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三级修志已近尾声,哈尔滨市所辖的七区十二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全部出版了志书。这届修志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广大修志工作者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各地留下一部部宝贵的文献。这届修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就其记述的历史和现状的深度、广度及科学性等方面,也是任何一部旧志书所达不到的,可谓整体质量较高,成绩巨大。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具体到每一部志书来说,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因此,认真总结本届修志的经验,通过研究、分析和比较,搞清已出版县志的成败得失,这对我们下一步开展续志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一、县志结构设计的回顾
县志结构的设计,经过80年代的初创,到90年代的发展,基本形成以章节体为主体的两种发展趋势。
1.大编体结构。
大编体结构,起始于1982年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公布的"新编县志基本篇目",分为大事记、概述、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人物、附录等10编。这个篇目出台以后,全国各地纷纷以此为蓝图,进行县志的编写工作。1983年江苏出版的《如东县志》,就是以大编为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全志分为概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杂记、附录等8编。1986年浙江出版的《建德县志》,设7编。我省1987年出版的《克东县志》,设9编。大编体结构的特点是立志范围大,便于记述事物间的统辖关系,整体性较强。以《如东县志》和《建德县志》为代表的大编体结构,在80年代初风靡全国,影响深远。
2.小编体结构。
随着修志实践的深入发展,针对大编体层次较多,编写难于把握的弊端,一些修志工作者另辟蹊径。其中以事业立志,以各行各业分成独立的专志形式的县志篇目,即小编体开始流行。1985年江西出版的《玉山县志》,即采用多卷并列的结构形式,全志除概述、大事记外,分成39卷。1987年上海出版的《奉贤县志》,除总述、大事记列于卷首外,其余设32卷。我省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版的县志,也多为小编体结构,如1986年北方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爱辉县志》,设21编,我们哈尔滨市所属《阿城县志》,设24编,《五常县志》,设25编。小编体结构的特点是平列专志,层次清晰,记述灵活,便于操作,因此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在全国迅速普及。
有的专家,根据篇目的数量,把设有20篇左右的县志称为中编体结构,这实际是把小编体结构又进行了细分,当然也不失为,一种分类方法。
3.条目体结构。
县志结构除以上两种章节体趋势外,还出现一种条目体的结构形式。1991年出版的浙江《龙游县志》可谓代表。《龙游县志》注重志书的整体性,注重宏观思考,注重内在联系。他们不设章、节,以条目见长,一事一条,完整统一。从而克服了有些小编体立目过细,设节过繁的缺陷。但全国以条目体结构出版的县志,还属凤毛麟角。
尽管县志大编体、小编体这两种结构各有千秋,尽管条目结构崭露头角,但他们的基本内容,大体都是由概述、大事记、专志、人物、附录五大块组成。这种五大块的县志结构,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全国修志热潮中,基本已成定型。这种定型的模式和框架,一方面给县志编修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通途,创造了全国编修县志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多数县志都是"一个面孔"和"似曾相识"的"千志一体,千人一面"的呆板格局。
二、实践中的作法和启示
我参加修志工作18年,经历了社会主义第一代志书编修的全过程。在实践中的我们具体作法是:
1.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设计县志篇目。
如何设计县志篇目,是采用章节体,还是条目体?是大编体,还是小编体?不同的主编会不有同的主张。我通过学习旧志和已出版新志的经验,决定借鉴系统论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来构筑县志的框架结构。县志是全面、系统记载县情的,县志是县情的载体,我们必须把县情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一个县是大系统,那么它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则是分系统。其主要构成是:自然(历史)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这些系统又各有其子系统。在自然(历史)分系统中,其主要内容包括县域内所具有的一切自然条件。从空间上看,包括地理位置、区域面积、地形地貌、地质矿产、土壤植被、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气候、江河湖泊等;从时间上看,包括历史发展轨迹对现实的影响,民族历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在政治分系统、经济分系统、文化分系统和社会分系统中也各有其内容。各分系统和子系统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又互相影响,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县情体系。
根据以上分析,《呼兰县志》的篇目就是依据这种大系统含小体系的格局进行设计的,也就是先按大编体分块,再按小编体编写。这种模式尽量吸收两种体式的优点,并将其融合为一体。通过实践,我们认为这样设计的篇目是符合县情的,操作也较为容易。
2.改变固有模式的大胆尝试。
80年代中期,大批新县志的出版,为我们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模式。我们在继承旧志和新志的一些好的作法外,又做了很多别人没做过的新的尝试。在结构形式上,我们吸纳了章节体和条目体的优点,进行大胆探索。在以章节为主的前提下,将所有的目级内容,全用条目体,力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是将两种结构形式纳入同一书中的大胆尝试,是志书体例的一种创新。在结构上,我们的别异之处还有:不设概述,而设概况;不在卷首设大事记,而在卷末设大事年表;在横排的门类上,设纵述的"政治发展纪略"和"经济综述"等。
在编写方法上,特别注重科学性,大量使用量化分析和结构分析;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口碑采访,注重资料考证。为增强实用性和著述性,历史部分的考证,全在页下用脚注;凡重要资料皆注明出处,重要引文也注明出处,重要照片注上拍摄时间。为读者检索方便,卷末设4类7种索引、4 000余条。
