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冰城夏都 >> 文物古迹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
     
    哈尔滨市平房区为世界所瞩目,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发动细菌战在平房区建立了731细菌部队,日本帝国主义的细菌战给很多国家人民的身心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种危害至今还在时时威胁有关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陈列馆的建立,一方面是为揭露日本侵华战争的事实和发动细菌战的内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示国人和教育下一代不要忘记我们所遭受过的苦难,警告那些试图抹杀历史的少数人,历史是不能改变的,更不能容忍某些人纂改历史。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位于平房区,始建于1982年末,1985年8月15日第一次开放,新馆于1995年8月15日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对世人开放。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设立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是分不开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在日军侵入哈尔滨的第二年,即1933年,石井细菌部队佯称关东军防疫部潜入哈尔滨,并在距哈尔滨70多公里的背荫河村秘密修建一座细菌实验场。由于被监押的反满抗日志士不甘心作日寇的细菌实验品,暴动越狱,日寇唯恐秘密败露,被迫转移到哈尔滨南郊平房。1936年根据日本天皇的敕令,石井部队在霸占的平房以北6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扩建细菌战研究基地,对外改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由于石井部队平房本部为731部队,且"731"这个番号对外影响较大,所以人们习惯将石井部队称为731部队。
    从1939年开始,731部队开始大规模生产细菌,为了研究细菌武器竟用活人做实验,在诺门坎战场上第一次使用细菌武器。到1940年,日本在侵入的大半个中国土地上,构成了以731部队为中心的细菌战研究网。在日本侵华期间,仅731部队的细菌试验就残杀中国、前苏联、蒙古、朝鲜、美国和英国等国的被俘人员数千人。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为保守细菌战的秘密,石井部队奉命销毁罪证,将731平房本部炸毁,现在只剩下几处完整的建筑和残缺的建筑。
    731部队一些重要的建筑物都分布在研究工作区内(也称营内),四周圈有5公里长的架设高压电网的土墙,并设有5处卫兵所守护。
    现存的731部队旧址有:
    本部大楼旧址:是731部队的代表性建筑物,位于营内的中央,号称1号楼。长170米,宽12米为二层建筑。设有部队长室,本部的总务部、诊疗部平房分部、宪兵室和人体实验标本陈列室,有地下、地下中心走廊通往研究中心--四方楼。建于1936年,1945年8月14日被烧毁。1949年10月由国营122厂接收并修复使用,现基本保护原貌。
    卫兵所旧址:卫兵所原有5处,分设于营区的南门、西门、北门和东门(2处),现仅剩南门卫兵所,现也作为代表性建筑物加以保护。
    器材供应事务室和兵器库旧址:设于第2栋平房内,东半部是器材部,西半部是兵器库。从本部到四方楼的地上地下中心走廊从这里通过,在地上地下中心走廊第2栋段一侧设有出入四方楼的更衣室、消毒间。建于1939年,日本投降前被731部队烧毁,1949年被国营122厂修复使用,现基本保持原貌,作为罪证加以保护。
    四方楼及特设监狱遗址:是731的研究中心,由3、4、5、6栋三层平顶楼房围成的"口"字形建筑物,它的地下和地下中心走廊,连接着器材部(2栋)、本部大楼(1栋)、高桥班(9栋)、笠原班(10栋)。由于中心走廊的间隔,使"口"字形的四方楼内侧形成东、西两个大院,以7栋、8栋为代号的两座监狱就设在这里。监狱地上两层为牢房,地下室是人体细菌实验室。1949年8月10日至14日,在731部队撤退前,石井下令将在押的犯人全部杀害,并将整个建筑全部炸毁。抗日战争胜利时,后部分建筑残迹依稀可见,1969年秋季被夷为平地。
    山口班(细菌弹装配)遗址:位于原动力班与田中班之间,原有5座同样规格的二层楼。建于1938年,731部队撤退前将其炸毁。现仅剩一座不太完整的楼房和两处不大的地下储藏室。有8种石井式细菌弹在山口班装配。
    田中班(昆虫动物培植)遗址:位于731部队营区东北角,有"工"字形小二层楼和"工"字形平房各一栋,最北边是一栋"冂"字形平房,"工"字形平房是培植苍蝇、蚊子、虱子、臭虫的地方,"冂"字型平房是田中班事务室、研究室。现除"工"字形小二楼被破坏仅剩"一"字形外,其余建筑物完整保存着。
    兵器班遗址:距四方楼500米,为"口"字形建筑,西边停坦克,北边停汽车,东边存粮食,南边是研制小型细菌武器和贮存疫苗的地方,现东西各有一处平房残迹。
    吉村班冷冻室遗址:位于笠原班北部不远处。有冷冻库和几个小型实验室。主要在这里进行人体冻伤实验和利用冷冻室生产鼠疫干燥菌。
    另存还有黄鼠饲养室、小动物地下饲养室、焚尸炉(现存两座)、二木班研究室、嘎斯发生室、嘎斯贮藏罐、动力班锅炉房、发电室、航空班的遗址。
