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计划的制定
“七五”计划工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是:坚持改革,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重点产品、创汇基地为基础,积极开拓新兴产业,走外引内联
和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路子。有计划地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促进
产品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为财政增加积累,为后十
年的经济振兴准备后续力量。计划的主要目标:到1990年全市(包括呼兰、阿城两县,下同)
工业总产值(包括村办工业和个体工业,下同)达到140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
比1985年增长54.9%,平均每年增长9.1%。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达到60.4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8.2%,重工业达到79.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9%。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
达到105.55亿元,比1985年增长52.9%,平均每年增长8.9%。五年计划投产的新品种
2000种,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由1985年的85%提高到90%,优质产品比重由1985年的30.7%
提高到40%,创国家优质产品100种,部优产品350种,省优质产品1500种。主要产品的质量
40%以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5%以上达到国际“七末八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
计划还要求全市工业利税总额比1985年增长88.5%,平均每年增长13.5%,其中市属预算
内工业(实行预算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比1985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增长17.2%;
产值利税率由1985年的17.8%提高到20.4%,其中市属预算内工业由1985年的15.4%提
高到23.6%;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1985年的160天缩短到120天,其中市属预算内工业由190
天缩短到151天。
对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提出五个方面的重点要求:一是调整经济结构,力求集体所有
制工业有较大发展,1990年全市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25.7%提高到
27.1%,实现利税的比重由1985年的17.6%,上升到24.6%,力争达到28%;二是调整产
业结构,1990年机电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40.1%调整为39.3%,食品工业由12.4%
调整为13%,建材工业由3.4%调整为4.4%,电子工业由0.9%调整为1%,轻工行业和
石油化工行业分别保持1985年的9.2%和9.1%的水平;三是调整企业结构,要求大力发展
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向开放型、专业化的企业群体或集团结构形式转化;四是产品结构的调
整,要从满足市场和人民生活需要出发,按物耗小、能耗低、污染少、技术密集和附加值高
的原则调整产品结构;五是技术结构要求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为生产力,
积极引进和采用、推广国际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实现
这些调整,使工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得到明显增强,为后十年的经济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对重点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机电工业重点发展大型电站成套设备、汽车、工具、
轴承、电缆、工业锅炉、林业拖拉机、环保设备、电工仪器仪表、电子敏特器件、太阳能电
池、微机应用设备技术、广播通信设备等。
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粮油、饮料、糕点糖果、肉类加工行业。建成1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的食品工业企业,增加主食和饮料生产能力。逐步改变城乡人民的食品构成,适应生活社会
化的需要。
纺织工业重点发展麻纺、毛纺、化纤等行业,以优势产品为龙头,组建亚麻、毛纺、化
纤3个企业群体,形成行业骨干,扩大名优产品生产能力,建立系列化产品基地和出口创汇
基地。
轻工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开发新产品,增加名牌优质产品的比重。发展洗衣机、
手表、自行车,增加新规格、新型号;抓好照相机、录音机、厨房设备、高档家俱等适销产
品的生产;塑料工业重点发展工程塑料、建筑材料、复合包装、农用薄膜等产品;日用化工
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扩大优质产品生产能力,造纸提高质量和产品档次,还要抓好日用小商
品生产,满足市场供应。
化学工业重点发展有机化工特别是精细化工产品。
医药工业重点发展抗生素原料药、营养滋补中成药、化学医药3大类产品,扩大优质名
牌产品生产能力,增加出口创汇。
建材工业由传统材料转向新型材料,由高耗能、高耗水型,向省能、省水型发展,在大
力抓好水泥生产的同时,重点发展节能、利废、轻质高强的新型建筑材料。
冶金工业重点打基础、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以炼钢、轧钢为龙头组织钢铁企业群体,
发挥东北轻合金加工厂铝材优势,发展铝制品加工,还要扩大铜材的加工能力。
对计划实施,提出五年组建30个联合体,抓好15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要重点抓好8个
大中型项目;市属工业有331种主要产品升级,229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20种产品达
到国际“七末八初”水平;全市有5户达到国家特级企业标准,31户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
50户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72户达到省级企业标准。还提出了加快军转民(军工企业向民
用转化)步伐和抓好工业重点建设的要求。
二、计划的执行
“七五”计划期间,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缩小了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了市场调节,
推行了企业联合,组建了30个企业集团,企业内部的承包责任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也有了新
进展。计划执行中前三年,都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超过“七五”计划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到
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比1985年增长43.9%,平均每年增长12.9%,其中
1986年超过年计划0.6%,比1985年增长9%,1987年超过年计划7.8%,比1986年增长
12.7%,1988年超过年计划16.1%,比1987年增长17.1%。列入国家指令性计划的发电设备
制造,铝镁合金加工,水泥、轮胎、化学医药和铜型材等6种产品都完成计划较好。各种经
济类型的工业总产值都增长较快,全民所有制工业三年增长42.5%,集体所有制工业三年
增长37.1%,其它经济类型和村办工业,个体工业发展最快,三年增长1.97倍。工业企业
的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总额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都年年提高,万元产
值耗能年年降低,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在前两年增加的情况下,1988年比上年加快9天,亏
损企业1988年比上年减少49户,亏损总额比上年减少26.9%。工业部门的经济体制改革有
了深入进展,到1988年在全市127个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实行各种承包责任制的达到121
户,其中上缴利润递增包干的企业72户,实行上缴利润基数包干超额分成企业18户,实行亏
损包干和减亏分成的企业19户。改变经营方式的企业有267户,其中全民所有制改集体所有
制经营的企业37户,改租赁或个人承包的企业104户。各年的产品质量评比,获国家优质奖
的产品,1986年4种,1987年5种,1988年3种;获部级优质奖的产品,1986年56种,1987年
63种,1988年40种;获省级优质奖的产品,1986年248种,1987年243种,1988年283种。
1989年和1990年由于前三年在全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国家为了控制社会总需求,实
行了治理整顿措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使全市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减慢。
1989年9月—1990年8月,与上年同期相比连续下降。1989年由于积压产品增多,销售率下降,
产成品资金占用增加,企业亏损总额增长,可比产品成本上升。经过市政府和市有关部门采
取措施,从1990年9月生产开始回升。根据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生产形势,1990年10月市政府
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调整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部分主要指
标的报告》,经过市人大九届二十三次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七五”计划期末的1990年
全市工业总产值调整为128.5亿元,其中市属工业105.55亿元。到1990年末全市工业总产
值完成130.86亿元,比调整后的计划增长1.8%,比1985年增长44.8%(市区工业总产值
完成114.6亿元,比1985年增长42.9%)。其中市属工业总产值完成100.25亿元,比1985
年增长45.3%。第四季度虽然生产开始回升,指令性计划的6种产品也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指
标,但是从全年看,经济效益下降。1990年全年的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都
下降,产成品占用的资金比1989年增加33.4%,企业亏损总额比1989年增长1.9倍,可比
产品成本比1989年提高6.5%,万元产值能源消耗升高5.99%。
“七五”计划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五年增长44.8%,平均每年增长7.7%,超过调
整后计划增长7.3%的目标。其中,市属工业五年增长45.3%,平均每年增长7.8%,接
近达到调整后计划增长7.9%目标。轻重工业比重有所调整,轻工业五年增长52%,平均每
年增长8.7%,比重由1985年的44.9%上升到47.2%。重工业五年增长39%,平均每年增
长6.8%,比重由1985年的55.1%下降到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