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校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中心,创建于1951年。2000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黑龙江物资职工大学实质性并入该校,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5年,学校有16个学院及电化教育中心、计算机教学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省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1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人事厅资助学科14个,有研究所和研究中心22个,有11种学术刊物定期公开出版。在校全日制本、专科生3.5万余人;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硕士及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5100余人,留学生400余人,在籍成人教育学生1.05万余人。现有教职工3695人。学校还特聘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著名学者为兼职教授、顾问或名誉教授。
2005年,该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开展各项校园科技文化活动。6月27日,该校与中国银行哈尔滨呼兰支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作协议。共有1039名特困生签订助学贷款合同,贷款金额达478万元。通过学校补助、社会助学等方式直接发放学生补助近300万元。
2005年9月16~23日,该校接受教育部专家组为期一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经过考核,该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该校获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该校教师平均年龄39.22岁,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21%,教授、副教授占教师总数的40.94%,外校毕业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79%。该校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8人、后备带头人18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8人、学术骨干208人。2005年,有117名教师分别获校级教学优质奖一、二等奖。
2005年,增设数字媒体技术、科学教育、广播电视新闻学、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会计学等本科专业。通过对全校专业评估,评选出23个优秀专业、12个良好专业和8个合格专业。该校的心理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音乐学、英语和美术学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该校《中国古代文学》、《世界古代史》和《高师心理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该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二等奖优秀教材1部。学校已建立102个教育实习基地和45个专业实习基地。2005年,该校学生获得第二十二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4枚奖牌(2枚金牌、2枚银牌)、第六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及FIRA’2005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中国队选拔赛仿真型5对5比赛项目的冠军、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大赛二等奖、东北三省四市俄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和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10枚奖牌(金牌4枚、银牌4枚、铜牌2枚)。该校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有29项大学生项目获得资助。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增设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5个。
该校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歌研究中心等五个研究部门被批准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国家、省部、厅局和市级科研项目115项,获科研项目经费260.2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和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3项,省教育厅项目77项,市科技攻关项目2项。该校将“哈尔滨师范大学科学研究基金”划分为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和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经过评审共有75个校级项目获得资助。全年有8项省级项目完成科研计划,通过验收;35项厅局级科研项目结题,通过验收。该校教师出版学术著作70余部,发表论文680余篇。该校于泓教授等完成的《离子色谱研究》、王建华教授等完成的《公务员信息化与电子政务远程教学网络课程系统》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张喜田教授等完成的《宽带半导体纳米材料及其超结构的物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继续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接待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英国牛津车维尔学院和日本上越教育大学等国外高校15个团组78人次的来访,派出8个代表团14人次对国外友好院校进行交流访问,选送15名师生赴国外友好院校进行讲学和学习。聘用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国家的外籍教师10名。2005年,该校被国家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指定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的黑龙江省惟一考点,并成功承办2005年度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考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