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完整的志书由正文(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附文(综合)两部分组成,志书的正文部分往往通过修志工作者几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形成送审稿,然后经过初审、复审、终审、定稿。而志书的综合部分(照片,地图、序言、后记)则往往是在定稿前才拿出来,容易被人们所忽略,造成纰漏。为了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注意,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照片
照片是摄影对象的客观录像,具有真实、准确,可靠的特点,作为存史的手段是文字所难以取代的。照片出现在志书上,是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主要特征。旧方志由于历史条件所限,靠文字来表述。而新方志则不然,新志书贵在"新"字,新的思想,新的内容、新的时代感,照片正是新时代感的象征和体现。由于照片的出现,会给一部志书带来活力,增添了志书的纪实性,直观性、真实性。在美化版面的同时,还起到补充文字不足的作用。
照片已经成为新编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重视。从我市已出版志书中的照片来看,多数运用得较好,少数运用得不理想。
1.照片选择不当。一般说来,志书运用的照片要严格服从于志书的总体设计,要考虑志书的整体结构和实用价值,与正文记述相吻合。地域志、专业志、部门志,县志、区志各有需求,各有侧重。但不论是哪方志书,它的照片运用必须同正文一样,要突出地方特点,要有地方性。我市最近出版的《哈尔滨市志·地理志》和最早问世的《阿城县志》在照片处理上基本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但综观现出版的市、区、县志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某区志选用19幅照片,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为自然风景照。反映该区百年发展的历史,解放后40多年来,行政区域工农业生产等方面巨变的照片一张都没有,志书照片颇似一部旅游志。某县志选用了某党代会照片,县、乡、村委会的办公楼照片,我认为,有一张县政府的就足够,这个位置放本县工、农业发展等方面照片远比这些照片要好得多。
2.历史和现代照片运用不当。照片的选用应与正文一样,详今略古,不能平均使用。照片布局应该是在重点反映当代的同时,给近、现代留有一地。我市两部区志所选照片全是用下限时间的,一张历史照片也没有,更缺少对比性的照片,给人一种"年鉴"的感觉。有部县志照片历史多于现代,古城胜于新貌,看不见现代、当代城市发展步伐。如果配有对比强烈的照片,象中央大街的过去和现在,太平桥的老木桥和当今的钢筋水泥桥等,《地理志》增加三十年代被洪水淹没的市区和1990年防洪沿江一条线工程,这样既能形成新旧社会的对比,还能活跃版面的布局。
3.照片文字说明不当。照片说明是不可缺少的,一幅照片真正起到资料性的作用,经得起历史的推敲,就需要用精练的文字表明照片所反映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否则若干年之后,人们就难以破译。《哈尔滨市志·地理志》第一幅照片"哈尔滨市位置图" (卫星影像),在这张缩小的影图中没有任何标记,没有颜色区分,根本看不出哈尔滨市在广阔的松嫩大平原上的具体位置。第二幅哈尔滨城区位置图(航空照片),所说的地区位置图,应该是从照片中看到整个城区在松花江流域中所占方位和与邻近市县的分界,而这张照片则是城市当中一个区的局部,根本不能称之为城区位置图,只能叫做"哈尔滨城区鸟瞰图"(局部)或叫做"哈尔滨市哈西地区鸟瞰图"。某区志首张照片为"周总理视察驻区三大军工厂",这句文字人物、时间,地点均未交待清楚。似应改成×年×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中)视察军工企业龙江电工厂"较为合适。某区志照片说明过于简练,如冰灯、冬泳、野游、春回大地、大垄谷子、三早水稻、方潭夕照等。前者应该说明"位于××地区的××公园冰灯游园会夜景(19××年)。后者的文字则多用于风景彩照画册说明,作志书照片文字说明是不合适的。某县志6个对开大版面,其中有两个版面出现了大标题:科技兴县、农村新天地,这种画册宣传式的标题与前后版面不协调不可取。某县志把政府办公楼照片苟简成县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应该注明"位于县城××大街××号县人民政府办公楼"。另外大多照片说明没有年份,有的照片干脆没有文字,这更是不允许的。总之志书是传世之作,现在多写几个字,将会给后人带来方便,我们现在不也有时抱怨旧志在某些章节上过于简练,有的疑团至今还解不开吗?
