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哈尔滨风物 >> 哈尔滨人物  
 
萧红
     
 
    (1911-1942),女。原名张乃莹。呼兰县人。1921年秋,入呼兰县城关小学读书,1928年,小学毕业后考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曾参加11月9日。哈尔滨各校学生举行的反对日本在我国东北修筑五路的斗争。1930年秋,她初中毕业,为了求学,在表兄带领下去北平,进入北平女师大附中高中部学习。但迫于家庭的压力和经济封锁,于1931年1月返回呼兰。之后,毅然逃出家门,到了哈尔滨。1932年8月,大水淹了哈尔滨。在这天灾人祸之时,身陷困境的萧红,给《国际协报》副刊写信求援,在裴馨园及萧军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困境,不久与萧军一起生活,过着十分贫困的日子。在萧军的影响下,开始了创作生涯。1932年底,写出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1933年10月,与萧军合著的散文小说集《跋涉》,在中共地下党员舒群等人的资助下,自费在哈尔滨出版。1934年的初夏,她与萧军离开哈尔滨去青岛,和舒群住在一座背山面海的小楼里。其间,她完成了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写作。10月底她与萧军去上海,结识了鲁迅先生。在鲁迅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她创作发表了许多长篇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生死场》,小说、散文集《桥》。尤其是中篇小说《生死场》的出版,倾注了鲁迅先生的许多心血。1936年7月,她去日本。其间写了《海外的悲悼》,寄托对鲁迅先生的怀念。1937年1月回国后,又陆续写了许多怀念鲁迅的文章,9月,去武汉。1938年1月,应李公朴先生之邀,去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2月下旬,她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去西安,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亲切会见了她们。这年夏,她决定和共同生活6年的萧军分手。后来,萧军离开西安,与王德芬女士结婚去了延安,她则与端木蕻良回武汉举行了婚礼。后辗转到了四川重庆,1940年春去香港。这期间。她完成了长篇小说《马伯乐》、《呼兰河传》的写作。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九龙。她这时正在病中,曾多次与端木蕻良商量如何冲出火线逃回大陆,终因重病缠身,未能如愿。1942年1月22日上午10时病逝于香港。全国解放后,将安放于浅水湾的萧红骨灰移至广州市银河公墓。为纪念这位女作家,在她的家乡呼兰河畔,修建了“萧红故居纪念馆”。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