在内容上,注重整体的均衡性,缩小经济部类的份量,加大社会部类的篇幅;突出农业、文化、人物三大重点;突出宏观经济和改革开放;此外,在图表照和装帧设计上,力求庄重典雅、卓而不群。以上这些尝试,未必全部成功,但却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鲜明的《呼兰县志》所独有的特点。
3.克服县志结构中的一些弊端。
一部县志出版以后,经过一段"冷处理",常常会有很多遗憾。《呼兰县志》借鉴年鉴和刊物的做法,在辑封上设置栏目,这虽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但毛病较多。一是在编上又多一个层次,有迭床架屋之累赘。二是栏目的标题,在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即一律用四个字标示本编内容时,因文害义,牵强、混乱。如原编题"政区",改为"历史进程";"政治发展纪略",改为"政治发展",这是以小冠大。"政党"改为"政党制度";"军事"改为"军事活动",这是以大冠小。"人事"改为"人事行政";"教育"改为"教育事业",这是画蛇添足。此外,还有雷同重复,生搬硬套的,有互相矛盾,辈分不清的,等等,这是《呼兰县志》中最明显的一处败笔。这说明,有创新意识固然可佳,但在实践时一定要深入研究,注意实际效果。
在篇目设计上,因定性不准,择目不清,造成歧义。如《呼兰县志》第四编政党,把"中国国民党呼兰地方组织",纳入"民主党派"内,就造成了歧义,多数专家认为归属不当。其实,呼兰的国民党无论是在东北沦陷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从来都不是执政党,这和关内的国民党(执政党)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东北地区的特殊情况。如按"以事分类,事以类从"的要求来看,这是不错的,但因择目不清,造成了歧义。其实这个歧义很好解决,只要把标题的"民主党派",改为"其他党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说明我们列纲设目时,一定要考虑周详,否则,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在内容记载上,《呼兰县志》也存在着失漏和矛盾之处。如第十七编金融,同一险种,却有"中小学生平安保险"与"中小学生意外保险"两种名目,记述不明;还有两项赔款时限、人数不同,而理赔金额却相同,令人费解。此外,有些资料过繁细,冗长杂芜;有些章节内容多寡悬殊,剪裁不当;有些照片泛而不精;有的同类异处,归属不当。
三、续修县志结构设计的展望。
李铁映同志说:"一届志书完成之日,就是新一届志书开修之时。"续志工作即将开始了,我们将编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我们续志的篇目将怎样设计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精心设计,突出地方特点。
志书的篇目设计,犹如施工的蓝图,蓝图的优劣,决定着建筑的质量。篇目的确定与取舍,总的原则是从现代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力求符合科学性和时代性。篇目分类是否科学,归属是否得当,标题是否准确,都要认真推敲,反复修改。篇目的设计,也不是一步到位的,它是经过搜集资料篇目、试写篇目和修改篇目等艰苦探索,才逐步完善的。志书定稿之日,才是篇目确定之时。续志篇目要有较大的创新,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篇目设计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点。只有突出地方特点,才能避免千篇一律、各县雷同的状况。比如《呼兰县志》,我们就抓住"历史悠久、农业发达、人才辈出"这三个特点大作文章。针对呼兰的三个特点,我们在卷首概括成三句话:"呼兰,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黑土地,是黑龙江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呼兰,史称'江省邹鲁',是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呼兰,盛产大豆、高粱、玉米,自古有'满洲谷仓'之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其实,各县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记好基本县情的基础上,突出地方特点,是设计好县志篇目的根本所在。
2.拓宽视野,改革现行模式。
本届修志的篇目设计,全国基本上都是章节体的结构形式,个别的采用了条目体结构。
章节体因受逻辑和统辖的制约,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为了突出地方特点,各县有很多升格的处理,造成父子同辈或祖孙同辈,这在逻辑上是绝对不允许的。有的县志,因内容较少,造成章下无节,这就失去了统辖关系。有的章下虽有一二节,但不是两行字,就是三行字,这种生拼硬凑,没有具体内容的节,形同虚设。但章节体领属关系明确,层次清楚,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强,加之各县已有一定的设计经验。因此,续志的结构,章节体仍是首选。
《呼兰县志》采用了章节体和条目体相结合的作法。条目分级设置,统辖关系明确。每一条既有自己的独立性,又受到其它条目的制约,条与条之间又有内在联系。条因需而设,多寡不一,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结构避免了章节体硬分章节的弊端,又弥补了条目体内在联系不足的缺陷。然而,因条目写的臃肿庞杂,给人印象并不突出,此种探索和尝试,虽然很不成功,但不妨也可参考。
浙江《龙游县志》的条目体,借鉴工具书的优点,写法灵活,一事一条,便于查检。虽然也是尝试,但因符合地方志属大型综合工具书的要求,必将成为条目体发展的先河。有关专家讲:"条目结构正是一般工具书的普遍特征,它不要求条目之间的渐进性和逻辑性。这样的内涵决定了志书采用条目结构的外表形式更为得体。"因而,这位专家呼吁,下届志书应改为条目体。
3.注重实用,适应读者需要。
一部耗时几十年的县志出版了,但人们对它却缺少热情,购者寥寥。从《呼兰县志》发行情况看,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适应性差,二是读者面窄。《呼兰县志》字数较多,达164万字,价格较贵,每部200元,重量4斤多,块头像枕头。这种豪华精装大块头,本身就和群众拉开了距离。群众都嫌太贵。这种适应性差所造成的负面,就是读者太少。我们深感,再续志的时候,一定要缩小篇幅,注重实用,适应读者的需要。其实,《呼兰县志》的出版,还不如我们编的通俗小资料,如《呼兰史话》、《呼兰今古》等,这些小册子字数少,价格低,写法灵活,深受群众欢迎。这种大块头和小册子的对比,对我们的续志工作,也许多少有点启示。
如何从市场需要出发,适应读者的需要呢?一要缩短修志周期,二要缩短篇幅,三要写法灵活,不拘一格。当然这涉及到地方志改革的一些具体问题,不是一时一地一人所能改变的。但是,地方志做为老传统、新事物,只有在不断改革、探索、尝试的实践中,才能发展,才能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