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帡幪教堂坐落在市中心有名的繁华街道,东大直街南侧(东大直街268号)。它原称圣母守护教堂,俄语音译为"巴克洛夫斯卡亚教堂",是一座仿效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造型的拜占庭风格的雄伟建筑。教堂坐南朝北,高30米,宽18米,长25米。绿色调拱状圆形穹窿顶高耸入云,把异域教堂的建筑风格突显出来,既气派又厚重。穹顶下红色调圆柱形墙体上均匀开启的12扇设计精巧的上弧线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外4个绿色半球体小穹顶,设计得小巧玲珑,依傍在高大挺拔的圆形穹顶周围,像是4位忠诚的守护神。每个小穹顶上都立有一个金黄色的十字架,它们与大穹顶上的十字架交相辉映,金光闪闪。人们不论从高处俯瞰,还是正面仰望这座高大的建筑,都能产生雄浑庄严之感,并对设计和建造者独具匠心的技艺赞叹不已。
圣母帡幪教堂始建于1902年,是东正教的一个墓地教堂,最初为一座石结构的祈祷所。1922年,中东铁路局出资,在祈祷所的东侧新建了一座较大规模的木结构教堂,用以"守护"在修建中东铁路、镇压义和团及日俄战争中而死的俄人亡灵。1930年,中东铁路局又出巨资,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墓地教堂,即现今的圣母帡幪教堂。这个教堂的建筑与施工采用了俄国著名建筑师吉斯塔夫大学毕业时的一套教堂建筑设计图。建筑面积660平方米,整体为砖石结构,地基由花岗石砌成,大圆屋顶及堂内屋面均由12根钢筋混泥土圆柱支撑。内外墙体设计简约,砌筑精细,堪称教堂建筑艺术之精品。
圣母帡幪教堂可容纳200人同时进行宗教活动。庄严肃穆的大堂内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推开教堂正门,刚进入其内的一段为"启蒙所",是教堂的第一部分。举行宗教仪式时,非东正教教徒只能在此处站立。往里的一段,即教堂的中央为第二部分,称其为"成道所",凡领洗的东正教徒参加宗教活动时可在这里或站、或坐。"成道所"里设有几个"坡桌",上面供奉有几幅精美的圣像。"成道所"东面摆着东正教特有的"苦像"(耶稣受难像),两侧墙上分别悬挂着铜制镂空圣像。据说,这样品质的圣像,在俄罗斯也极难见到。再往里可以看到四扇以圣像装点而成的屏风,东正教称其为"天门"。"天门"里面即为教堂的第三部分"至圣所",是东正教神职人员主持宗教活动时的场所。
1947年以前,圣母帡幪教堂曾一度由乌克兰人看护,由于当时在哈尔滨的大部分乌克兰人常来此堂祈祷,并在其周边的墓地安葬亡者,故一个时期以来,这座教堂又被称为乌克兰教堂。自1958年"大跃进"年代起,教堂交由哈市文化局管理,曾相继被新华书店、马戏团等非宗教团体占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市政府先后拨款40万元,解决了外单位占用东正教堂问题,并将教堂内外整修一新。1983年,政府有关部门又将首都博物馆保存的原北京东正教会经典和圣像运来,并通过寄邮方式从国外补足经典不足部分,通过重新绘制,填补了因历史原因而缺损的油画圣像,于1984年10月14日教堂命名日,对外正式恢复了教堂的宗教活动。目前在全国正式对外开展宗教活动的东正教堂只有这一座。这里也是中华东正教哈尔滨教会的所在地。1986年市政府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将这座教堂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2000年市政府为创建东北亚旅游名城和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又出巨资对教堂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辟建了一处欧陆风格的开放式休闲广场。广场地面用花岗石板铺装,沿东大直街和鞍山街两侧以草坪和花坛装点。广场的每一件饰物,大到树木,小到座椅、围栏、灯饰都借鉴了欧式广场设计风格,充满了浓郁的异域情调。
今天的圣母帡幪教堂,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肃穆典雅。徜徉在宽阔的休闲广场,与大教堂零距离接触,你不仅心胸开阔,还会逐步破解一种神秘,进而领略东正教文化的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