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好2000年后的续志准备工作,许多区、县(市)志办在完成本届志书出版任务后,相继开展了资料长篇、地方综合性年鉴,年度记事的编写工作,不仅为续修志书积累了大量资料,也为如何做好续志的准备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笔者认为,编写年志同编写地方年鉴、资料长篇一样,是为续志积累资料的好形式之一,如能进行得好,很可能是志界出现的一个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在我们的方志园地中很可能增加一朵新鲜之花,应予提倡。
何谓年志?顾名思义,年志就是以一年为时限的志书,它和年鉴在性质上,在编写形式上及编写方法上不能混同。首先,年鉴是期刊。期刊有旬刊、月刊、季刊等等,年鉴是一种年刊,是众多期刊中的一个品种。而年志则不同,它是一种志书。二者同为官书,虽然在地域性、资料性、权威性、工具性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类别。由于二者类别不同,所以编纂、撰写方式也是不同的。年鉴基本上是采取编辑作者文稿的方式成书,在没有相对固定的栏目、类目之下刊载作者们的署名文章(或称条目)。这些文章虽然经过编辑者的加工和整理,但刊载时仍保持原有的个体性和相对独立性。而年志却是一种讲究结构严谨、讲究整体性原则的著作。同年鉴相比,它在体例结构的设计上,在内容的取材上,在编纂方式方法上有着更为严格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
年志的体例是个什么样子?这需要修志工作者经过实践和摸索才能做出正确而又完满的回答,不过有如下两点现在就应予以肯定。第一,应具有一般志书的基本特征,如必须严格遵守的时空范围,运用全面系统、真实资料反映地情的基本要求,记、志、传、图、表、录诸体综合运用的表现形式,横分门类纵述史事的结构方式,述而不论,据事直书的表达方法等等。第二,在保持志书体例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应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内容决定形式,很明显,年志所记述的内容和区、县(市)志的内容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一般志书均贯通古今,既写现状,又记述历史,相比之下,年老的内容含量和内容广度都要小得多。但年志所反映的却是当今新时代,是历史没曾出现过的全新内容。为适应内容表达的需要,年老必须寻求附合实际的表现形式,在体例上应有新的突破。例如:年志应尽可能地突破本届志书一般所采用的按事设志、平面推进的总体设计模式,应减少横分篇目、强化竖写力度、突出重点内容,不必强求面面俱到。
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试拟年志框架如下:
概述:
一、政事篇
篇头前言
第一章 中共××区、县(市)委
第二章 人大政协
第三章 行 政(含县政府各项重要决策、各类重要施政举措、信访、民政、人事、劳动以及计划、审计、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项政府工作)
第四章 武 装
第五章 公安、司法
第六章 人民团体
二、经济篇
篇头前言
第一章 农 业(含林、机、水、畜、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等)
第二章 工 业
第三章 交 通
第四章 城乡建设
第五章 商 业
三、社会事业篇
篇头前言
第一章 教 育
第二章 文 化
第三章 科 技
第四章 广播、通讯
第五章 卫生(合计划生育)
第六章 体 育
四、杂记篇
篇头前言(本篇记前三篇没能纳入但又必须记述的内容,如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变化、社会风情、年内要事、人民生活、人物、宗教、灾异等等)。
附录:
这个框架、主体设四篇,目的是既要全面反映本地年度内地情,又要把重点内容加以突出记述;志首设概述、志尾设附录,是吸收本届一般省、市、县(市)、区志的宝贵经验。通过概述把本地本年度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情况加以综合和概括,使之成为全书总纲;志尾附录,通过刊载重要文献、重要原始资料,既可对主体内容进行补充和佐证,又可强化年志的资料性和权威性。
这个框架的设置,把政事列为首篇,是为了突出政事在全志的中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告诉我们,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任何社会变革,都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政治力量的直接推动下进行的。年志所反映的是当今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把政事篇放在首位,目的是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一切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成果都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从而突出党在历史中的核心地位。
框架中对行政建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没有设专篇、专章,这样做并不意味降低此类内容的重要地位,而是考虑到在一个年度内此类内容的可记载量。这类内容一般来说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并在本届志书中均作过详细记述,再在年志中重复记述没有必要。新变化、新情况需要在年志中记述,但是相对来说可记量不会很大,在杂记篇中设专题记述,既灵活又方便。民政、劳动、人事、经济管理(计划、工商管理、统计、技术监督、计量),环境保护等均不设专志而把它收于行政章去,除考虑到它们的内容可记载量以外,还考虑这些均属地方政府工作,做为政府施政行为加以记述,既符合实际,又恰切合理。
这个框架只列篇章而没有列出节、目,是因为节、目只有编撰者在充分研究当地地情之后,在占有大量具有标志性、典型性资料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这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列出。但节、目是年志的基本记述实体,是体现志书内容时代特色和地方特征的实际环节。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征,要成为设置节、目的基本原则,如在政事篇中,应突出党和政府在一切经济和社会事业上的核心领导地位,就是说,要突出党和政府在推进改革开放,两个文明建设中所做的重要决策,所制订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所实行的重大举措。在经济篇中,应突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形成,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渡和转换,突出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成果等等。总之,节、目要设置得切合实际,符合地情,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使志稿内容丰满、特色鲜明、逻辑严谨,才能编纂出质量上乘的年志来。
编写年志,与编写贯通古今的志书相比,一是周期短,年底动笔、次年既可成志出书,能够较为迅速地反映现实。二是容易引发领导的关注,年志由本届领导主持,记载本届领导业绩,最能引起领导的重视。三是工作量较小,年志所记载的资料均是本地年内发生的事实,"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便于采集,便于查对。年志如果编写得好,很可能成为一种最能全面真实反映地情、又具有灵活性、时效性的一种志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