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约17.5万年前--公元220年(东汉延康元年)
旧石器时代(约17.5万年以前)
1997年,考古发现阿城交界镇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位于今哈尔滨市(以下简称"哈市")阿城区交界镇东北0.5公里的石灰岩采矿场内,洞穴出土了梅氏犀、鹿、狍等大量哺乳动物化石,经对梅氏犀牙齿化石标本年代测定,证明该化石年代为距今17.5万年左右。洞穴内还出土了黑色泥质板岩为原料的刮削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石器制品。此发现证明中国北纬45度左右的今哈尔滨地区,早在17.5万年以前已有古人类生存或到达过这里活动。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4.1-- 2.2万年以前)
位于哈市西郊的阎家岗,考古发现一处距今约4.1--2.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遗址。此处曾出土了属于东北更新世晚期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33种2 500余件,石制品9件,还有若干骨器、烧骨、炭屑和动物粪便化石,以及两处由大量兽骨叠置而成的古营地遗址等。残存的半圆形墙基朝南或向东开口,墙高0.5--0.8米,基宽0.6--1.0米,外径5--7米。古营地遗址下面,发现了富含有机质的古土壤层,古地面上分布有少量烧骨和炭屑。这是今哈尔滨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遗迹。同时,这种古人类露天性临时宿营地在中国属首次发现。
约公元前400--300世纪
1993年和1996年,在哈市辖五常市龙凤山乡学田村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现距今约4--3万年的晚期智人人骨化石,从伴生的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及哺乳动物骨骼化石看,证明当时这里的人类已将狩猎作为谋生的重要手段,这是迄今所知今哈尔滨地区最早的先民。
约公元前300世纪
在哈市西郊阎家岗,考古发现了距今约3万年前的人类头枕骨化石,从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遗迹看,这里应是狩猎者的营地,当时这里的先民已经以狩猎作为谋取食物的重要手段。这块首次在今哈尔滨地区境内发现的人类头枕骨化石,被考古界命名为"哈尔滨人"。
约公元前80世纪
根据对在哈市皇山遗址(又称荒山、大冲沟一带)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原始牛、野马等骨骼化石,采集有人工打击痕的石块和人工修理过台面的石片等。经对这些旧石器时代石器、石骨鉴定,证明当时这一地区先民制作石器的技术较"哈尔滨人"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 4000年前)
在哈市辖尚志市亚布力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此发现证明4 000多年前的蚂蜒河上游一带,生活着一支以农业、狩猎和采集作为谋生手段的先民。先民使用的石器,与辽宁省一带新乐文化层,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一带为代表的红山文化时期同类器物相似或相同。
约公元前2--1世纪(汉)
公元前2--1世纪前后,秽貊族系橐离夫余族系统的夫余人建立了夫余国,这是秽貊族系中建国最早的部分,其都城在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今黑龙江中南部地区为夫余的北境,称北夫余,今呼兰归其所辖。今哈市辖宾县的庆华古城、木兰县蒙古山寨等,其形状基本都呈圆形的城寨,为夫余"以圆栅为城"或"筑城皆圆"的例证,证明今哈尔滨地区在秦、汉时期为夫余国(北夫余)辖地。西汉时,夫余国称臣属于汉王朝,其王所用印玺亦由汉朝廷颁发。
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
公元220年--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
约265--420年(西晋东晋、十六国)
阿什河流域是今哈市阿城区的发祥地,在小岭地区曾出土发现距今近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人类遗址。到东汉末、三国时代及两晋时期,阿什河流域先后是肃慎、挹娄人部落居住和活动的地区。
约420--618年(南北朝、隋)
魏晋以后,夫余逐渐衰落。在松嫩平原建立了豆莫娄奴隶制政权,沿龚夫余国体制,并从属中原政权。豆莫娄政权范围以乌裕河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呼兰河以北,小兴安岭西南、嫩江以东一带。今哈尔滨地区归其所辖。
隋朝统一中国时,黑龙江地区主要有两大民族:室韦和靺鞨。室韦族生活在黑龙江西部,分5个部落。靺鞨部即原勿吉灭夫余国,成为一支强大势力。靺鞨勿吉人生活在黑龙江东部,分为黑水、粟末、白山、拂邕、号室、伯咄、安车骨等七个部落,于六世纪中期已占据了今哈尔滨地区,形成安车骨部。
622(唐高祖武德五年)
靺鞨渠帅河固郎赴长安朝唐皇,624(唐高祖武德七年)再次朝唐。
628年(唐太宗贞观二年)
靺鞨内附于唐。629年(贞观三年)室韦人向唐贡丰貂。遣使朝贡。