4.照片运用交叉处理不当。志书选用照片和正文一样也有个交叉运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主编要站在宏观的角度上,从全志书考虑。要从志书内容出发,选用那些能代表和反映地方性,本专业特点的照片入志。某区志选用市委办公大楼、哈尔滨机场照片,实则应入在《市志》党派志和民航志,区志则应多选些本区域所属的政权、工、农、商、文等方面的照片。今年我市志办将陆续出版各专志,照片的交叉运用处理则应摆上日程。一幅"哈尔滨冬泳活动"的照片,将来会涉及到体育志、工会志、旅游志,类似这些问题在其它专志上也会陆续出现,这就需要本专志的主编要权衡考虑,顾及左右,用到好处,即不要"争嘴",也不要"丢失",必要时由主管部门出面协调共同处理好照片运用交叉问题。
5.入志照片质量和版面布局注意不够。入志照片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志书总体质量。把好入志照片质量要从真实性、资料性和艺术性三个方面考虑。真实性、资料性是入志照片的根本,但照片的艺术性也不应忽视。摄影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尽管入志照片不单纯是艺术照片,但从审美观点上来看,有一定艺术性是应该的。一部志书要有可读性,让人喜欢,爱不释手。这就需要有感染力的照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回味。为此,在照片采用上,首先应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摄取去选择。就目前我市出版的《地理志》、《太平区志》、《道里区志》等志书来看,总的说还是不错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有些志书则不然。某县志一张街景,雾气腾腾,行人稀少,路中间四台车辆,有两台在修理,这张照片实不可取。某县志县政府机关大楼照片主题不突出,行人杂乱,电线如网,给人以"闹市"之感。如果摄影家换个角度拍摄,效果会好一些。某县志有一幅烈士纪念碑照片,拍摄于秋季,北风瑟瑟,落叶遍地,给人以凄凉之感。如果这张照片摄于清明节,碑前有花圈,少先队员在组织入队宣誓,我想其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彩图一般都放在志书的开篇,版面设计给人第一印象,所以不能忽视。活的版面给人以美感,单调、死版的排列使人乏味。我市《地理志》、《方正县志》的照片布局排列较好,但有的志书不算理想。某县志彩照第一张是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这种布局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如果将县城远眺放在第一页,纪念碑照片放在中间就会合理一些。我认为照片先后顺序的排列也应从正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来考虑,如地理地貌、政治、经济、文化等。这样看起来比较顺当,自然。照片的方位一定要按照上北下南的原则,自然地理志中一幅照片就放反了位置,这类差错是不应该发生的。总之,照片的运用,文字的配备以及排版等方面内容并不难,只要我们提高认识,从志书的总体质量来考虑,我想会处理好的。
二、地图
地图在旧志中就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地图在新方志中更起到直观、简明增强志书表现能力作用。会使读者对文字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志书中的地图种类很多,诸如设置沿革图、地形图、行政区划图、气象图、交通图、网路图、分布图、重大战役图,等等。每部志设多少图,什么样图,行政区划图的利用和文字说明都要从实际出发。
市志图。地图是表现地域疆界,地质地貌的最佳手段。透过地图,读者既能清楚地看到某一地方的宏观地理概貌和微观地质现象,也能形象地了解山脉、河流、道路的起终走向,这对于辨别方向,寻找位置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市《地理志》彩图部分只设一市政区图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做为一部综述全市地理地貌的全书,首先应该有一份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中的位置图,还应该有一份彩色地势图,然后才应是各种地质剖面图等,这样才能起到"开门引入"的作用。
