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门户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冰城夏都 >> 文物古迹  
 
哈尔滨文庙
     
    文庙,是文宣王庙的简称,又叫孔庙,原本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哈尔滨文庙坐落在南岗区文庙街25号,是民国年间建成并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
    1926~1929年在张学良将军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张景惠先后出面,由中外人士及政府募集大洋73万元兴建而成,张学良将军亲自撰写《哈尔滨文庙碑记》碑文。碑文详细记述了哈尔滨修建文庙及发展儒家学说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哈尔滨文庙1929年建成。建成后的哈尔滨文庙是东北地区当地规模最大、营造规格最高的孔庙建筑群,占地面积23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 600平方米。总体呈南北长方形,外有红墙环绕自成一院。院内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向南向北分划成三进院落。第一院依次为影壁墙、泮池、泮桥、棂星门,两侧各有东西牌楼。影壁墙是哈尔滨文庙独有的,因为按照惯例,文庙建成后先由当地的状元前来祭孔,然后推倒影壁,辟建正门。而哈尔滨文庙建成后却没有状元祭孔,也就一直没有开正门,在正门位置上仍保持着长44.8米、高5.9米的彩釉琉璃雕花砖的黄瓦红墙。第二院依次为五开间的大成门、大成殿,两侧各有石碑,并有东西庑建筑。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四配神、十二先贤的地方,殿前月台也是祭孔活动之地。东西庑是供奉孔子七十二弟子的地方。哈尔滨文庙以大成殿为全院的中心与重心,它的体量最大,水平位置最高,其建筑达11开间。大成殿为双层飞檐歇山式,金黄琉璃瓦殿顶,前出5阶,殿高17米,面积712.6平方米。第三院为崇圣祠,是专门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地方。
    哈尔滨文庙的营造规模就是在清代也属最高等级,外有红墙环绕,三层院落层层递进,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均用金黄琉璃瓦殿顶,各配两殿分别用青、绿、灰瓦。大成殿地面所铺的材料在古建筑上被称为"金砖",与北京故宫各大殿所铺的"金砖"同属一个等级。
    文庙建成后的1929~1945年17年间,先后举办过36次祭孔活动,由此可见孔子儒家学说在哈尔滨的兴盛与发达。
    哈尔滨文庙的庙舍在哈尔滨解放后,几经变迁,先后被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黑龙江省军区后勤部占用。1978年黑龙江省文管会向省领导呈报了关于哈尔滨文庙应移交文物部门保护维修管理的报告,经过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努力,1985年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85)国办函字2号文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和黑龙江省军区发回了《关于黑龙江省军区将哈尔滨文庙移交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的批复》,经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黑龙江省军区将哈尔滨文庙移交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双方严格按照交接协议书及会商纪要办理。
    1985年,全国第一座省级民族博物馆在哈尔滨文庙建立,1988年民族文物陈列正式对外开放,展示了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的珍贵文物和民族风情。还在大成殿内布置了《孔子圣迹展览》,展出孔子的一生、孔门弟子、儒学发展、孔子在国外的影响等。
    如今,人们走进文庙不但可以领略到它的建筑之美,感受传统文化,还可以看到民族博物馆展出的赫哲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独有的珍贵文物,了解这些民族的风情习俗。
    1999年1月12日,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思佳先生为哈尔滨文庙捐建的孔子全身巨型青铜造像揭幕。孔子铜像迂回底座高9米多,坐落在文庙第一中轴线上的大成门之前。孔子铜像的建立为哈尔滨文庙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一个新的参观景点,强化了文庙历史固有的对孔子的纪念意义。
     
【上一条】         【返回】         【打印本页】         【下一条】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使用帮助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技术维护: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资料信息处
电话:(0451)86772465  E-mail:dfz_lx@harbin.gov.cn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世纪大道1号  邮编:1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