东北抗日联军的北野战营担任教官。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卢冬生和野战营的全体指战员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了祖国的东北。卢冬生随周保中所在部队进驻长春,在卫戍司令部负责与苏联红军联络事务。9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根据全国形势,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加强党对东北的领导, "建立和巩固东北的根据地"。会上成立了以彭真为书记,以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的中共中央东北局。
    1945年11月,陈云、洛甫(张闻天)、张秀山、邹向轩等东北局主要负责人先后从沈阳、长春来到哈尔滨。16日在东大直街26号召开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委员有陈云、高岗、洛甫、张秀山、李兆麟等,陈云任书记。北满分局机关就设在东大直街26号的李兆麟住处。11月18日(一说12月14日),在陈云的主持下,召开了北满分局扩大会议,会上决定撤消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松江军区,卢冬生任军区司令员,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书记张秀山兼政委。当天,会议开到晚上23时左右,散会后,有人建议陈云就住在东大直街26号比较合适。但当时陈云的行李放在位于现道外桃花巷保障小学处的原中共滨江工委机关,得需要有人去取过来。这时,陈云的秘书刘成栋准备与陈云的警卫员去取。当时哈市治安很差,特别是少数苏军不法分子违纪严重,半夜出去危险性更大。这时卢冬生提出要和警卫员一起去,让刘成栋留下。理由是他自己会俄语,遇到苏联人会方便些。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多数人同意卢冬生去。就这样,卢冬生与陈云的警卫员二人离开了大直街26号,去了道外。可是他们走后,过了两个多小时也未见他们回来。大家非常着急,刘成栋更是坐不住了,要去迎迎他们,刚一出门,只见陈云的警卫员一个人气喘吁吁的跑了回来。原来,他们在取完行李回来的途中,走到烟厂后身的上坎处,遇见了两个苏军不法分子在拦路抢劫。卢冬生便上前出示了苏联红军的军官证,并用熟练的俄语质问苏联士兵是哪个部队的。苏联士兵顿时慌了手脚,更害怕他告到苏军卫戍司令部,当卢冬生转身要离去时,苏联士兵趁他没有防备时开了一枪。警卫员听到身后一声枪响,他立即卧倒,顺势向下坎滚了下去,等了几分钟,见没动静才慢慢爬了起来,跑回26号报告情况,可卢冬生处境如何,全然不知。大家一听非常着急,陈云更是焦虑万分,指示立即向苏军有关部门报案,同时派大家回原路去找。在陈云警卫员的带领下,刘成栋等人终于在山街的烟厂上坎处找到了卢冬生的尸体,子弹打在太阳穴上,当即牺牲,终年38岁。
    一代战将,1926年便投身革命,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万里长征、抗日战争的老红军,在全国解放前夜,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却倒在了友军不法分子的枪口下,真是令人愤怒和惋惜……
    1945年11月20日,根据《雅尔塔协定》,我党的重要领导机关和部队准备撤离哈尔滨市前往宾县。撤出前夕,刘成栋和宋兰韵同志带了一套新衣服和一口棺材,前往苏军医院太平间,把卢冬生成殓后,用一个假名和假地址,想把卢冬生的棺木寄存在极乐寺里。可是极乐寺的主持不愿意,经过刘成栋的再三请求,说了很多好话,才勉强同意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角落存放下来。
    当时,刘成栋心情非常沉重,去取行李本来是自己的工作任务,而卢冬生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争着要去,才遭此不幸。把卢冬生的灵木暂时存放在极乐寺,还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安葬这位身经百战、为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战友。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刘成栋担任了第一任市长,他到极乐寺看望卢冬生同志的灵柩,发现原封未动。主持知道刘成栋是新任市长后,表示十分歉意,并于次日组织僧人将棺木移到大殿中妥善安置。
    东北全境解放后,时任东北局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富春同志,专门批了一笔款项,由刘成栋同志负责,将卢冬生的灵柩移至东北农学院的林场中,安葬在茂密的苍松翠柏之中,并立了一个甬碑。刘成栋亲自拟了一个碑文,介绍了卢冬生同志的战斗一生和牺牲经过。但是由于当时处于中苏关系微妙时期,在碑文中不便说遇害的真实情况。碑文报到李富春处,李富春同志很为难,便说:"算了吧,不用碑文了"。只在墓碑的正面刻上:"卢冬生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1955年清明节,哈尔滨烈士陵园落成,卢冬生的灵墓便移至烈士陵园安息。1953年就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的陈赓大将和后来到哈尔滨视察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都先后到卢冬生烈士墓前祭悼,敬献花圈。
    1963年1月3日,贺龙元帅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发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委托他寻找卢冬生哥哥卢炳夷及其家人的下落和家庭生活状况。张平化书记接信后,非常重视,根据贺龙信中提供的线索,立即责成省委组织部和民政厅进行调查。9月3日,卢炳夷的儿子卢志辉手持湘潭县良湖公社介绍信来到了省民政厅,经过进一步认真细致地调查核实,卢志辉即是卢冬生家庭唯一男性后代,现任当地生产队副队长,其父卢炳夷早已过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
    不久,湖南省委整理的《寻找卢炳夷同志的简报》由张平化书记亲自送到贺龙手中。贺龙同志指示湖南省政府要按革命烈士优抚政策给以兑现,同时要采取措施照顾帮助烈士家属克服当前生活困难。后来,贺龙元帅还亲自撰写了碑文,篆刻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新立的墓碑上,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称卢冬生的牺牲是"党和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