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首页 >> 志鉴书库 >> 专题 |
|
|
|
|
|
|
《农村经济》 |
|
|
国有农场 |
|
|
【松花江奶牛场】 |
|
|
原为黑龙江省委机关办农场。1962年划归市农业部门领导,共有耕地1 800亩;固定资产320万元,流动资金160万元。全场有职工500人。其中,有高级畜牧师、兽医师、助理畜牧师、技术员15人,管理人员20人。饲养奶牛1 000头。其中,成年母牛530头,年产牛奶650万斤,牛群平均每头产奶6.9吨,最高达10吨以上。该厂生产的"松花江牌"全脂速溶奶粉获国家银牌奖。
从牛群发展看,1969-1979年的10年间,年末存栏一直徘徊在500头左右;1980年后,每年以15%的发展速度递增。
从提高产奶量看,"文化大革命"前,平均每头成母牛年产量在4.9吨以下;“文化大革命”期间,年单产均在4吨以下,1972年只有2.6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场平均每年以400公斤的递增速度提高单产,1986年达到6.9吨以上。由于单产迅速提高,全场牛奶总产量1966~1978年13年累计产奶量为13 334.5吨,而1979~1986年的累计产奶量为19 273.5吨,7年产奶量比13年多产奶5 939吨,相当于1 000头奶牛的年产奶量。
从经营成果看,"文化大革命"前基本上收支平衡;"文化大革命"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连年经营亏损,累计亏损额达270万元,平均每年亏损20.7万元,平均每头成母牛年亏损755.6元;而1979~1986年7年累计盈利180万元,平均每年盈利15.5万元,平均每头成母牛年盈利341.2元。1986年全场实现销售收人602万元,实现纯盈利9万元,为国家上缴税金5.5万元。养牛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7年间,年收入由700元增长到1 500多元,增长一倍以上。
该场除了饲养奶牛外,还种植青储饲料、水稻、蔬菜,生产红砖、化工油漆,并有一支建筑工程队,1个小型养鱼场,1个销售商店。
(曹志成) |
|
|
|
|
|
附件: |
|
|
com.eprobiti.was.WASException: XXX#获得重写的Url时出现异常#PTools.getReWriteUrl#null
com.eprobiti.was.WASException: XXX#获得重写的Url时出现异常#PTools.getReWriteUrl#null com.eprobiti.was.WASException: XXX#获得重写的Url时出现异常#PTools.getReWriteUrl#null com.eprobiti.was.WASException: XXX#获得重写的Url时出现异常#PTools.getReWriteUrl#null |
|
|
|
|
|
|
|
本栏目为资料性栏目,录入时尊重原文,尽可能保持资料的原始性。因出版时间已久,很多记述都是遵循当时提法,内容如有不准,系原始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并非本网站录入错误,敬请谅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