县志图。县志行政区划图、地势图和城镇区街图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县志缺少地势图,有的缺少县镇区街图,这应该说是不完整的。《方正县志》县政区图、地势图,均按国家测绘局制定的标准编制,图例、比例尺、经纬度、附注,非常正规,唯方正镇平面图略有逊色,但不失是一部上称佳作。
区志图。区志我市已出版两部,每部志都有行政区划图和城区街政图。做为同样的区志,是否应该将图的名称统一一下。现在《道里区志》叫道里区行政区划图、道里区城区图,而《太平区志》则叫太平区政区图、太平区区街图。做为同一个市的区志,我想应尽量统一协调一致,这样会有一个整体感。
三、附文
附文在这里指志书中的序言、凡例,后记(修志始末),这虽然不是志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是一部志书的开篇和结束语,起到引言和句号的作用。没有它们,志书就缺乏完整性,因此,附文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序言。我看过一些参考资料,有关如何写序言的还不多,序言怎么写,写什么,一时还说不清楚。纵观几部旧志,通志、卷首皆有序言,大多为地方长官和志书的主修总纂所写。现在我们市区县志由各级领导撰写。这是史有前例的。序言写什么?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历代通志序言的内容大致有。远溯方志源流,论述史志关系。泛谈方志功用,阐说修志意义。介绍前志版本,评说质量优劣。概述地理人文,以彰一邑之盛。简介成书经过,总结修志经验。论述志德志才,彰扬纂者事迹。希贤达指正,盼续修增华。这里所说的是旧志、通志序言写法要素,根据推陈出新的原则,我们的新方志序言也应该有新的内容。一是横陈地理大势,纵述历史概貌。《太平区志》用了大量文字概述本区的地理状况,历史沿革,这样使读者对当地有所了解,能激起热爱家乡之情。二是简述修志历史,评介旧志史料。《方正县志》综述了民国年间的修志起始,反映了该县方志的连续性,为论述编纂新方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埋下伏笔。三是简介成书经过,记载修志经验。《阿城县志》的序文概述了本届修志的源起,修志机构及组织领导,还表彰了修志人员的辛勤劳动,还把领导的评语同修志成果同时载入史册,这对修志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安慰、激励。四是抒发编纂心得,展示修志成果。《宾县志》卷首有篇序文,写出了编纂者的心声,辛苦甘劳,经验体会。如果我们修志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能够总结出带有理论性修志体会和经验,并一同写进去让后人借鉴,那将是一个贡献。五是陈述方志的性质,任务,强调新志的功能和作用。《哈尔滨市志·地理志》的序言在这方面写得很成功,特别是对新方志在改革开放,振兴地方经济的作用做了高度评价,文字不多,结构合理,语言精练,说明问题。序言没有固定格式,其内容应主要来自作者的实践认识。各地修志状况不同,经历不同,体会不同,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后记。后记也称"修志始末",是志书的结束语,是编者陈述该志书的起止时间,编纂经过及其文内所没表述的内容。后记一般来说应有这么几个层次,一是本志书编修的起始源由,来龙去脉。二是志书的位置。这是指市志各专志而言,《哈尔滨市志·地理志》只在封面书脊上标有③"自然地理"字样,说明是全志书第三卷。正面及书内首页都没有全志书第三卷字样,这样就需要在后记中有所交待,如:《哈尔滨市志·自然地理》是哈尔滨市志中第三卷,本卷内容包括地质、地貌,水质、自然资源等,是市志中若干专志之一部。然后再说该卷中谁牵头组织……。这样会使这部专志有整体感。三是志书的编纂过程,机构设立,采集资料、出版长篇、组织编写、总纂送审等等,时间、分工尽量交待清楚。《方正县志》附录新旧县志均有简述,有连续性,有新意。四是协同单位,参予该书工作人员,支持关心修志工作的同志们都应点到,体现众手修志。五是诚意之词,埋下伏笔,请后人接着修正。后记与序言一样没有固定格式,但有一点要注意,序言与后记不要"撞车"、序言中出现的内容后记中就不要再陈述。应该合理归属,各述其意。后记不是方志论文,是陈述修志始末的编后语,应以叙事文为主,实事求是,说清本意。我想只要有助于读者阅读、利用,有利于后代继承和发扬修志传统,也就达到了应表述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