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5月一机部向哈尔滨锅炉厂下达了IA塔、ⅡA塔、IB塔、ⅡB塔、增湿塔等7台塔器
试制生产任务。这些塔器用于硫化氢-水双温交换法生产重水。图纸由化工部化工设计院提
供。7台塔器共需不锈钢材92吨。一机部为工厂拨款10万元,作为产品试制费用。7月锅炉厂
成立塔器试制领导小组,由生产副厂长刘文田、总工程师吴恕三具体领导,并任命支钟政为
主任工程师。工厂提出"塔器生产先于一切、重于一切、压倒一切、一切让路"的动员口号,
使产品未投产之前,就在全厂职工中引起高度重视。
试制中,工人、技术人员都十分小心谨慎。为避免产品表面被划伤,吊运材料时,吊绳
套胶管,夹具加垫片;划线时,不锈钢板放在木质平台上;下料时,工件压角加铜片或铝片,
剪切机下铺木板;校直工人用紫铜锤敲击找平;机加工人加工不锈钢件时,工件夹垫橡胶板;
装配工在拼接时工件下垫辅助板;电焊工在焊接前,先在焊缝两侧涂白垩溶液或贴上纸条,
挡上熄弧板,防止熔化金属飞溅,烫出疤痕。为掌握不锈钢焊接特性,工厂多次组织电焊工
进行理论学习和操作试验,最后找到将不锈钢板与碳钢板搭接的焊接方法,消除焊缝夹杂等
缺陷,为堵泡罩上2个工艺孔,电焊工们试验了近百次才焊接成功。职工们以完成军品生产
任务为荣,自动加班加点,放弃节假日休息,连1964年春节都是在厂内度过的。经过4个月
的连续奋战,IA塔、ⅡA塔先后试制出来。1964年5月完成其余5台塔器,提前一个月完成军
品生产任务。
1964年8月国家对两台塔器进行鉴定试验,产品一次性验收合格,交用户使用。一机部
向哈尔滨锅炉厂下达第二批塔器生产任务,主要有泡罩塔、筛板塔、增湿塔、汽提塔、液体
原料储槽、蒸发器等。各种塔器直径在1.2-2.8米之间,高度在15-39米之间。壳体材质为日
本产和瑞典产不锈钢与碳钢的复合板材料。图纸由化工部化工设计院提供。由于工厂对大型
塔器生产经验不足,部局指示先试制2台,合格后再投入批量生产。1965年1月制造出大型冲
压模具和一批工装,2月投入泡罩塔试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进度受到影响,原计划二季度完成10台塔器生产任务,
到年底只完成8台塔器壳体。1967年一机部向锅炉厂下达第三批塔器生产任务,共19台塔器
及容器。1969年完成ⅡA塔1台、汽提塔2台后,停工待料。1970年又陆续生产,年末完成塔
器16台。1972年工厂接受一机部第四次下达的塔器生产任务,共4台。1963-1974年,哈尔滨
锅炉厂共生产各种塔器46台。 |
|