    日本军国主义及731部队给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有无数中外人士被日本人杀害,细菌武器至今还在威胁中国人民的健康。而日本的"教科书"事件妄图纂改日本侵华历史,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保护日军731罪证曾两次发布指令性文件。1950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根据政务院和国家卫生部的指示,发出卫教字第17号通知,要求保护好细菌工厂遗迹,以供将来作为日本军队进行细菌战的证据。1980年10月国家文化部颁发了文物字[82]1289号文件《关于做好保护日本侵华罪行遗址工作的通知》。军委主席邓小平指出:"岸倍介要搞满洲建国之碑,我们就要搞日本侵略之碑。这对教育人民、教育青少年和子孙后代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力群阅看文化部的一期简报后批示:"要把日本侵华时期的这个万人坑,那个万人坑,南京大屠杀(地),哈尔滨细菌工厂等作为重点文物单位保护起来。"邓力群建议将这期简报转给胡乔木同志阅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看完后,在给邓力群的信中指出:"前阅报载《恶魔的饱食》作者前往哈尔滨细菌试验的旧址,看了均已盖了工厂,仅有地下实验室遗迹。此事望告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和文物局着意保护,并作为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场所……这类事情现在抓已经迟了一大步,如果再不注意,则有关文物将永远湮没,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了。"为此,中宣部致函文化部党组,希望有关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办好此事。省市领导非常重视此事,省委书记李剑白、市委第二书记王钊等省市有关领导先后到平房731遗址视察。1982年11月16日,市长办公会决定将731遗址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立平房文物管理所,归市文化局和平房区政府双重领导。
    1982年12月1日,根据市编委的通知,哈尔滨市平房文物管理所成立,经过征集罪证实物资料,731陈列馆于198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9月2日,李力安、侯捷等40多位省市领导到馆视察工作,认为办好731陈列馆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意义。由于馆舍面积窄小,决定投资兴建新馆,国家及省市投资再加上日本民间团体的1 000多万日本的捐款,731新馆于1995年8月15日对外开放。
    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非常重视对日军罪证的搜集工作,仅从平房文物管理站成立到731陈列馆开放的这三年间,就征集731部队实物罪证900余件,其中重要物证200余件;征集革命文物8件。现在为止已有23处遗址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展出罪证实物,历史图片、日本战犯供词证言等200多件,在北京、鞍山及哈尔滨市内以及日本40多个城市举办了4个联合展和流动展414场次。1995年以后,又在上海、宁波举办了流动展60多场次。通过基本陈列、联合展、流动展接待观众300多万人次,其中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23个国家的观众21万人次,港、澳、台地区的观众1 000余人次。通过查阅历史档案,发现一批日本宪兵队"特别输送"原始档案资料,走访了300多名历史见证和80多名原731队员有关日本宪兵;整理各类资料70多卷1 000多万字,出版、发表专著7部70万字,论文百余篇80多万字,收集、拍摄录像资料20多部,收藏文物近千件,其中重要文物300余件,有9件被定为国家一至三级文物。1997年,731陈列馆被国家中宣部定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不仅是日本侵华的罪证,更是中日两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反面教材,它的特殊的影响作用绝不比法西斯德国制造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差。1998年,哈尔滨市政府已决定对731立项,进行全面规划,拆除保护区内的非有关建筑设施,进行永久性的保护。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保护开发工作正启动。第一期工程是对细菌研究中心--四方楼以及周边的遗址进行挖掘,目的是将四方楼及中心走廊和特设监狱、附属建筑设施的基础露出地面,加以展示。按图寻找四方楼及特设监狱的地下实验室,地下通道,修复后进行展示。
    这次保护开发充分展示侵华日军731部队的罪证,用事实驳诉日本某些人"否定日本侵华"的谬论,本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宗旨,把侵华日军731罪证当作反面教材,力图办成731罪证博物馆,使它成为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基地,为申报世界反面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省市领导对731遗址的保护开发极为重视,除多方想法筹集资金外,2000年市委、市政府还号召社会各界为731捐款,捐得的数百万元将用于731遗址的保护开办项目上。
    人不能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外来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惨痛教训和耻辱。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的建立和731遗址的进一步保护开发,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华民族曾遭受的苦难和细菌战给世界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也是为了教育下一代,让历史告诉未来。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