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唐朝派郎将崔忻,册封靺鞨部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其辖区置忽汗州,授忽汗州都督,亦称渤海都督。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9世纪前期,渤海共有5京15府62州,都城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东京城)。渤海与唐朝有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渤海文化受唐文化影响很大,当时有"海东盛国"之兴誉,因此也史称渤海国,渤海国在唐朝时正式纳入中国中原王朝的行政版图。今哈尔滨地区曾先隶属唐王朝河北道后又为渤海国鄚颉府属地。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唐朝又在黑水靺鞨部设黑水都督府,管理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中、下游一带。黑水都督府下辖16个部落,今哈尔滨呼兰区为其铁利部所辖。
926年(五代十国,辽契丹太祖天显元年)
契丹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耶律氏阿保机(金太祖)于907年建国,国号辽。926年(金太宗德元天显元年),辽国灭渤海国后,原渤海境内的女真族兴起。女真族分生女真、熟女真两部,生女真人居于长白山及松花江流域,完颜部是生女真重要部落之一,主要分布在安出虎水(今阿什河)流域。辽国设生女真部节度使管辖生女真各部,今哈尔滨地区为生女真属地。
1115年(宋政和五年,辽天庆五年,金太祖收国元年)
《金史·本纪·太祖》记载,1097年,金穆宗在阿什河边的一个叫"阿勒锦"(霭建)的村子迎接率军凯旋的民族英雄阿骨打。完颜氏部首领阿骨打(金太祖)统一邻近诸部后称帝,国号大金。1115年建都金上京会宁府(今哈市阿城区)。金朝的建立标志着松花江中游、阿什河流域地区从原始氏族制向封建阶级社会转化的成熟和完成。1153年之前,金朝四个皇帝在此。今哈尔滨地区在金代属上京会宁府辖地,在今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留下了金兀术训练水师的点将台遗址,"四方台"由引而得名;在道里榆树乡和太平镇留下了人工挖掘的运粮河段遗址。金代初期,金上京会宁府已成为松花江中、下游的统治中心,今哈市道外区位于金上京府西北边缘地区,形成了放牧草场和捕鱼的滩头,渐有人烟。之后的历代,人们相沿称道外为"马场甸子"。在哈市道外区三棵树和香坊区莫力街古城(即金代的阿勒锦)出土的文物显示,金代时这里商业和手工业已较为繁荣。据文物普查,今哈市的著名金代古城除香坊区莫力街和道里区四方台古城之外,还有道外万宝古城、道里松山古城等多座。
1127年(金天会五年,靖康二年,南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5年,金灭辽国。1127年,金兵长驱直入,攻陷宋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1128年(天会五年),金兵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宗室、后妃并百工技艺人等1.4万人,掠金银、币帛、珍宝,以及典册、图书、礼器,至金朝都城金上京会宁府(今阿城区白城)。至此,北宋王朝灭亡,南宋与金朝对峙。1130年(南宗建炎四年),宗徽、钦二帝被押至金国故里改路(今依兰五国城)"坐井观天"囚禁。今哈尔滨地区属上京路会宁府辖境,是金朝京畿重地。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贞元元年),金朝迁都中都(今北京)。
1234年(元窝阔台六年,金天兴三年,南宋理宗端平元年)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元太宗窝阔台汗六年(1234年),蒙古军与南宋军联合攻占蔡州,金朝灭亡。1264年,忽必列迁都燕京(今北京)。1271年(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诏告天下,改国号为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实行行省制,在东北设辽阳行中书省,管辖东北绝大部分地区,其下设路。今哈尔滨地区元朝时属开元路辖境。
1409年(明永乐七年)
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朱元璋大军攻克元大都,灭元。国号明,定都南京。明朝对东北地区实行都司卫所制管理,1371年,设辽东都司。1409年增设奴儿干都司,下属370个卫,20个所,其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抵兴安岭,南濒日本海。今哈尔滨地区在明朝时属奴儿干都司兀失卫辖境。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太祖天命元年)
1616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至1634年(太宗天聪八年),后金攻占统一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流域。1636年(崇德元年),皇太极去汗号称皇帝(太宗),改国号为清,改年号为崇德,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19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登煤山自缢,明朝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