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1986年底,全市共有国营畜牧场16处,畜禽舍面积17万平方米;集体畜牧场51处,畜禽舍面积19万平方米;企、事业青年牧场52处,畜禽舍面积16万平方米;饲养畜禽专业村104个,专业户12 763户;各种形式的联合体24个;乳品加工厂6处;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3处。在呼兰县建立了瘦肉型猪和肉鸡商品生产基地,新建畜禽繁育指导中心1处,占地800平方米;有国营种猪场2处,引进"苏白"、“长白”、“杜洛克”优良种公猪26头,全部采用人工授精,预计1987年可提供瘦肉型商品猪2万头;有肉用种鸡场7处,以"星布罗"为肉鸡当家品种,育成肉仔鸡295万只,占全市出栏总量的48.9%。在阿城县建立了黄牛商品生产基地,采用人工授精的办法改良黄牛,黄牛存栏31 384头,占全市饲养量的67.9%。
1986年,畜牧业在上年农业受灾、粮食减产、饲料紧缺的情况下,仍然产销两旺。
主要特点是:
1、饲养畜禽大户发展较快。1986年市郊区及两县,养蛋鸡500只以上的大户已经发展到338户,户养最多的有7 000只;肉鸡专业户最高年出栏肉仔鸡9万只。
2、政策灵活。市政府实行了保护价收购鸡蛋和供应饲料,市财政部门拨款450万元,以每斤1.40元收蛋,以每斤下浮O.01元出售配合饲料。发展畜牧业资金增加,全年投入畜牧业的资金500多万元。
3、初步建立了畜禽繁育体系。蛋鸡以"滨白42"、肉鸡以"星布罗"为当家品种。滨白鸡具有产蛋量高、稳定、蛋大、对各种环境适应性比较强等特点。1986年,农牧渔业部在北京军区看守所鸡场组织蛋鸡攻关达标试验评比,共13个品种,评比的指标有6项,滨白鸡在评比中全部达到指标。其中,"72周饲养日产蛋量"和"140日龄成活率"两项指标均居参加评比的13个品种之首。每只鸡年均产蛋量230~250枚,优秀个体产280多枚,蛋重60克左右。以哈尔滨原种鸡场为核心,建成一级种鸡场14处,二级种鸡场15处,1986年全市饲养滨白鸡普及率已达到70%以上;瘦肉型猪以地方猪种为母本,引进优良种猪为父本,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筛选优良品种作为当家品种;建立黑白花高产奶牛群,1985年夏,由联邦德国引进的370头优良奶牛,已在松花江奶牛场、市奶牛场、综合牧场和48个专业户落户。这些奶牛,经过1年多时间的生长,发育良好,基本适应了当地环境。到1986年末,已经产犊牛360头,其中,母牛175头,公牛185头,初产奶年均5.8吨,乳脂率3.7~4.O,最好个体年产奶量9.2吨,乳脂率达4.95。在建立奶牛繁育体系中,已将这批奶牛培育成高产奶牛核心群。新培育成的哈尔滨白兔新品种,1986年末,为全国各地提供种白兔2万多只。
4、推广新技术。全年笼养鸡达到80万只;全价配合饲料推广8.6万吨;人工授精鸡的普及达到30万只,人工授精猪的推广面占母猪存栏的30%,奶牛冻配达到90%以上。开展了畜禽产地和集市贸易市场的畜禽及其产品的检疫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流通中疫病传播。
5、兽医卫生检疫人员进驻42个农贸市场。全市有兽医卫生监督员22人,兽医卫生检疫员152人,进驻42个农贸市场。据市内20个市场统计,共检验肉品545万斤,查处违章事件26件,同时,逐渐把检疫重点转移到产地。市设立了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区、县设兽医卫生防疫检验站,乡(镇)兽医所设1~2名检疫员。
(李宏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